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對於耍賴的人怎麼辦

對於耍賴的人怎麼辦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耍賴的人怎麼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會遇到不同性格的人,那面也會遇到耍賴的人,耍賴是一種不誠信的感覺,對於不同的人接受的程度是不一樣的,那麼對於耍賴的人怎麼辦,下面一起看看吧。

對於耍賴的人怎麼辦

對於耍賴的人怎麼辦1

對於耍賴的人怎麼辦

不怕他耍賴,耍賴正說明他心虛了,沒話說了(只不過他比較不要臉罷了)。對付耍賴最好的辦法就是遷就他。同時儘量維持自己的利益。他耍賴自己已經很羞了,你要是再不着痕跡的罵他兩句,那就更好了。

也可以考慮躲開他,因爲你越是和他硬碰硬他越是會跟你耍無賴,躲開他或許一陣就好了。不知道你們關係是好朋友還是普通朋友,或者壓根就不是朋友。

無賴的人有什麼弱點

看他在乎什麼東西,往往它的弱點就是最在乎的東西,然後就用那個對付他。如果你不想把事情搞砸,請你時刻對這類人保持閉嘴緘默,絕對不要和他們商量重要或核心的問題。

對付這種人的最好方法就是隻聽不說,心裏時刻更新防火牆,時常提醒自己不要輕易暴露自己的真實思想,特別是對領導或朋友有什麼想法,千萬不能讓這種卑鄙小人知道而去造謠生事和搬弄是非。

面對耍賴的人如果對方一直在逃避,雙方又沒有用合同等進行約束,跟對方又有一定關係不想要雙方的感情發生變化的話,其實是不能夠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但是下次再跟對方約定什麼事情的時候,要能夠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對於耍賴的人怎麼辦2

首先來看下如何對待耍賴孩子:

情緒冷靜、適當警告

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會耍五花八門的小把戲,這時家長一定要保持平靜,不要妥協。如果孩子賴在地上不肯起來,不要理會他。將目光從他身上移開,然後微微轉身,裝作要離開的樣子,一般情況下,他會跟上來。

做好離開的準備

舉例來說,你帶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你們該回家了。你要先通知孩子:“你還可以和表哥再玩10分鐘。”在時間到之前你應該做好離開的準備,把東西收拾好,並和朋友道完別。等10分鐘一到,就對孩子說“時間到了,我們走吧。”然後立刻擡腳走人。如果不這樣,下次你說“時間到了,我們走吧”時,孩子很可能將你的話當耳旁風。

亮出自己的底線

與其給孩子一顆糖果,之後因招架不住他們的央求,而再給第二塊糖果,還不如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你可以吃兩顆糖果”;與其告訴孩子該關電視睡覺,之後因經不住他“再多看5分鐘”的軟磨硬泡而妥協,還不如一開始就聲明“你還可以多看10分鐘”。妥協讓步無異於獎勵孩子依靠糾纏不休而達到目的。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要求時,應讓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底線。

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2歲寶寶的語言發展狀況決定了在一定情境下他不能很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寶寶“賴皮”無非是某個要求得不到滿足。當你確實無法滿足他的`要求時,切忌強制性地壓制,不妨採取注意力轉移的方法。轉移注意力後,寶寶才能平息情緒,此時你最好認真傾聽、瞭解寶寶在想什麼,需要什麼。當然,也必須做到尊重寶寶的合理要求,這樣,寶寶纔會慢慢學會正確表達需要的方法。

學會與寶寶進行“協商”性溝通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平等、民主、充滿親情和理解的家庭環境能使寶寶心情愉悅、性格開朗。遇事多和寶寶商量,使他從小學會用語言和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有利於寶寶克服暴躁的情緒,減少哭鬧、耍賴的行爲。也可以考慮與寶寶一起制定規則:任何家庭成員發脾氣都得不到獎勵,並會失去某一次機會,如看喜歡的電視、吃好吃的食物等。

鼓勵正確表現

定規矩後,適時鼓勵孩子的正確表現,能幫其認清是非。孩子犯錯時固然要給予處罰,但不宜太過放大,把焦點放在孩子正確的行爲上,能使他更樂於表現。當他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也強化了規矩的正面意義。家長可給孩子準備一本小冊子,當他有好的表現時,以蓋章或畫紅花的方式記錄下來。積累到一定數量,便可以完成孩子的一個心願。

以上主要介紹瞭如何對待耍賴孩子,你瞭解了嗎?上文主要推薦了6種處理孩子耍賴的方法。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孩子耍賴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父母往往說到做不到

大人自以爲能探究孩子的內心,其實孩子纔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們敏銳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說一套做一套”。比如,當大人宣佈“孩子,你還可以玩10分鐘”時,最終他們得到的時間可能只有5分鐘,也可能長達30分鐘。他們意識到大人的立場並不那麼堅定,因此,常常寄希望於發脾氣、撒點兒嬌、軟磨硬泡、撒潑打滾,或故作可憐,讓大人有所鬆動,而事實上,家長們往往也遂了他們的心願。

忽視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實,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機會微乎其微,他們剛剛主宰了一小會兒自己的生活,享受了一段自由快樂的時光,可是大人一聲令下“時間到了,我們該走了”或者“就這些,再也沒有了”,就要將他們自我掌控的權利奪走,想一想,他們又怎會樂意呢?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