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孩子國學啓蒙

孩子國學啓蒙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國學啓蒙,國學是中國幾千年以來不斷傳承下來的學問,其中包含了天文地理,爲人處事等各種學問。所以對於啓蒙教育具有意義非凡的重要性。下面來看看孩子國學啓蒙的相關內容。

孩子國學啓蒙1

國學啓蒙方法

1、過程比內容重要

許多家長剛開始讓孩子學經典,最爲關心的是學什麼。他們會到處諮詢:應該從《弟子規》開始學,還是從《論語》開始學;學了蒙學之後,應該學“四書”還是“五經”;等等。實際上,學什麼不是第一位的,是否能一直學纔是第一位的。換言之,學習的持續性比學習內容的選擇更重要。先從《三字經》《弟子規》等蒙學經典開始當然是可以的,從《論語》《老子》等哲理經典開始也無可非議,甚至從《周易》《詩經》等文化原典開始也行。關鍵是,一定要讓孩子持續學,讓孩子的學習生涯中始終有國學經典。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在家庭中建立一個學習國學的習慣。

2、少量而不是貪多

要培養孩子學國學的習慣,一定要注意學習安排的適切度。換句話說,要適合孩子,要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在這一點上,訣竅是每次少量即可,切忌貪多。那麼,少量如何來衡量呢?從時間上看,每天大體限制在30分鐘以內,20分鐘、15分鐘皆可,即使5分鐘、2分鐘也是可以的。從文字量看,不同階段、不同水平的孩子自然不一樣,大原則是3句話以上皆可,以孩子輕鬆學完爲限。總之,經典學習關鍵在於時時有,而不在於一次能夠吸收多大的量。否則的話,孩子很容易就排斥學國學而適得其反。

3、習慣比興趣重要

一涉及孩子的學習,許多年輕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自願去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一點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關於興趣與學習之間的關係,這些家長的認識往往過於表面。他們看到了樂趣對學習的引入,但是沒有看到學習的持續發生並不是興趣所能維持的,更重要的是適切度、成就感。從日常來說,幾乎沒有孩子(哪怕是好學生)喜歡學習,但是他們每天都在學習中不斷進步。認清這一點,對於學國學很重要,因爲客觀來說國學與經典本身難以長期激發孩子的興趣。因而,比激發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習慣。讓孩子樹立每天(周)學點國學的習慣,就像要上學,要做做運動,要彈彈琴那樣,讓國學進入孩子的生活與人生。好習慣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非常適合學國學。

4、堅持而不是突擊

要確立孩子學國學的習慣,除了貫徹每次少量的原則外,還要做到長期堅持。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少量的學習經過長期的堅持,就會產生良好的效果。而一個行爲之所以能夠成爲習慣,就是因爲持久的堅持。堅持對於孩子學國學來說,尤其重要。爲了做到這一點,需要三個要素:一是制定適切的學習計劃,二是負責的監督機制,三是一定的考覈辦法。其中,監督機制尤其必要,如果沒有監督,不光孩子,就是家長也會堅持不住。因而,監督角色最好是在家長、孩子之外的人。

孩子國學啓蒙

5、浸潤而不是灌輸

學經典,應該學到什麼程度?這是每個讓孩子學經典的家長想要弄清楚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以語文、數學等學科的學習程度來比照國學學習。這顯然是削足適履的行爲。學經典與學語文不一樣:語文的內容根據孩子年齡來建構的,因而孩子有能力學懂、學透;經典則是一個個高度凝練的文化整體,並非簡單而輕巧的學科知識。因此,學經典不必一時學懂、學透(也做不到),而應立足於薰染和浸潤。這是一種隱性的學習方式。所以,孩子學經典學到什麼樣的程度都是可以的,如薰聽、隨讀、熟讀、理解等,孩子有多少能力、多大的積極性,家長就讓其學到相應的程度。只要經過長期的點點滴滴的浸潤,學習效果自然會展現出來。

6、積澱而不是速成

對於學國學的程度,除了要把握浸潤的方法之外,還要把握積澱的目標。我們說,孩子學經典要點滴浸潤,長期薰染。但是,浸潤不僅僅是一個過程,而且也是一種結果。所謂“潤”,就像水之於萬物那樣,必須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這個作用就是提升孩子的文化積澱。因而,在浸潤和薰染的過程中,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是否去學了,是否產生了必要的接觸,是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要關注這些影響是否持續發酵。在這一點上,家長要有細心、耐心和恆心:細心是觀察孩子的點滴積累,耐心是地等待孩子積少成多,恆心是堅信孩子積澱必然實現。

7、悟讀而不是硬講

孩子學經典時,有什麼簡易的方法可行?當然有,就是讀。因爲我們的目的是浸潤,是積澱,所以當孩子面對那些古奧難懂的文言文時,讀就是最簡易的方法。通過口誦吟詠,孩子首先從語感上親近了經典文本,也拉近了經典與生活的距離;其次,累積了大量的語料,爲了適當的理解和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就是說多讀與理解的關係。因而,學經典應當先讀再悟,或邊讀邊悟,而不是以講解爲重點。不少家長認爲如果只是讀讀,沒有好好講講,就似乎沒學一樣。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其實沒有好好讀,沒有積澱和感悟,光有硬講,是不會在孩子腦中留根的`。

8、共學而不是獨學

孩子學國學的特點是浸潤性、點滴式、長期性、積澱性。這樣的學習對於自覺性不高、理性薄弱的孩子來說,顯然一個人單打獨鬥的自學是不現實的,而更適合在親子、家庭的共學氛圍中進行。本來,國學經典作爲學習內容其實更適合家長學習。同時,這種學習每次是少量的,程度是自選的,因而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家長與孩子很容易一起操作。因而,親子共學,塑造學國學的氛圍,養成學國學的習慣,這將是保障孩子完成學國學任務的關鍵所在。否則,家長只是把孩子晾在一旁,不斷要求其自學,而自己則娛樂休閒,在此情況下,孩子學習的長期性是難以保證的。

孩子國學啓蒙2

在孩子的國學啓蒙教育中,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科學適齡

國學啓蒙講究“適齡適宜”。誦讀經典可以在3週歲時開展,形式以親子誦讀爲主,啓蒙教育專家建議爸爸媽媽在引領孩子誦讀經典的同時,通過一些故事或有意思的方式爲孩子做淺顯講解,並適當教孩子識字。

此外,讀經順序也是有講究的,建議按《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啓蒙》、《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德經》的順序安排孩子進行誦讀。琴棋書畫學習方面,以4~5歲開始爲宜。這個時間段,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專注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對於傳統文化開始有一些粗淺的理解,並且愛學、好問,有極強的求知慾望,手指與身體的協調性逐步增強,能較快掌握握筆、書寫、繪畫、撫琴、對弈的要求。

言傳身教

時下,有不少父母自己沒有機會好好學習國學經典,也沒有良好的藝術薰陶,孩子的學習興趣自然不大。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爲孩子進行國學啓蒙,啓蒙教育專家建議爸爸媽媽也應該重拾傳統文化,和孩子一起誦讀、一起賞析,將經典中的規範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這樣才能身體力行教育子女。

比如,《弟子規》中有言,“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教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回家後脫下的衣物要放在固定位置,不要亂扔亂放。如果平常爸爸媽媽也能夠這樣以身作則,在教孩子的時候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邊玩邊學

傳統藝術的學習,最重要是讓孩子喜歡,對之情有獨鍾。結合孩子的天性,國學教育可以適當“遊戲化”,即讓孩子邊玩邊學,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學習。

孩子國學啓蒙 第2張

在這裏,啓蒙教育專家給出了具體建議:時下,有很多童謠、兒歌版的《三字經》,可以讓孩子學唱,加上舞蹈動作,孩子一定會充滿興趣;民俗繪本閱讀、角色扮演、親子手工、書畫民樂賞析,則能加深孩子對於學習內容的印象;爸爸媽媽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情節,深入淺出地引導孩子去理解國學經典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創設環境

給孩子創設一個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環境也很重要。可以不時給孩子講講傳統文化故事,讀讀《三字經》、《弟子規》,讓傳統文化的精神一點點滲入;或是在孩子的房間裏掛一些勵志的楹聯,比如“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讓這些健康積極、引人向上的名言時刻激勵孩子的意志。

此外,也可以去古畫市場上選購一些國畫作品的欣賞合集,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聽琴圖》,和孩子一起欣賞古人對線條、人物神態的描繪和把握。

啓蒙教育專家建議,平時還可以隨身攜帶《弟子規》、《唐詩三百首》等“口袋書”在路上讀,或是在車裏播放相關音頻,讓路上的時光也能進行國學教育,通過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薰陶,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最後,在孩子性格養成的階段,將一些提升情商和品格,巧妙展現人文精神的故事給孩子讀,會讓他一生的修養和性格因此而產生改變,這也是選擇書籍內容時,要慎之又慎的原因。

現在孩子的成長經歷與古人不同,家裏的孩子比較少,又以小家庭養育爲主,對於孝悌尊長的教導缺乏現實環境,然而這部分卻是傳統文化的根。

同時,中華傳統美德不是概念或口號上,而是一種實踐,一種通過生活中的行爲活出來的精神,因此美德教育要少說教多實踐,給孩子們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讓他們在故事中、在行爲正向引導中,明白這些品質具體是什麼。

孩子國學啓蒙3

開展國學啓蒙教育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百花園中,曾經綻開過無數株絢麗多姿的奇葩,其中,尤以唐詩、成語、三字經、弟子規等最爲奪目。它們曾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無可比擬的藝術成就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國學經典著作其中的很多語句依然在被廣泛地運用,我們在文字創作領域、日常使用中都可以看到它們的吉光片羽。但那些帶有厚重文化色彩的典籍難免讓人望而生畏,所以要把那些經典的碎片迴歸到其文化體系中。

基於此,北京小夫子國學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組織古代文學專業的博士及國學專家開發了小學國學教育課程體系, 這套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親近感爲切入點,開展國學啓蒙教育。

幼兒從出生到六七歲就不斷適應社會、瞭解社會,在這一階段,幼兒會形成社會生活習慣,如認識社會環境,幼兒先從認識家開始,再認識幼兒園,然後認識所在城市、地區,最後是國家。國學啓蒙教育內容涉及到許多關於社會方面的知識,如:《三字經》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民間傳說,所以熟讀《三字經》可知天下事;《千字文》音韻諧美,有條不紊地介紹了天文、地理、自然、修身、處世、農藝、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豐富知識;《名賢集》是一種通俗讀物,此文大部分取材於民間,較多地反映了當時社會與民衆的人生經驗和心理願望,其中也含有不少關於修身、治家、人際等方面的觀念與規範等等。這些國學啓蒙讀物都講到天文地理、名物常識、風俗人情等知識,而這些知識則是處於懵懂狀態的幼兒認識世界的窗口和有效方式。因此,通過國學啓蒙教育,能使幼兒形成對中國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基本認識。

孩子國學啓蒙 第3張

國學經典有很多是聖人君子的感人故事,讀聖賢,曉禮儀。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我們更應該以先人的事蹟教育祖國的未來,讓幼兒受到啓示,學習好的典範,摒棄壞的習慣,大力提高幼兒的德育水平。

國學啓蒙教育在我國學前教育中引起了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將國學教育引入幼兒教育中,不僅能使幼兒的知識得以豐富,還能使幼兒其他方面的素質得以提升,對幼兒將來的生活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