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四川是一座景色秀麗,氣候宜人的城市,其中省會成都被稱爲天府之國,具有很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很多人都去四川旅遊打卡,那麼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呢?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1

四川爲多民族聚居地,有55個少數民族,490.8萬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爲省內世居少數民族。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藏區。

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裏藏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被譽爲“中國第二藏區”、“中國唯一羌族聚集區”、“中國第一彝族聚集區”。

彝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曆法。農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語和嘉戎語,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漢語。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語,其中約60%的人兼通漢語。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語,其中70%兼通漢語。世居的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語言。洛帶古鎮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涌入的粵、贛、閩客家人後裔,他們至今仍完整地沿襲着客家風俗,說着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的客家方言。

四川是西部客家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以來,逐步形成了以龍泉驛區爲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東山客家方言島,客家人口總數達50萬,較好保留了客家語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目前約有70萬人會講客家話。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

語言文化:

四川話是流行於四川省、重慶市(巴蜀地區)及周邊省份臨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

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成渝話(成渝片)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準音,同時由於四川話內部互通度較高,各方言區交流並無障礙。

走人戶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爲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春倌說春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

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着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說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拜把子

舊時漢族社會交際習俗。又稱結盟、結拜、換帖等。流行於四川各地。基於共同利益的個人或集團,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方式結爲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約束和維護共同的利益關係。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 第2張

送節禮

漢族交際習俗。流行於四川和地。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

學三年跟三年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舊時投師學藝一般需三年時間。按習俗,三年之中,師傅只管徒弟伙食,會給少量衣鞋錢和剃頭錢,不給工錢,徒弟出工得的工錢也歸師傅。

川劇文化: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2

川劇的變臉

四川連廂及肉蓮花表演大師牟慶雲、四川相書表演大師魯國華及飛刀花鼓惟一傳人劉陶

川劇 【川劇】又稱川戲。四川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流佈於四川和貴州、雲南、湖北、臺灣等省。分上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四條"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壩派的中心。

川劇歷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間"花部"戲曲勃興,繼有柳子腔、皮黃腔入川,逐漸與四川語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間小調和秧歌相融合,衍化爲川劇的崑腔、高腔、胡琴、彈戲及燈戲,形成了風格統一的四川地方劇種。

民國初,三慶會劇社彙集五腔劇目於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

川劇擁有上千劇目,尤以喜劇著稱。傳統表演程式自成體系,常爲其他戲曲劇種借鑑吸收。還有變臉、藏刀、踢慧眼等多種特技表演。

1949年後,川劇藝術進一步發展,多次組團到全國各地及歐、亞數國演出,受到觀衆讚賞,被譽爲"天府之花"。著名演員競華、楊淑英、笑非、曉艇、藍光臨、劉芸、陳巧茹等,著名鼓師王官福等,均在觀衆中享有盛譽。?

木偶戲

【木偶戲】成都木偶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幹,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羣仙會》等皆爲川劇傳統劇目。

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

1949年後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

木偶的手籤子在衣服之外,稱爲"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調皮的小白兔》、《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後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 第3張

諧劇

【諧劇】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永梭首創的一種"詼諧戲劇"。一人獨演,不講究服飾場面,道具極其簡單,演員是劇中唯一主角,即劇中的第一種人--看得見的人;通過舞臺道具的依託和語言、表情、動作表演,以不同側面向觀衆顯示劇中的.第二種人--看不見而似乎看得見的人。這是諧劇特有的表演手法。

創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時期就創作出了《扒手》、《趕汽車》、《黃巡官》等20多個諧劇節目,1949年後又改編了《在火車上》、《結婚》、《十二點整》、《蘇二哥》、《打百分》等有影響的作品。

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 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臺獻藝。?

四川評書

【四川評書】又稱評話,清初盛行四川,以說爲主,輔以動作,以四川方言講述見稱。說書人藉助一張桌子,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條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時間,不擇地盤,書文可長可短,書資憑聽書人隨意給付。

四川評書分"清棚"與"擂棚"兩大類。"清棚"重在文說,以清談爲主,偏在文采,妙語連篇,以文取勝,以情動人。

"擂棚"重在武講,以吼喊爲主,摹擬形容,說書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講,手比足劃,眉飛色舞,力求形態逼真。當中又分"條書"與"墨書"。

"條書"無底本,憑說書人編造故事;"墨書"有底本,說書人根據底本加工潤色,一部書能說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條書"傳統段子如《雙貴圖》、《十美圖》等,"墨書"傳統段子如《三國演義》、《水滸》等,總以野史、俠義、公案、神話、奇觀爲主。

現代書目有《紅巖》、《林海雪原》、《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最早始於道教勸善說道,曲調爲"玄門調"與"南間調"。光緒年間,曲藝藝人利用其改唱《東周列國》、《三國演義》等歷史故事。

使用樂器是長約1米、直徑6.6釐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豬護心油皮(現用小腸皮),再以兩塊竹片子,長1.7米,加上碰鈴伴奏或自唱自奏。

民國初年始稱竹琴。演唱形式有"羣唱"與"單唱"。"羣唱"是由5人組合坐唱。1953年首屆西南戲曲調演,由著名竹琴藝人楊慶文將坐唱的"羣唱"改爲站唱的一人獨演。竹琴唱腔"省調"又稱"壩調"、"上河調",流行於成都地區。

著名竹琴老藝人賈樹三又將川劇、揚琴與竹琴融爲一體,創出"賈派"竹琴。"賈派"竹琴擅說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圓,細膩入微。擊琴能奏出千軍萬馬之聲,似有波瀾壯闊之勢,曲目以《三戰呂布》、《華容道》等爲代表。?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 第4張

金錢板

【金錢板】曾名"金劍板"、"三才板"、"金籤板",是流行於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種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形成於清初,早期多以跑鄉場、扯地圈爲主,後進入茶社書場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詞多爲節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語演唱,唱詞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劇曲牌與四川民歌爲基礎形成。

金錢闆闆質以楠竹或斑竹製成,共3塊,每塊長30釐米、寬3.3釐米、厚約0.5釐米,其中兩塊中嵌有小銅錢或金屬片,故名"金錢板"。它可擊出風雲雷雨九種不同節奏、音響。

其流派分"花派"、"雜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熱鬧,且打且耍,眉眼身法靈活自如;"雜派"唱詞長短運用自如,不受節奏拘束,唱一段說一段,說中帶唱;"清派"重視咬詞吐字,字正腔圓,細膩準確,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虛字尾音出現,表演動作不大。

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趕會》、《瞎子算命》、《貨郎子》、《繞口令》、《十八扯》、《老實話》、《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錢板藝人鄒忠新在1949年後吸取各藝術流派之長,不斷改革創作,演出了《倆相幫》、《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凱歌》、《雙槍老太婆》、《偷雞》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後更名爲"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於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於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

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餘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爲主,小調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

伴奏樂器爲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

四川清音分爲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爲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

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繡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3

茶文化

來四川不喝茶,你就感受不到這裏的慢生活。四川人尤其愛喝茶,愛泡茶館,點一杯茶打個盹兒或者看閒書、要麼就湊在一塊兒鬥地主...這就是我們的“壩壩茶文化”。

四川人愛喝茶,在公園裏喝蓋碗茶、住酒店,房間裏也要泡個功夫茶,還有哪兒比四川人更愛茶?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 第5張

火鍋文化

麻辣火鍋起源於重慶。火鍋,是四川人的家常便飯,也是外地人來四川必吃的美食,無辣不歡,無火鍋不四川。

熊貓文化

中國國寶大熊貓是四川的符號之一,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誌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萌寶大熊貓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深受世界各國的喜愛。

麻將文化

四川人愛麻將全國第一!對四川人來說,人生最快意之事莫過於在府南河邊,不受世事煩擾地打一下午麻將,連槓三次最後再來個“槓上花”,才兩三個小時包包頭就揣了五六百。

無論是職業玩家還是業餘愛好者,四川人對於麻將的熱情就如同德國人熱愛啤酒,英國人熱愛足球。就算不吃不喝,四川人照樣能奮戰一個通宵。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 第6張

選秀文化

李宇春、張靚穎、鬱可唯、譚維維、江映蓉、張傑、李易峯、吉克雋逸...咱川籍藝人們世界展示了四川人的美麗與勇敢,四川人,想唱就唱,唱得響亮!

道教文化

道教創教地點在四川成都的鶴鳴山,道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爲東方文化的瑰寶。成都以其道教文化豐厚底蘊和分佈衆多的道教文化景觀~青城山和青羊宮,成爲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線。

酒文化

四川名酒衆多,五糧液、瀘州老窖……水井坊,世界上最古老的釀酒作坊,被載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燒坊的遺址,作爲中國白酒的源頭,其史學價值堪與“秦始皇兵馬俑”媲美。坊間數百年來酒坊與技藝流傳並存至今,是活着的文物,被譽爲“中國白酒的一部無字史書”。

三國文化

要說在中國什麼文化傳播覆蓋了全世界,讓外國人也津津樂道的話。三國文化那是當仁不讓的。不僅僅在國內,在國外那也是衆多的粉絲追捧的文化之一。劉備、關羽、張飛的形象深入人心。

劍門關、武侯祠、張飛廟、蜀門棧道...三國文化讓人們瞭解中國,瞭解四川。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 第7張

蜀繡文化

蜀繡又稱“川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爲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繡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羊年春晚,蜀繡文化傳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輪美奐的《蜀繡》至今餘音繞樑。

川劇文化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川劇最著名的當屬“變臉”,變臉絕技源自傳統戲《歸正樓》,表現義盜貝戎劫富濟貧,遭到官兵追捕,以變臉巧妙脫身。

最初,演員臉罩用紙殼面具,後來改用草紙繪製臉譜,依次粘貼臉上,臨場以煙火或摺扇掩護,層層揭去。

四川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代表性 第8張

“變臉”蜚聲國內外,劉德華還專程爲學習變臉到四川拜師學藝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