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的方法有哪些

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的方法有哪些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要真正看懂一個人,往往需要留意他的行爲細節;要了解孩子,也需要對他“突出”的行爲在心裏多留一個“爲什麼”,即便是最常見的“吃個不停”。

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的方法有哪些

  “吃”是撫慰內心不適最常用的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挫折、失意或者發生一些突發的情況時,我們的身體會下意識地對所產生的焦慮、緊張和不安等不良情緒進行轉移,這是一種應激的神經症性心理防衛機制。相比於其它心理防衛機制,“吃”是最簡單快捷的不良情緒轉移辦法。

所以,“吃”的背後都有着我們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一個總是“吃不停”的人,除了不良的生活習慣,極有可能還意味着他內心過於缺失愛和安全感。

愛吃零食,對於孩子而言並不算什麼奇怪的事情,但是,如果遇到以下幾種情況,爸爸媽媽就要加以關注。

白天的生活習慣正常,但是一到晚上就特別想吃東西,無論晚餐吃得多飽,總是往嘴裏放話梅、糖果等零食,不能讓嘴巴停下來。這樣的孩子,有可能內心深感孤獨、情緒低落、精神壓力大。

越是臨近考試、比賽的時候,越是愛吃零食,午餐剛過就又想喝牛奶吃點心、邊做作業嘴裏邊吃着糖果、看着書本還要啃着個鴨脖。孩子正在使用“吃”來進行釋放內心的緊張和壓力。

突然,孩子並不是因爲飢餓,但是總是想一直吃東西。這是因爲孩子心裏缺少愛、缺乏安全感並感到深深的焦慮,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爲孩子遇到了突發的情況,例如家庭變異。

只要家裏放着吃的東西,都第一時間想將它全部吃完,有時候蘋果、梨子等水果吃不了幾口就直接扔掉,整天處於飽脹狀態。這樣的`孩子可能會是一個沒有節制力的人。

  與孩子一起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無論是心理有不良情緒,還是因爲缺乏自制力,“過度戀吃”都是需要爸爸媽媽對孩子進行引導調節的事情。

如果內心不良的情緒無法進行有效的排解,“被吃掉”的可能是孩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因爲長期缺乏愛、缺乏安全感或者焦慮成疾,長大後的孩子心裏有一個巨大的洞,敏感、脆弱、執拗,會不斷向周邊的人不斷索取,認爲別人總是欠他太多、哪裏都不夠好。

如果孩子的自制能力沒有得到必要的鍛鍊,“過度戀吃”會演變成貪婪,貪婪的人都難以節制。長大後,面對的社會誘惑一多,就更難進行自我剋制,例如藥品、賭博、金錢、美色等,難以自我剋制往往是走上歧途所埋下的伏筆。

  1、巧妙瞭解孩子“過度戀吃”的原因

當發現孩子行爲產生變化,父母就要對他的生活細節進行一定週期的跟蹤觀察,初步瞭解孩子異常產生的原因。然後,將自己觀察到的情況跟孩子分享。對的,是分享,不是質問。

爲什麼是分享?因爲一旦是質問孩子一定會有反抗情緒,這不利於後面的深入溝通;二來,心理的變化所產生的行爲變化,更多時候孩子自己都不自知,如果爸爸媽媽是以分享的形式告訴孩子“他變了”,或許他會順着爸爸媽媽的思維去分析自己的問題所在,更快找到解決的辦法。

分享,也要有理有據,爸爸媽媽要以“好奇”的語氣,向孩子閒聊般陳述:早餐之後,午餐之前,你比往常多吃了五塊蛋糕;午餐之後,晚餐之前,你比往常多吃了五塊巧克力和三瓶酸奶;晚餐之後,睡覺之前,沒有宵夜習慣的你卻整整吃了一大包瓜子;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個週末了,你的飯量也沒有減少耶。這種有依據的分享形式,重點在於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一直在留意你。

與孩子分享完關於你的觀察之後,就要聽聽孩子的看法,用心分析孩子“吃得停不下來”的真正原因。例如,爸爸可以輕鬆地笑着來一句“媽媽一般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讓爸爸買很多零食回來吃,你也是這樣嗎?”

類似這種有目的性的溝通,爸爸媽媽切忌直接下判斷,即便你對自己的判斷非常有信心,但還是需要傾聽孩子的聲音,然後順着孩子的思路將其引導到你的思維當中。否則,孩子越長大,“判斷式”的溝通只會讓你和孩子之間被拉扯得越遠。

  2、制定零食計劃,並轉移孩子注意力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和個性特點,轉移他對“吃”的過度聚焦,進而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如果孩子不停吃零食已經有一段時間,讓他短時間內一下子改掉是不現實的念頭,爸爸媽媽直接不買零食只會讓孩子更感壓抑。爸爸媽媽可以與孩子共同制定零食計劃,包括一週計劃購買多少零食、購買哪些類型的零食、每天零食的時與量等等;如果計劃實施得理想,還可以鼓勵孩子做家裏的營養顧問,協助媽媽定製菜譜、選購水果攻略等。這就有效地轉移了孩子對零食的注意力,還能借此緩解、解除他內心原先的負面情緒。

要多培養孩子更多的興趣愛好,這纔是成功轉移孩子聚焦點的關鍵。不要讓孩子總是盯着電視、電腦和手機,總是呆在一個人的封閉世界,即便不吃零食,那也是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如果多吃零食是孩子排解緊張和壓力的手段,爸爸媽媽就要逐步引導孩子學會正面面對和化解緊張和壓力,例如告訴孩子吃零食只是治標不治本,然後和孩子一起分析“爲什麼會緊張?解除這種緊張的最佳辦法是什麼?”

最後,關於孩子的自制力,父母必須要進行持續的關注和引導。職場的爸爸媽媽應該懂得,開掛的人生一般只許給擁有超強自制力的人;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會讓他的未來潛伏着太多的高危因素。

  3、家長以身作則,不要零食不離手

關於零食,家長是必須要以身作則,否則,都是空談。如果媽媽總是零食不離手坐在電視機前,或者爸爸總是抱着包薯片在電腦前玩遊戲玩得天昏地暗,這樣的父母又怎麼會覺得孩子零食吃不停是“異常行爲”呢?更別說可以有力說服孩子不要過量吃零食了。

當然,爸爸媽媽也不能讓孩子一點零食都不吃,那不現實。不能爲了杜絕可能出現的換習慣,而採取一刀切的做法,有太多孩子孩子初次偷爸媽的錢,只是因爲“想買一直想吃的零食”。所以,讓孩子懂得適時、適量吃零食纔是上乘之道。

孩子不乖,爸爸媽媽難免忍不住對孩子進行訓斥,隨後就是無法抑制的愧疚和焦慮,並且如此循環。如果我們能從生活細節發現孩子的變化,並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教育,防微杜漸,或許就能讓自己與孩子都多幾分快樂與融洽。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