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民間故事元宵節的傳說最佳答案簡短

民間故事元宵節的傳說最佳答案簡短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間故事元宵節的傳說最佳答案簡短,元宵節作爲我們國家的一個傳統節日是非常充滿傳說的,關於元宵節的傳說有幾個版本,下面來看看民間故事元宵節的傳說最佳答案簡短。

民間故事元宵節的傳說最佳答案簡短1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 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把這 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 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掛起紅燈籠、點爆竹、 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 一片紅光,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人們就 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 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民間故事元宵節的傳說最佳答案簡短

元宵節的神話故事

1、傳說故事一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2、傳說故事二

在漢武帝時期,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因身處深宮,沒法在正月十五與父母團聚盡孝。爲此,她欲跳井自盡,爲了幫助元宵姑娘爲父母盡孝,智者東方朔想出了一個計劃。他告訴漢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燒長安都。爲了拯救長安城,漢武帝問東方朔該怎麼辦。

東方朔回答說火神最愛大紅燈籠。他建議在街道上懸掛大紅燈籠,皇帝、皇后、六宮嬪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觀賞燈籠。這樣,火神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災難也就可以避免了,皇帝採納了東方朔的建議,當所有人都外出賞燈時,元宵得以有機會溜出皇宮,和家人團圓。

民間故事元宵節的傳說最佳答案簡短2

元宵節民間傳說故事

1、元宵節與燈火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畜,人們爲了自衛,就組織起來與之戰鬥。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聞訊後大怒,立即傳旨,令天兵天將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欲將凡恫人畜財產通通燒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無辜百姓受難,冒着生命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向人們通風報信。消息傳開,所有的人都被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很久,一個老人終於有了辦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誤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衆人聽說後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從天上往下一看,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僥倖保住了生命財產。

爲了紀念這次成功消災,此後每到正月十五,家家產戶都懸掛燈籠,燃放煙火,以示紀念和慶祝。

2、元宵節與元宵姑娘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叫東方朔的人,個子矮小,足智多謀,風趣滑稽,心地善良。宮女不管是誰觸犯了漢武帝,當皇帝怪罪時,他總上前講情。因此,宮娥綵女都對他非常敬愛。那年臘月,下了幾天雪,東方朔去御花園折梅花。剛進園門,見一個宮女正淚流滿面欲向御井撲去,他急忙上前攔救。原來這宮女叫元宵,家住長安西北山上,家裏還有父母和一個小妹妹。自從被選進宮後,每逢年末歲首,她總思念親人,心如刀割。這幾日風寒雪大,她不由得又惦起了在家艱辛度日的父母、小妹。心想:既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元宵的訴說,先安慰勸解一番,且答應設法讓她與父母、小妹妹見面團聚。

東方朔從元宵的身世,聯想到宮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親的苦水,便下決心想出了一條妙計。這天,他來到西北山上元宵的家裏,如此這般地安排一番,就返回長安大街賣起卦來。有人認識東方朔,知道他識天文,通陰陽,都爭着占卜求卦。結果,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條籤語。人們非常驚慌,紛紛求問解脫之法,東祕地說:“正月十三下午,城裏的白鬍子老人們,都到西北十里鋪大道口等候。天晚時,從西北方向會過來一個騎粉色驢子的紅衣姑娘,。見到她後,父老們要跪方可得救。”人們聽了東方朔的話,信以爲真,暗暗互相串連。等到正月十三下午,城裏的白鬍子老人們都手拄柺杖來到十里鋪等候。傍晚時分,果然從西北方向過來一位騎粉色驢子的紅衣姑娘,父老們一擁而上,苦苦哀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們說:“我是領了玉帝的旨意來辦事的,火燒長安時玉皇大帝還要站在南天門上觀看,要是沒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你們可送到人王地主那裏,讓他們想辦法吧。”說完,扔下一張偈語,回身走了。

民間故事元宵節的傳說最佳答案簡短 第2張

老百姓趕緊將此事稟報漢武帝。漢武帝接過偈語,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武帝看罷大驚,忙向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求教。東方朔說:“聽說火神君愛吃湯圓,十五日晚可讓全城臣民都做湯圓供奉,虔誠禱告,求火神君高擡貴手。再傳渝京都所有臣民一齊動手做燈,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滿城點放焰火鞭炮。屆時,滿城通紅,火球橫飛,必能騙過在南天門觀望的玉帝。再將京都四門洞開,使城外庶民百姓也能進城觀燈。皇上、妃子、宮娥綵女,亦應三三五五出宮去街上觀燈,雜在百姓中,方會沾他們的光,免去災難。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湯圓做得好,把元宵的名字寫上穿大街走小巷,虔誠敬奉雲遊在長安上空的火神君,定會使他心軟下來。”漢武帝聽聞便傳旨按東方朔的辦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墜西山,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鄉下百姓得知消息也都陸陸續續進城觀燈。漢武帝脫去龍袍,換上便服,在幾個近臣的保護下走上大街。娘娘貴妃,宮娥綵女,也三五成羣地離開了皇宮。整個長安城,燈火通明,焰火滿天,煞是好看。

元宵的妹妹領着父母也來長安觀燈,當她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聽到喊聲,來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團聚在一起。

熱鬧了一夜,京都長安安然無事。漢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樣讓元宵做湯圓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樣全城掛燈放焰火。相傳爲習,年年如故。因十五上供的湯圓是元宵做的,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把這一天叫“元宵節”。這就是現在的十五過元宵,十六鬧花燈的由來。

3、元宵節與東方朔

農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也叫“元宵節”。相傳漢武帝時,有個叫東方朔的人,足智多謀,風趣滑稽,常在漢武帝面前獻計逗樂,深受漢武帝喜愛。東方朔心底善良,經常爲觸犯武帝的宮女說情。

臘月的一天,東方朔見一宮娥淚流滿面向御井撲去,他慌忙攔救。這宮女叫元宵,家中有父母姊妹。每逢節日,她思念親人,不得見面,心如刀攪,竟想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救了元宵,答應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來到元宵家裏安排了一番,然後回到長安街頭賣起卦來。不少人求卦,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條籤語,他們紛紛求問解脫辦法。東方朔神祕地說:“正月十三會過來一個騎驢的紅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燒長安的火神君,衆父老可求之。”

正月十三日果然來了一個紅衣姑娘。那姑娘說:“我是領旨火燒長安的,玉帝還要在南天門上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偈語是:長安在劫,火燒帝調,十六天大火,焰紅宵夜。

漢武帝看罷大驚,忙向東方朔求教。東方朔說:“聽說火神君最喜歡吃湯圓。十五晚上,可讓做湯圓最好的元宵做些湯圓,萬歲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會使其心軟下來的。再令臣民在庭院屋門都卦上紅燈,全街放焰火鞭炮,可能騙過南天門上觀看的玉帝。”

十五日晚上,元宵的妹妹也領着父母來長安觀燈,看見了出宮上街玩燈的元宵,一家人團聚了。

鬧了一夜燈火,京都長安安然無事,漢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日,照樣讓元宵做湯圓供奉火神君。因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改叫元宵,把正月十五日叫做元宵節了。

元宵節晚上,有些地方的龍燈、獅舞、花燈全都涌現出來。城市主要街道燈火通明,各條街都要準備花筒燒火龍,場面壯觀,十分熱鬧。耍龍燈的人從正月十三日就開始到農村、居民家、機關拜年。到居民家,俗名鑽格子,願意讓龍進屋者就將門打開,並賞給喜錢;不願者,龍來後就將門關上。十五晚上進入高潮,喜慶到深夜,燃放鞭炮,吃最後一頓年飯,名爲送年,整個春節就算是過完了。

民間故事元宵節的傳說最佳答案簡短3

元宵節的來歷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爲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爲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爲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 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爲“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爲“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爲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爲人所知。

民間故事元宵節的傳說最佳答案簡短 第3張

元宵節的飲食文化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爲「油畫明珠」。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爲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爲科斗羹,煮糯爲丸,糖爲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劉若愚(生於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爲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於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麪皮而言,就有江米麪、粘高梁面、黃米麪和苞榖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以解饞。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