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年紀小卻懂得很多的人

年紀小卻懂得很多的人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年紀小卻懂得很多的人,在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遇到過,明明看起來年紀很小,但是卻什麼都懂,這樣的人生活的閱歷是比較的,下面一起來了解年紀小卻懂得很多的人。

年紀小卻懂得很多的人1

一、愛讀書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年紀輕輕的人,便可以擁有與同齡人不一樣的眼界是因爲他們愛讀書。在書中有他們自己的小小天地,在該讀書的時候選擇流浪放縱,一定會付出相應的代價。

如今,世界時局變化太快,稍有不慎,就會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對於個體來說,學習新東西來自兩個方面——直接經驗學習和間接習得。

通過日常生活的觀察、體驗接觸事物,用行動積累經驗,獲得第一手信息。但世界萬物千變萬化,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所以,也可以通過間接經驗去學習新事物。

觀察他人對事件的反應,獲得相關經驗應用到自己身上,如看到他人觸碰杯子手自動性彈開,便可得知杯子很燙,目前暫時碰不得。

思想高度深的人,擁有獵奇心理,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除了在書中挖掘知識之外,也擅長藉助外力,利用外界可以有的一切資源。

普通人看書,是被動的學習,書中有什麼,我們便選擇接受什麼。但思想有一定高度的人,可以慢慢把知識變成理論框架,然後加以自己的思想理解,將書中的知識化爲自己的想法。

讀書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深度,但前提是不做書的奴隸。願意看書,但是帶着腦子看書。很多人都是單純地看書,並不過多思考,從不懷疑書中內容的真假,只選擇被動地接受。

年紀小卻懂得很多的人

二、用批判的思維看問題

高深度思想之人,喜歡帶着批判性思維去看問題,即使權威與他們的思維產生不一致時,也會選擇尋找真理,不會只遵循書本。

這就是他們內心的自動批判思維,有時候,年齡小並不代表淺薄,豐富的知識理論可以支撐起一個人強大的氣場。這隻與修爲有關,超出年齡的限制,不僅是思想的成熟,更是心理的強大。

除此之外,高思想的人懂得利用心理學特別著名的效應——反饋效應(Feedback effect)。

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的實驗,選擇一些學生把他們均等分爲三組當作研究對象,要求他們每天都進行相應的學習,然後測試他們的學習結果。

但是,對於不同的組選擇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第一個組,每天需要報告他們的學習結果;第二個組,每週報告一次學習結果;而第三個組,直接測試,不需要報告學習結果。

8周後,將第一組與第三組的報告方式調換,第二組依舊不變。實驗結果令人驚訝,改變後的第三小組在成績上得到顯著提高。

當我們對所學的東西進行歸納整理之後,對所學的結果會有提升作用。及時反饋比遠時反饋和不反饋的效果更好,思想有一定高度的人,更懂得反饋,更能深度理解問題並發現問題的關鍵之處。

最重要的是,他們懂得慎獨,不盲目跟風,墨守成規。他們比一般人有着更強的思考判斷能力,習慣把事物一分爲二來看。

很多時候,人們來不及反應只能片面地看問題,只看到事物的一面,容易陷入形而上的觀點,認爲世界非黑即白。

在這個充斥着各種信息的時代,慎獨可以讓自己擁有獨立的思想,不被世俗的觀點所帶偏,很多時候,守着陳舊思維只會讓人得不到思想發展。

敢於質疑傳統,保留自己的觀點,纔可以擁有更高的格局。社會心理學有研究表明,羣體思維有其侷限性,會分散個體的責任,使羣體做出更大膽的決策,也更容易引起決策的失誤。

只有你的格局夠高,看得更遠,脫離羣體思維的侷限,方能達到用思想行走。

年紀小卻懂得很多的人2

曾經見過一個少年老成的人。

他從小就被父母和周圍的人誇成熟、懂事。

但他一點也不快樂。

他不知道如何與同齡人交往,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無時無刻都處在緊繃着的狀態,怕出錯,怕被否定。

他找不到任何可以傾訴的人,

釋放壓力的惟一方法,就是躲在被子裏偷偷哭泣。

長大以後,他依然很壓抑,始終活在別人的視線之中。

在公司被領導管,在家被父母、妻子管,

所有人都認爲他是一個合格、稱職的人,但他依然不快樂。

他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他都習慣於藏在心裏。

尤其是,生活的壓力漸漸增大。

父母日漸老去,孩子日漸長大,

但他對待工作卻越來越消極,最後終於失業,還染上了酗酒的惡習。

在他的身上,充分印證了杜利奧定律:

如果精神狀態不佳,一切都將處於不佳狀態。

這無疑是一個悲劇。

如果他能及早地學會傾訴和表達,

如果有人能主動聆聽他的想法,或許就不會這樣。

一直以來的少年老成,早已讓他不堪重負。

少年老成,還意味着過分冷漠和嚴肅。

稻盛和夫大學畢業後的第二年,他在實驗室測定數據。

他對一種材料的性能作了多種估計。

在實驗的過程中,每當他的猜想被試驗證明,他就會非常的高興。

爲了表達這種興奮之情,他會整個人從地上跳起來。

他有一個年輕助手,卻對他這種誇張的宣泄不以爲然,始終冷眼視之。

終於有一天,助手對他說:

“我覺得你是一個很輕率的人。”

稻盛和夫很奇怪,就問助手爲什麼。

助手回答說:

“作爲一個男子漢,像你這樣,僅僅看到一個好的數據,就開心得手舞足蹈,說句失禮的話,這就叫輕率、輕薄。像你這樣的人,我很難從內心承認你是我的上司。”

聽了這番話,稻盛和夫非常吃驚,

他意味深長地對助手說道:

“你這樣冷漠地看待事物,你的人生將很暗淡。在研究新型陶瓷這種枯燥的工作中,研究成果帶來了感動,這種感動給我注入了新的熱情和生活的勇氣。工資很低,沒有獎金,在這麼窮困的企業裏拼命工作,專心研究,爲了將研究持續下去,我認爲感動非常重要。你可以說我輕薄,但是有一點小小的成功,我就會從內心感到喜悅,我不掩飾這種喜悅,我要擁有一個樂觀開朗的人生。”

同樣的一件事,助手嚴肅而內斂,冷漠相待;

稻盛和夫卻手舞足蹈,喜不自禁。

我們不能貿然地評價哪種人生態度更好,

但就收穫的快樂而言,一定會是稻盛和夫更多。

生活正是由一個個片斷、一件件小事組成的,

如果過分嚴肅,就會錯過許多有意義、有趣味的時刻。

對於人生來說,過早地喪失生活熱情,無疑是一種遺憾。

年紀小卻懂得很多的人 第2張

熱情常常可以改變一個膽小、內斂的人。

有一個商人去沙漠中做生意,他的妻子也隨同前去。

白天,商人外出工作,就把妻子留在營地的小鐵皮房裏。

衆所周知,沙漠白天很熱,熱得讓人難以忍受。

更讓妻子難以忍受的是,找不到一個可以交流的人。

周圍全都是土著,不會說英語,她自己也不會土著語。

每天她能夠做的,就是盼望着丈夫早點回來。

她非常煎熬,就寫信回家,表達了想要回家的念頭。

沒多久,父親回信了。

信的內容非常短,只有簡單的兩行。

但看過這兩行字後,她的生活徹底發生了改變。

這兩行字是:

“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看到了泥土,一個卻看到了星星。”

父親簡短而有力的回信,讓她十分震動。

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之後,她決心要在這沙漠裏找到星星。

在這以後,她開始試着與土著交流,試着融入當地的生活。

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土著人對她十分熱情。

土著人不但送給她很多東西,還和她一起欣賞沙漠美景,一起尋找沙漠裏的稀罕物。

她的生活因此發生巨大的'變化。

原本無法忍受的沙漠之地,現在卻成了讓人無比迷戀的地方。

環境沒有發生改變,人也還是原來的人,但是她的心態變了。

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熱情。

原先她在沙漠中只看到了沙子,但是她後來卻找到了星星。

事實證明,熱情能讓人事半功倍;

熱情能讓人做出更好的選擇;

熱情讓人更加富有魅力。

一個充滿了熱情的人,才能賦予生活不同的意義。

愛默生曾說過:

“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設想的那樣,你怎樣想象,怎樣期待,就擁有怎樣的人生。”

我們看到,許多少年老成的人,也往往是很早就喪失了生活的熱情。

一個常常給自己設限的人,當然無法充分領略人生的美景。

他們不會知道,

你只有不斷去表達,生活纔會傾聽你;

只有付出熱情,生活纔會以熱情迴應你。

年紀小卻懂得很多的人3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

現代社會,一個太耿直的人總是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麻煩,要麼被定義爲“情商低”,要麼就是不懂人情世故。

很多人由於不夠圓滑,吃了很多虧,也白白錯過了許多晉升、交友的好機會。

不要過早磨去孩子的棱角

越來越多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看人眼色行事”,他們急於求成,巴不得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就懂得爲人處世的道理,恨不得立刻教會孩子怎樣辨別人心人性。

這無可厚非,畢竟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少走一些彎路,少吃一些苦頭。

但是,過早磨去孩子的棱角,讓孩子在本該放飛自我享受天性的時候,變成人羣裏“成熟”的那一個,真的沒問題嗎?

叔本華曾提到:“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那麼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這預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個年輕人對世人的行爲方式感到詫異和驚訝,並且與他們的交往中表現得笨拙、乖僻,則顯示出他有着高貴的品質。”

太諳於世故的人都明白,在社會這個環境中,你的想法和舉措都不能隨心而動,你不屬於你自己。因爲,你的言行舉止都需要契合大環境,你是屬於羣體的,屬於大衆的,唯獨難以屬於自己。

過早的懂得在人羣中周旋,就會激發出潛在的“社會智慧”,你的確可以成爲他人口中高情商的代表,也的確可以收穫良好的口碑和人際關係,但你也會過早耗盡自己的能量。

比如,少年時期就已懂得在感知他人的反應中去說話做事,長期以往思維固化,在習慣化的帶領下,盲目進入從衆狀態,把工具理性放大到極致,卻唯獨少了精神、思維方面的批判性、反思性和超越性。

年紀小卻懂得很多的人 第3張

慣性思維

美國堪薩斯大學商學院的遊伯龍教授曾提出過“習慣領域理論(Habitual Domains)”,這個理論是指當部分信息進入並儲存在大腦中,沒有其他更大的刺激。

在這個編碼和儲存的主體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時,就會產生固定的思維模式,遇事會採取習慣性的看法和行爲。

簡而言之,就是慣性思維。

個體在青年成長時期,如果思維就被固化,那麼在成年之後想要改變就會更難。並且,由於思維固化,在創造力、思辨力方面能力就會更加薄弱,缺少哲學智慧,淪爲工具和動物。

社會智慧,也可以被當做世俗智慧,它可以幫助我們在社會立足,幫助我們取得物質性的成功。

哲學智慧,是關於個體自我內在發展的關鍵籌碼,它能直接代表個人的思維高度和智慧。

想要在社會立足並有更好的發展,這兩方面的智慧都是缺一不可的。

關於這個問題,知乎有網友這樣說:“一個人如果過早的充盈世俗智慧,那麼哲學智慧就無處棲身。他乍看起來在社會上混的遊刃有餘,其實已經喪失了洞悉更高智慧的可能性。”

這段話於我而言,感觸頗多。

我們很難定義什麼才叫高貴的品質,但是淺顯來說,一個人所持有的對高階層的追求,例如對社會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又或者更高水平的人生追求,都可以被稱之爲高貴品質。

在我看來,叔本華這段話是想告訴大家,保持本性的關鍵在於追求哲學智慧。

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價值取向就是什麼樣的,你的思維方式也會與你的價值取向相匹配。

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對社會規則的認識和利用,也是世俗智慧。

你要說世俗智慧不好嗎?那也不見得,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和交往,個體的智慧再大也難以告知與人,更別提向外傳播交流了。

但你要說擁有崇高的哲學智慧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了嗎?

那也不大可能,畢竟誰的智慧不是智慧呢?你不跟人交流比對,怎麼能知道自己是聰慧還是愚鈍?

希望大家可以平衡好這兩種智慧的關係,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