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如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如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建立起健康的價值觀,健康不只是個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社會資產,維護健康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如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下面爲你逐一講解!

如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1

如果說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的話,擁有正確的健康養生觀念就是首要的基礎。

人人都希望擁有健康的身體,那怎麼纔算健康呢?

是不是“無病即健康”?

健康的核心觀到底是什麼?

人人都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怎樣纔算健康呢?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過去人們都認爲身體沒有生病就是健康,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的.

現代人對健康有科學全面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新確定的定義是:“人的身體、精神與社會的最佳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沒有生病”。

因此,我們在愛護自己身體的同時,更要調節我們的心理情緒,以及適應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花一些時間學習一些保健知識,多懂一點醫學道理,提高養生保健意識,珍惜自己,珍惜健康,珍愛生命,讓自己活得健康長壽。

如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學習健康養生,必須從樹立正確的健康養生理念開始。只有觀念正確,纔能有正確的方向發展。

因爲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特別是網絡信息發展得快,面對當今社會上紛繁複雜的健康養生,我們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和辨識能力,那麼很多人就會走進健康養生的誤區。

很多人都很重視健康這個問題,但如何去捍衛我們的健康?怎麼纔算是正確的健康觀念?

往往在方向方法上迷失了自己,正所謂是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我們這代人,進行着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狀態,生活作息紊亂,加上外部環境日益惡化,食品安全,飲用水污染等……

很多原因致病因素是由這些外部環境引起的。慢性病的井噴,三高人羣,糖尿病,肥胖,癌症……無不在困擾着如今的人們。

而這些亞健康很多醫院都是無法解決的,人們無奈地把目光投向了傳統幾千年的中醫健康養生。

有了需求就會有服務出來,隨即,市場上出現了無數關於中醫養生的各種會所。

在傳統中醫產品和項目研發嚴重不足時,許多與中醫養生不相關的產品和項目也開始打上養生的旗號了。

由於民衆對宣傳教育健康專業知識的缺乏,以及一部分人“急病亂投醫”的心態,在嘗試很多市場上的養生知識和產品之後,很多見不到效果或引起不良反應。又再次迷茫:到底我要如何善待自己?

很多好學之人又會從網上收集到很多“養生之術”,爲什麼會還是收效並不大?

就像我們去建造房子,每天檢很多磚頭材料,卻無法建造出房子?

因爲很多人沒有找到“健康養生之道”。

如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第2張
  

術和道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道即是構建房子的架構圖紙,沒有基礎圖紙,磚頭是無從壘砌的。

網絡有太多諸如“治療心腦血管病,每天這樣做就足夠了”,或者“吃了這些,癌症遠離你”;又或者“某某食物最養肝”的說法。

這些都是脫離辯證的錯誤觀念,沒有那種食物能包治病的,也沒有一種方法讓人短時間就能讓人脫離疾病狀態的。

現在網絡上流行的手診面診,被人利用來看百病的依據。其實,大家都知道中醫有望聞問切四診,而手診只是望診裏面的一小部分。

相比如脈診和舌診,手診面診僅僅只能作爲臨牀用來作爲參考。

任何只強調某一種診法的,而忽視其他診法的做法的,都是錯誤的。

還有目前流行的酸鹼體質之說。

針對流行的“酸性體質是生病的根源”等說法,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專家,都從根本上否認了酸鹼體質說法,稱醫學界尚無酸鹼體質的說法。

所謂“酸性體質論”,就是廣爲流傳的一種僞科學學說,

該學說認爲,體質的酸化是百病之源,無論是癌症,還是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都是由於多吃了“酸性食物”導致體質酸化引起的。

這些商家提出的錯誤知識都會誤導到老百姓的健康觀念取向。

現在養生熱從城市到農村,到處都可以體驗到。面對如此洶涌的養生潮,面對衆多專家唸的養生經,老百姓既感覺興奮又感到困惑。

如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第3張
  

有人說。菠菜豆腐同食有害,不能同食;有人說,老祖先幾千年就是這樣吃法,也沒見吃出什麼毛病來。

有人說,糖尿病是富貴病,許多人都是吃死的;有人說,糖尿病不能過於限食,90%的糖尿病都是被餓死的。

有人說,腫瘤患者都是被藥物毒死的,有人說,90%腫瘤患者都是被嚇死的,如此等等。

很多老人說,買了一輩子菜、做了一輩子飯,現在不知道如何買菜、做飯了。

“健康問題究竟應該相信誰”的問題。終於凸顯出來。

因此,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學習正確的.健康養生知識,是我們每個注重健康生活的人們必須擁有的意識。傳播正確理性的健康的價值觀。

那麼我們如何走出健康養生誤區,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呢?

我總結了幾個原則:

1、遵循規律,順應自然

人生天地之間、宇宙之中,是大自然變化的產物,也是大自然、宇宙的組成部分,人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當然也要遵循順應大自然的變化。

同樣不論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還是四時氣候、晝夜晨昏,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重要影響。

養生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很多篇幅都講到了四季養生,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變化。我們人也要順應自然界的季節變化調整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同時也講到了不同的地域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故養生也要考慮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順從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來養生。

如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第4張
  

2、遵循因人,因時,因地的養生觀念。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人。

因此,養生者應該根據自身狀況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養生方法。又稱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養生保健方法,如體質養生,四季養生,區域養生等。

比如我們經常接觸的中暑,同樣是中暑,中醫就有“陽暑”和“陰暑”的區別。

把因長時間在日光下暴曬,出汗過多而致的中暑稱爲“陽暑”;

把因氣候炎熱而吹空調,或陰冷無度等感受寒溼而導致機體散熱困難引起的中暑叫“陰暑”即“暑熱在內、寒溼在外”,這便是充分考慮了自然因素。

兩者在治法上不一樣,前者可喝綠豆湯解暑,後者則需要喝生薑湯或香薷散解暑。

健康養生需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由於居住環境、飲食習慣、個人體質、個體性格的不同,人的身體狀況也是各種各樣的,沒有任何一個具體的健康養生方法能夠適用於所有的人。

3、遵循人體的整體性

我們人體是一個統一有機體,人體的形與功能、臟腑之間以及各種生理活動都是統一的。

人體的生命活動如同一個鏈條,如果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其他環節就有可能受其影響,出現異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例如,當五臟出現異常時,人體內的氣血運行、陰陽協調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養生應該堅持整體的觀念,飲食調節、起居養生、情志調攝、房事節制都要面面俱到,不可依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進行養生,這樣只能顧此失彼,造成養生的片面性。

如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第5張
  

4、養成正確生活方式

有很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家是否關注到,現在社會的慢性病井噴,癌症,三高,冠心病等等,都和我們平時的生活方式,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抽菸,喝酒,經常熬夜,飲食不節制等等。

因此,健康生活的首要問題,一定是要規範樹立生活作息中的正確觀念方式開始。

5、健康生活不等於進補

健康養指的是對身體的調養,養生的方法很多,例如調節飲食、調攝情志、運動、靜養都是養生的方法。

有些人片面地認爲健康就是進補,一味食用大量的營養食物和補藥,這種想法和做法是錯誤的。

進補是養生的一部分,但不能把補與養等同起來,除了進補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養生方法。如果僅僅注重補,則會造成人體營養過剩,反而不利於人體健康。

各位羣友,汽車,電腦,相機等產品都有說明書,是不是都要按說明書來操作和使用呢?

我們人更是如此,像上面那些器械一樣需要保養,如果錯誤的操作和使用錯誤的方法也會加速我們的老化和報廢。

因此,在面對我們最重要的健康方面,我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學習正確的方法,真正領悟到健康之道,才能使我們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更高更有品質。

如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2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日益關切。同時,隨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也爲人類進一步認識自身、瞭解自身提供了可能和條件。目前,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和追求在悄然改變。

人們從只關心身體健康向關心身體和心理轉變。人們開始關心心理、情緒如何,關心心情怎樣,體現了人們對身體健康的新觀念。

對於健康,人們從消極狀態的首肯轉向積極狀態的追求。這一變化,一方面體現了人們對身體健康的要求程度越來越高,同時也體現了現在社會緊張的生活節奏給人們身體上、心理上所帶來的壓力。

對健康的視角,人們從關注個體向關注環境轉變。這是由於當今人類生存環境日益受到威脅,空氣污染、細菌繁多、心理壓力加重等等外在條件,頻繁導致人們身體疾病和心理扭曲等現象而引起人們的警覺。爲了保護自己的.健康,不得不注意環境的影響與選擇。

如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第6張
  

人們從推崇人造環境向追求自然環境轉變。人們開始追求迴歸自然,崇尚自然,夢想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或野外郊遊,或鄉村度假,或乾脆在庭院裏種上綠色的植物,渴望能夠獲得一些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吐故納新,爲健康地生存創造條件。

人們從依賴醫院治療向依靠自我保健轉化。現在,人們爲了促進健康,使強壯的身體能夠抵禦疾病的侵害,更願意未雨綢繆,用自我保健的方法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我們要樹立健康新觀念,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識和水平。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