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小寒是我們國家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小寒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一個節氣,每個不同的節氣有着不一樣的由來。下面爲大家分享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的相關內容。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1

故事一

在唐代長安城,小寒時節往往與臘日相鄰不遠。由於天氣較冷,社會上盛行相互贈

送禮物。唐代帝王也有賜口脂、臘脂,盛以碧鏤牙桶的習俗。唐中宗景龍三年臘日,中宗在御苑中召近臣賜臘脂,晚上自北門入內殿賜食,又加賜口脂。杜甫有詩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王建《宮詞》:“月冷天寒迎臘時,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殿名)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口脂。”口脂,即脣膏。面藥,即在臘脂中加防裂的藥。故口脂、面藥都是用來塗臉面以防止寒冬口脣凍裂之物。

即使到了現在,這些仍然是我們的冬季必備物品。

故事二

在物候學方面,我們的祖先基於長時間的認識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風”說,即從小寒到穀雨共八個節氣,有一百二十天,每五天爲一候,應一種花信(所開的花),共有二十四候,應二十四種花信。花信風指的是應花信而來的風。在小寒節氣之內共有三種花信,第一花信是梅花,第二花信是山茶,第三花信是水仙,這三種花在小寒節氣相繼開放。

依節氣順序,其餘七個節氣地花信分別是:大寒的花信爲第一瑞香、第二蘭花、第三山礬;立春的花信爲第一迎春、第二櫻桃、第三望春;雨水的花信爲第一菜花、第二杏花、第三李花;驚蟄的花信爲第一桃花、第二棠棣、第三薔薇;春分的花信爲第一海棠、第二梨花、第三木蘭;清明的花信爲第一桐花、第二麥花、第三柳花;穀雨的花信爲第一牡丹、第二酴、第三楝花。

故事三

梅花是小寒節氣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詩人們詠贊不衰的題材。詠梅詩發軔於六朝,隋唐崛起,極盛於宋元、明清相繼,直至今日仍餘韻猶存。這些詩詞或寫梅品質,或詠梅風姿,或繪梅神韻,或歌梅情懷。但大都立意新穎,借傲霜鬥雪,不畏嚴寒的梅花以抒發作者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高尚情操。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

在早年間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曾選有王安石的一首《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可以說是啓蒙之作。而王維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自綺富前,寒梅著花未。”則讓人頓起思鄉之情。張謂的《早梅》:“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從一個新的角度創造出了新的意境,讓人感到了人與梅花精神上的相契之美。元末王冕擅長畫梅花,他曾在一幅墨梅圖上題詩曰:“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該詩託梅花的.口吻,表達出詩人高潔的人格追求,可謂一語雙關,啓人心智。另外像“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等寫梅的佳句還有很多,在冰天雪地的季節中讀這些梅花詩,真是暗香浮動令人陶醉啊!

小寒的習俗

天津:吃黃芽菜

據《津門雜記》記載,舊時天津地區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它是用白菜芽製作而成。冬至後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6釐米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後取食,脆嫩無比。那時候條件有限,所以人們會想出一些方法來彌補冬日蔬菜的K乏。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菜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要爲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南京:吃菜飯

每至小寒時節,南京人通常會食菜飯。其內容並不完全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非常鮮香味美。而矮腳黃、香腸、板鴨又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正宗的“南京菜飯”,甚至與臘八粥相比也毫不遜色。古時候,南京人對小寒非常重視,但隨着社會的發展,一些習俗漸漸淡化消失,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老南京人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樣式多種多樣,比如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飯。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稱得上是真正的“南京菜飯”,味道非常鮮美。

到了小寒時節,老中醫和中藥房也非常忙,一般入冬時熬製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製一點,吃到春節前後。

寒冬時節,居民的日常飲食多以暖性食物爲主,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爲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薑羊肉湯,近年來,一些傳統的冬令羊肉菜餚重現餐桌,再現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除了吃的習俗外,在寒冷的天氣裏,南京人還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鍛煉活動,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擠油渣渣(靠着牆壁相互擠)、鬥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鬥)等。如果遇到下雪,人們便會走到室外去打雪仗、堆雪人,在活動的過程中全身就會暖和起來。

吃臘八粥

臘八一般都在小寒到大寒之間,到了小寒,就意味着快要過年了。臘八這天,南北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佛寺。有一次,釋A牟尼修行中飢餓難熬昏倒在地,得到好心的牧羊女施予他加了野果的糯米粥,才得以活命,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日,佛家便在這一天熬粥供佛,這一天熬的粥叫做臘八粥,“臘八”也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傳到民間後,流傳至今。

臘八粥的食材有很多,據《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il豆、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攘、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北方的臘八粥有黃米、紅米、白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棗泥等,和水煮,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紅糖、白糖、葡萄乾點綴。南方的臘八粥還會加入蓮子和桂圓,北方煮粥並不加入。

小寒的諺語:

(1)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寓意:如果小寒那一天天氣晴暖,則預示着清明時節雨水多。

(2)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寓意:大寒時節應是一年中天氣最冷的時候,而小寒冷過大寒也是常有的事。

(3)小寒暖,立春雪。

寓意:小寒時節如天氣不寒冷,到了立春就要下雪。

(4)小寒寒,驚蟄暖。

寓意:小寒時節天氣寒冷,驚蟄時節天氣就會暖和。

(5)天寒人不寒,改變冬閒舊習慣。

寓意:小寒時節天氣非常寒冷,人們不願意多活動,這樣反而會感覺更加寒冷。隆冬時節應該保持一定的運動量,以加快血液循環,使熱量傳送的四肢,增強抗寒能力。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2

小寒”是臘月的一個節氣,由於古人會在12月份舉行合祀衆神的臘祭,因此把臘祭所在的12月叫臘月。臘的木義是“接”,取新舊交接的意思。臘祭爲我國古代祭祀的傳統習俗之一,遠在先秦的時期就已經形成。

漢應劫《風俗通。義》雲:“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臘祭”的意思是有三個,一是表示不忘記自己和家族的本源,表達對祖先的崇敬和念。二是祭百神,感謝他們一年來爲農業所作出的貢獻。三是大家終歲勞苦,這個時候農事己息,可以藉此遊樂一番。從周代以後,“臘祭”的習俗歷代沿習,從天子、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在臘月臨近春節的時候,學館私塾等放假過年,是民間傳統的年節習俗放年學。在《燕京歲時記》有說:“兒童之讀書者,於封印之後塾師解館,謂之放年學。”不但民間有這個傳統的習俗,皇室同樣也是有的。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 第2張

清時有記載:“每至12月,於19、20、21、22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一體遵行。”這個時候朝廷就會放假,萃萃學子也藉此有玩鬧的時間。皇家開學的時間是正月初六,民間是過了正月十五這個時間。大約皇家放年假兩週,民間放年假就會是皇家的兩倍四周。

小寒的由來

24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據文獻記載,我國中原地區在商時已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周時期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中原地區在3000多年前,始用土圭法(圭表)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爲土中。圭表測影確立的“冬至”是24節氣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一個,把冬至作爲二十四節氣之首。“土圭測影”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相當於北迴歸線上立杆無影);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爲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公元前104年,由鄧等制定的《太初曆》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從定《時憲曆》之後直至今的“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太陽黃經度數)來定的,即在一個爲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爲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爲0度起點,按黃經度數編排。即,視太陽從春分點,也就是黃經零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每前進15度爲一個節氣;運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爲一回歸年,24個節氣正好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爲一個“節氣”。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3

小寒的介紹

小寒和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於小寒還處於“二九”的最後幾天裏,小寒過幾天之後,才進入“三九”的時期,並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被稱爲小寒。

位於小寒節氣之後的節氣就是大寒,處於“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並且冬季的大寒恰好與夏季的大暑相對應,所以稱爲大寒。

小寒的特點是天氣逐漸的寒冷起來,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於本節氣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這是因爲在上一個節令冬至的時候,地表得到太陽光、熱最少,但還有土壤深層的熱量補充,所以還不是全年最冷的時間。等到冬至過後,也是到“三九”前後,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儘管得到太陽光、熱稍有增加,依舊是入不敷出,於是便出現全年的最低溫度。

小寒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

在唐代長安城,小寒時節往往和臘日相鄰不遠。由於天氣比較寒冷,社會上於是就盛行相互贈送禮物。唐代帝王也有賜口脂、臘脂,盛以碧鏤牙桶的傳統習俗。唐中宗景龍三年臘日的時候,中宗在御苑中召近臣賜臘脂,晚上自北門入內殿賜食,又加賜口脂。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 第3張

杜甫有詩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王建《宮詞》:“月冷天寒迎臘時,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殿名)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口脂。”口脂,即脣膏。面藥,就是在臘脂中加防裂的藥。因此口脂、面藥都是用來塗臉面以防止寒冬口脣凍裂之物。即使到了現在,這些依舊是我們的冬天必備物品。

傳說二:

在物候學方面,我們的祖先基於長時間的認識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風”說,也就是從小寒到穀雨共8個節氣,有120天,每5天爲一候,應一種花信(所開的花),共有24候,應24種花信。花信風指的是應花信而來的風。

在小寒節氣之內共有3種花信,第1花信是梅花,第2花信是山茶,第3花信是水仙,這3種花在小寒節氣相繼開放。

依節氣順序,其餘7個節氣地花信分別是:大寒的花信爲第1瑞香、第2蘭花、第3山礬;立春的花信爲第1迎春、第2櫻桃、第3望春;雨水的花信爲第1菜花、第2杏花、第3李花;驚蟄的花信爲第1桃花、第2棠棣、第3薔薇;

春分的花信爲第1海棠、第2梨花、第3木蘭;清明的花信爲第1桐花、第2麥花、第3柳花;穀雨的花信爲第1牡丹、第2酴、第3楝花。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