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什麼意思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什麼意思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什麼意思1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意思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

這是出自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中一句話。

下面我們看一下翻譯成現代文的意思: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裏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爲,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其實很簡單,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看完了創作背景,我們接着看賞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倒一切的逼人氣勢,在藝術上也很值得稱道。

孟子在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圍繞客觀環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係,闡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深刻道理。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什麼意思
  

文中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鍊,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鍊意志,增長才幹,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裏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理,提倡自覺磨鍊的精神,有着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自覺經受艱難困苦的磨鍊,才能擔當起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重任。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什麼意思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意思是憂愁患難的處境可以使人發奮而得以生存,安逸快樂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導致滅亡。指時時警惕,才能杜絕禍患。也指仁人志士爲國家、百姓的憂患而奔波勞碌,爲國家、百姓的安樂而奉獻生命。

只有心懷一定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憂患可以使擔當大任的人經得住苦難的考驗,可以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什麼意思 第2張
  

擴展資料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意思相近,都是說,人要在逆境中磨練才能成才。對於生活的強者來說,逆境比順境好。“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是可以磨練人的意志的。

困難如彈簧,你弱它就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讓困難拜倒在自己腳下。做一名勇敢地駕駛生命之舟的船長,與驚濤駭浪展開搏鬥,逆境是阻擋弱者的大山,是磨練強者的熔爐,更是砥礪鋒芒的磨刀石,我們應該磨出自己的真才實學。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什麼意思3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全文及翻譯

原文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翻譯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

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鬱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瞭解。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出自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所作議論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什麼意思 第3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註釋

1、憂患:憂愁禍患。安樂:安逸享樂。

2、畎(quǎn)畝:田間,田地。

3、傅說(yuè):殷武丁時人,曾爲刑徒,在傅險築牆,後被武丁發現,舉用爲相。

4、版築:一種築牆工作,在兩塊牆版中,填入泥土夯實。

5、膠鬲(gé):殷紂王時人,曾以販賣魚、鹽爲生,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後輔佐周武王。

6、管夷吾:管仲。士:此處指獄囚管理者。當年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失敗後,管仲隨他一起逃到魯國,齊桓公知道他賢能,所以要求魯君殺死公子糾,而把管仲押回自己處理。魯君於是派獄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國,結果齊桓公用管仲爲宰相。

7、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隱居海邊,被楚王發現後任爲令尹(宰相)。

8、百里奚舉於市:春秋時的賢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國,秦穆公用五張羊皮的價格把他買回,任爲宰相,所以說“舉於市”。

9、曾:同“增”。

10、衡:通“橫”,指橫塞。

11、徵:表徵,表現。

12、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爲“弼”,輔佐;拂士即輔佐的賢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賞析

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其實,爲人所熟知的,還有姜子牙的故事。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爲《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後人常引以爲座右銘,激勵無數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其思想基礎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對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鬥而獲致勝利的精神的弘揚。

說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太史公說得好:

周文王被拘羑里而演《周易》,孔子困陳蔡而編《春秋》,屈原遭流放而賦《離騷》,左丘明失明而寫《國語》,孫臏腳殘而著《兵法》,呂不韋遷蜀地而出《呂覽》,韓非子被秦國囚有《說難》、《孤憤》,《詩經》三百篇,大多都是發憤所作。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爲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鬱結,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緣故。

至於死於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例更是不勝枚舉。

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呢?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什麼意思 第4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創作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就要奮發圖強;一個人若安逸享樂,沒有克服困難、擺脫困境的能力,就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就消沉絕望,就如同立於坍牆之下,隨時有生命危險。

因此,孟子作《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在提醒人們,不管什麼時候,都應該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方可長盛不衰;若安於現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醒來再琢磨”,就有可能終身憂愁、困頓一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介紹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爲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爲“亞聖”。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