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食 > 清明節的特點和風俗

清明節的特點和風俗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的民俗主要活動是祭祖和踏青。

清明節的特點和風俗1

每年的4月4日~4月6日是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關於清明節的民俗主要活動,主要是有祭祖和踏青。不同地區的傳統習俗也會有所不同,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清明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清明節氣各種植物開始生長,尤其是清明草長得非常的茂盛。清明草包括艾草,鼠麴草和綏草這三種草,不僅花開的漂亮,而且汁還可以做成清明果。所以在清明前夕,大家都會採上這些草來榨汁,拌在糯米粉當中製作成非常好吃的清明果,也叫做青團。青團是南方非常傳統的清明節的美食,有甜口的芝麻餡,豆沙餡,花生餡,還有鹹口的鹹蛋黃餡,菜肉餡,深受大家的喜歡。

清明節的.民俗主要活動,主要是有祭祖和踏青。不同地區的傳統習俗也會有所不同,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清明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清明節的特點和風俗
  

關於清明節的特點及習俗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裏。所以清明節到來之際,天氣開始回暖,但是雨水也會增多,不過這時候的天氣還是非常舒服的,所以大家可以帶着家人朋友們一起外出踏青,並且吃上一些應季的水果和蔬菜,感受一下大自然贈與的美味以及風景。

清明節的特點和風俗2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五個節氣。關於清明節的習俗以及由來,相信很多人並不是特別瞭解,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其實清明節的來歷是在晉國,當時晉國有一位太子叫做重耳,因爲後母的迫害,他不得不帶着隨從逃出宮外。但是在逃亡的時候,他因爲飢餓和勞累昏倒過去。

就在這時候,隨從介子推做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喝,讓重耳死裏逃生,而這個肉就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後來重耳當了新皇帝,爲報答介子推的割肉之恩,就向封他做官,但是介子推並不想做官,於是就帶着母親逃離皇宮。而重耳爲了找到他,於是就放火逼他現身。

沒想到最後介子推和他的母親都燒死了,也沒有現身。但是在樹洞中留下一封信,希望重耳可以做一個清明的皇帝。後來重耳爲了紀念介子推,於是就在寒食節後的一天。定爲了清明節,這就是清明節的由來。在清明節的時候,民間有祭祀祖先和踏青遊玩的風俗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清明節的特點和風俗 第2張
  

清明節的時候習慣會吃青團。青團是用糯米制成的一種食物,製作青團的`時候,會在糯米粉裏面加入艾草汁,或者鼠麴草汁,或者是大麥汁,這樣做出來的糰子就是青綠色,非常的好看,俗稱青團。青團一般是有豆沙餡,芝麻餡,花生餡或者是鹹蛋黃餡,南方還有菜肉餡,深受大家的喜歡。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在北方會有吃餃子的習俗,而在南方會吃餛飩。餛飩和餃子都是都是中華的傳統麪食,在這麼重要的一個節日裏面,南北方人也有自己的一個迎接它的方式。

餈粑是中國的傳統美食,是將糯米蒸好之後,經過不斷的錘打,變得特別的軟糯香甜,可以煮着吃,炸着吃,或者是蒸着吃,都非常的不錯。所以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在清明節的時候,就會吃餈粑,而且要求家人們一起回來打餈粑,感受清明節的一些習俗。

清明節的特點和風俗3

清明節吃什麼風俗食物

清明螺

到了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爲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青糰子

每逢清明之時,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

雞蛋

民間有句俗語說,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薄餅

“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

芥菜飯

一到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清明節吃饊子是深受到了世人的喜愛,由於南北方的差異,各地方做的饊子用料也就各不一樣,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爲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爲主料。

艾粄

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其他

此外,由於南北各地在過清明時節時還有許多的食品習俗,例如:蛋糕、夾心餅、清明糉、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物。

清明節的特點和風俗 第3張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1、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2、踏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

3、盪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很受兒童們的喜愛。

4、蹴鞠。

其實就是踢足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5、植樹。

清明時節,雨水豐沛,適合樹苗生長,所以古人就喜歡在清明節植樹,這個傳統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植樹節”。

6、放風箏。

古人認爲把風箏放上藍天后,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這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7、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也有的人插柳來辟邪。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9、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爲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10、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