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

來源:秀美派    閱讀: 9.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四川是一個擁有着“天府之國”美稱的城市,它的歷史非常的悠久,所以到現在積累了許多的傳統文化藝術,這些文化藝術在當地居民的手中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下面是簡述四川文化藝術。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1

1、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是四川省綿竹的傳統工藝品,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據相關文獻記載,綿竹年畫起源於北宋。年豬年畫的製作工藝十分精細,要經過明展明掛,勾金,花金,印金,水墨等多道傳統而複雜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

綿竹年畫有着非常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構圖對稱,畫面完整且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線條剛柔結合,疏密相間,色彩鮮豔,且經久不敗色。

2、蜀繡

蜀繡是四川成都的特色傳統說工藝品,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在西漢時期,蜀繡就已經非常出名了,是中國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與蘇繡、湘繡、粵繡併成爲中國四大名繡。蜀繡的繡法十分考究,對原料要求也很高,主要與軟緞和彩絲爲主要原料,真發眼睛,陣腳平齊,色彩豔麗,富有立體感。2006年被列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12年被列爲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

3、蜀錦

蜀錦是四川成都最傳統的手工藝珍品,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漢朝是就已經開始生產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四川更是中國絲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蜀錦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至今也不能用現代的機械替代,只能用傳統的製作工藝製作

所製作出來的蜀錦圖案美觀,工藝精美,色彩豐富,與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併成爲中國四大名錦。2006蜀錦的製作技藝被列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被列爲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4、自貢剪紙

自貢剪紙是四川省自貢的民間傳統藝術,歷史非常悠久,據相關文獻記載,自貢剪紙距今已經有近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自貢剪紙將四川的民族特色融入剪紙中,採用動靜結合,疏密結合的裁剪手法,所製作出來的簡直質樸豐潤,圖案味濃,純樸古拙,情趣生動,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5、自貢扎染

自貢扎染是四川省自貢的傳統手工藝珍品,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扎染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扎染一般選用面白布或者棉麻或混紡白布爲主要原料,在採用傳統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所製作出來的自貢蠟染色彩斑斕,款式多樣,古樸雅緻。可以製成壁畫,絲巾等產品。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2

川北大木偶

川北木偶戲,始於漢,興於唐,到宋時就相當盛行了。川北大木偶較大,川北大木偶風格別具,頗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餘,且表演不受劇種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陰陽班)演出時,神貌無異。

麻柳刺繡

麻柳刺繡是流傳於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境內的麻柳、魚洞、臨溪、小安等一帶的刺繡總稱,是一代一代親族傳承而繼承發揚的漢族民間美術,是麻柳先民在自給自足的悠閒生活中創造發明的純樸精美的漢族民間藝術珍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川北剪紙

剪紙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它源於漢,興於唐,發端於民間,蘊藏首古老文化的內涵,凝聚着中華民族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識,具有樸實、自然的藝術特色,天真、雅趣的審美品格,簡潔、明快的藝術語言,健康、濃郁的鄉土氣息。作爲有形文化傳承的川北剪紙,從形式、內容到用途,都有與全國各地剪紙不同特性和風格。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 第2張

越溪牛燈舞

牛燈舞是四川省古老的漢族民間舞蹈。起源於該鎮倆母山,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它通過模仿牛的生活習性和勞作,來表現農民對牛的崇敬和對土地的眷戀,後來演變爲對豐收和致富的期盼及祝賀,是深受當地人民喜愛的漢族民間表演藝術形式。

通過包裝和打造,“牛燈舞”已從鄉間走向全國,獲得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首屆農民藝術節最高獎“精粹獎”等,道具還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開江拗棒

開江拗棒概述 指產生並流傳於開江縣新寧鎮和普安鎮的獨具特色的一種漢族民間遊藝活動。起源於清末。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對外屈於強權,對內肆意壓榨,廣大勞動羣衆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出於對統治階級的義憤,羣衆創造出這種娛樂來嘲諷污吏取悅民衆,逐漸形成這種獨具一格的漢族民俗文化表演形式,並且一代一代地往下傳。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3

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大多具有漢魏石刻簡約純樸的古韻,清代極盛也分東西兩路,東路分佈於川東、川北山區,影人形制多以直線造型、刻工精細,形體高約30釐米,以牛皮製成。當地人稱作“渭南影子”,因爲從陝西渭南傳來之故。西路分佈於川西成都地區,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響,高約60釐米。

四川皮影的臉譜造型,比陝西和北京更有特色,它誇張幅度大,注重刻劃人物的性格,尤其着力人物眼睛的設計,如全臉是陰刻,只將眼球和眼部的`裝飾陽刻,顯得目光炯炯傳神。藝術格調渾厚、大氣。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說外,多爲諧劇。影人造型也多誇張、動態滑稽、臉譜服飾多仿川劇、很有地方特色。

四川木偶

從唱腔、劇目到表演程式廣受川劇影響,而自身又小巧靈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過了川劇班。諸類型中,尤以杖頭最盛;而杖頭木偶又依造型結構和表演風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種。 精木偶,偶長40釐米,小巧玲瓏卻動作精確,劇目可觀,文武兼善。

名家吳耀光能活現角色的內在氣質,他的水袖、扇子,風流瀟灑,耍腳步、抖髯口,恰到好處。《殺惜》、《情探》是他的代表作,深得蘇聯木偶大師奧布拉茲卓夫的讚揚。 川北大木偶,乃杖頭之最,流行於川北儀隴馬鞍場一帶。初以“家班”盛,流傳下來的只有李家班,著名雕刻家楊岱吸收川劇行當臉譜

木偶戲 ,又賦予人物鮮明的“偶性”,爲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該班持續到五十年代,後加入儀隴縣木偶劇團。1986年,更名爲南充木偶劇團。

大偶長約1.4米,重約5公斤,但表情豐富,動作靈活,依劇情要求,可穿衣、點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與“人偶”(幼童扮演的)同臺,形成了以假亂真、亦真亦假的藝術特色。這在其代表劇目《盜仙草》、《玉蓮花》中都有完美的體現。

蜀繡

又稱“川繡”,產於四川成都。 早在漢代,成都的織綿業就很發達,朝廷還專門設置錦官來管理,所以成都又稱“錦城”。西漢文學家揚雄在《蜀都賦》中說:“若揮錦布繡,望芒兮無幅”。並說在成都隨處可見“揮肱織錦”、“展帛刺繡”的情景。五代十國時期,四川前後建立了前蜀和後蜀兩個王朝。

那時中原一帶戰爭頻繁,唯獨四川能偏安一隅,爲刺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繡品需求量很大,也刺激了民間刺繡的發展。到了宋代,天下重歸統一,蜀繡有了更大的發展。據《全蜀藝文志》記載:“蜀土富饒,絲帛所產,民製作冰繡等物,號爲冠天下。”可見當時蜀內刺繡之盛。

簡述四川文化藝術 第3張

蜀繡是以四川成都爲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它以軟緞和彩絲爲主要原料,運用獨特的繡技,繡制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蜀繡的繡工和針法特點可以概括爲:“針 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所謂“車”是指刺繡的關鍵部位,如動物的眼睛,一朵花的花瓣等處,由中心起針,逐漸向四周擴展。

所謂“擰”則是指運用 長短不同的針腳,從刺繡形象的外圍逐漸向內添針或減針。這種獨特的繡工使繡作品有張有弛,濃淡適度,密疏得體,因而,蜀繡多有水墨寫意畫的藝術效果。

中國慶陽香包

悠久的歷史 香包,俗稱荷包,耍活子,或“搐搐”,古時稱香囊、香袋、香球、佩偉、容臭、《爾雅·釋器》曰:“婦人之緯,謂之“縭”、又稱“香纓”,這五彩製成的裝飾物,集中代表民間藝術的風貌。

漢時《禮記·內則》篇記述未成年的齊備,色彩絢麗,而民間藝術是採用紅綠搭配,絢染色彩,力圖形成特殊的色感美,具有裝飾和賞玩的作用。香包具有香味,這香味來自於裏面裝有的有香味的中藥材,如雄黃、艾葉、冰片、霍香、蒼朮等,所以在民間認爲,具有驅除異味,殺菌除病,清爽神志的作用。

中國慶陽香包

世界上有一個黃土層最最厚的地方,它就是位於甘肅省東部地區的慶陽市。這裏不但是環江翼龍的搖籃、黃河古象的家鄉、中國舊石器時代第一塊考古化石的肇始、華夏農耕文化的源頭、岐黃之術的故里,而且還是中國民俗學會命名

竹簧雕刻

竹簧雕刻主要產於四川江安,故又稱做江安竹簧雕刻。江安竹簧雕刻工藝產品品種豐富多彩。今有竹器雕刻、竹簧鑲嵌、竹簧雕刻、竹絲鑲 嵌、竹筋皮製品等5大類,140個品種,300個花色。圖案題材有反映山川名勝等;有用帶麻雀斑紋的紅豆木、烏木、楠木等優質材料作配料, 組合成花卉草木;有取材於古代傳說等圖案,栩栩如生.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