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烏梅對肝臟的功效與作用

烏梅對肝臟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烏梅對肝臟的功效與作用,烏梅的營養價值是很大的,它能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等功效,但是它也有食用的禁忌的,你們知道是什麼嗎, 下面小編整理了烏梅對肝臟的功效與作用。

烏梅對肝臟的功效與作用1

烏梅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一)烏梅的功效

烏梅是藥食同源的製品,是青梅經過加工後的中藥材之一。味酸、微澀,性平。歸肝、脾、肺、胃、大腸經。質潤斂澀。 收斂生津,安蛔驅蟲。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牛皮癬,胬肉。

斂肺止咳。用於肺氣虛所致的久咳、乾咳。

澀腸止瀉。治療脾氣虛弱、久瀉久痢。

生津止渴。適用於虛熱引起的消渴、熱病傷津的口乾渴。

安蛔止痛。治療蛔蟲引起的膽絞痛。

《隨息居飲食譜》中講:“梅,酸溫,溫膽生津,孕婦多嗜之。”《本草新編》提及“烏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本經》:“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

《別錄》:“止下痢,好唾口乾。”“利筋脈,去痹。”

(二)烏梅的作用

保護腸胃

烏梅不但能開胃增進食慾和可以保護腸胃,它有消毒的功效,可以防止食物在腸道裏腐爛。

止血

烏梅炒炭可療便血、崩漏屬虛證者。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可重用炒烏梅至30克配人蔘、茯苓、木瓜、赤石脂、禹餘糧等煎服;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所致血尿、蛋白尿經久不消者,在辨證方中加入烏梅炭、蟬蛻各6——10克功效顯著,這與實驗證明烏梅可助腎小管上皮細胞增生,增強腎小管重吸收精微物質的能力等功能有關。

止渴止咳

烏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生津止渴。常用來治療口渴多飲的消渴(如糖尿病)以及熱病口渴、咽乾等。夏天可用烏梅煎湯作飲品,能去暑解渴。烏梅酸澀收斂,能斂肺止咳而用於肺虛久咳少痰或乾咳無痰之症,常配半夏、杏仁等。但對實證要慎用。

防老化

烏梅可以說是長壽果,每天吃一顆烏梅,能預防人們受老化病的病痛折磨,因爲它可以刺激荷爾蒙的產生,從而讓人們享受真正的長壽。

清血

現代人喜歡吃的食物不外是精製食品如精白穀類、精白麪包、精白麪條、精白糖、化學調味料及動物性食物。吃了這些食物會致使血液裏的毒素劇增,日子久了,血液循環惡化而產生酸素。每天吃一個烏梅可幫助清掃血液,使血液流動量正常化,排除過量的酸素。

孕婦止吐

孕婦在孕期通常會想吃酸味的食物,這是一種人類的正常反應。因爲懷孕時血液是偏酸性的,胃及肝臟功能及能量也減少了。當身體偏酸時,鈣質會流失,所以有些孕婦的牙齒會變的鬆的,更有一些孕婦的情緒會上下波動不已,建議孕婦每日吃一個烏梅來調和。

解酒

烏梅對治口臭及宿醉的效果也很好,在興高采烈歡慶佳節時,難免會喝多幾杯,睡醒時頭痛欲裂時,可嘗試喝一杯烏梅番茶。做法是這樣的:用一個烏梅,泡在一杯溫水裏約5分鐘,然後加入一茶匙番茶葉,慢慢地喝完。

增加能量,消除疲勞

當血液淨化時,新陳代謝就增強,身體自然會恢復能量。烏梅里的檸檬酸酸幫助吸收維他命及酵素,還有能預防疾病及消除疲勞。當你覺得疲倦時,在身理上只是因爲身體裏過多的酸素致使。所以當你下班被困在車陣裏,好不容易回到家裏時,覺得累斃了,建議你吃一個烏梅,倦意很快就會消除。

保護消化系統

烏梅有消毒的功能,也防止食物在腸胃裏腐化。

消除便祕

烏梅里的蘋果酸把適量的水分導引到大腸,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

增進食慾

長期性的無食慾是身體裏的一些器官操作得不好,食慾因爲壓力,吃過量,也因爲肝臟,胃及大腸的功能不好,生病後食慾也差了。若要康復得快,需要吃東西,能幫助恢復食慾的就是每天吃一個烏梅。

烏梅對肝臟的功效與作用

止瀉

烏梅能澀腸止瀉痢,可用於脾虛久瀉、久痢或大腸滑瀉不止甚至脫肛不收。近年有人用《傷寒論》中的烏梅丸作基本方加減治療非特異性結腸炎,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止痛

一能安蛔止腹痛。蛔蟲得酸則伏,用烏梅配細辛、川椒、黃連、附子等可治療膽道或腸道蛔蟲引發的腹痛、嘔吐甚至四肢厥冷。二能活血止瘀痛。烏梅可軟化骨刺,改善血液循環,減輕水腫而療足跟痛。取烏梅200克,加水2000毫升煎40分鐘,過濾去渣,加食醋200毫升,待藥液溫度適宜時,浸泡足跟,每晚1次,每次1小時左右(藥液可重複加熱使用。

對蛔蟲的作用

烏梅對蛔蟲具有興奮和刺激蛔蟲後退的作用。如將烏梅煎劑加入置有蛔蟲的1%鹽水和0.1%碳酸氫鈉溶液內可見蛔蟲活動增強。給狗通過胃管給予烏梅煎劑50g並收集其的膽汁,在厭氧條件下,將蛔蟲放入一直徑0.3-0.5cm的膠管內,將膠管放入38℃的水盆內,從蛔蟲頭端入管內滴入收集的膽汁,結果可見大部分蛔蟲從管內後退,有的蛔蟲頭從管內退出。也有報道從223種中藥熱水提取液體外試驗,篩選具有殺腸蟲作用的藥物,發現烏梅有效。

抗病原生物作用

體外篩選發現,烏梅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百日咳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對結核桿菌也有抑制性作用,這一作用可能與所含枸櫞酸和蘋果酸有關。對某些致病性真菌如須瘡癬、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小芽胞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其它作用

烏梅具有鈣離子拮抗作用,有較強的拮抗由鉀離子引起的豚鼠結腸帶收縮的活性,已分離出其活性成分是5-羥甲基-2-糠醛。對膽囊烏梅煎劑口服有輕微收縮作用。體外試驗,烏梅對人子宮頸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小鼠玫瑰花環試驗表明,烏梅對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

烏梅的食用禁忌

1、小孩不適合服用烏梅:這是因爲孩子的身體處於一個正在生長髮育的時間點,腸胃功能並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相對來說身體以及腸胃的抵抗力比較差,如果說大量的服用了烏梅,這種酸性物質會腐蝕腸胃,不利於身體健康。

2、女性在月經期間以及分娩前後需要慎用:在我國的中醫名著之中就有記載,女性格在月經期間以及分娩前後服用烏梅,容易損害身體健康。除此之外,在刮痧以及祛痘之後都是不能夠服用烏梅的。

3、平時服用烏梅需適量:專家告訴我們,如果沒有節制的服用烏梅,很容易損害我們的牙齒,同時身體中也會上火,導致咳嗽痰多,不利於身體健康。

4、感冒發熱的患者使用烏梅需慎重:對於感冒患者來說,特別是那些伴隨有咳嗽痰多症狀的緩緩,千萬不要服用烏梅。除此之外,患有腸炎的朋友也最好不要服用烏梅,避免病情加重。

總結:上文中介紹了這麼多烏梅的功效以及作用,它不但能生津解渴,還可以止痛止瀉,開胃增進食慾呢。烏梅雖好,但也有它一定的食用禁忌,小孩子最好還是少吃烏梅哦,女性月經期間也最好不要吃,你一定要記住這些禁忌哦。

烏梅對肝臟的功效與作用2

烏梅對肝臟的功效與作用

1、降肝火

烏梅對於降肝火的功效是比較強的,對於一些肝火旺的女性來說,多吃一些烏梅可以有效的降低肝火併且幫助消化。

2、補肝氣

烏梅對於補肝氣有着很好的效果,這是由於酸甜的.味道是可以直接入肝的,可以直接口服烏梅,也可以將烏梅泡水喝,補肝氣的效果都是非常不錯的,且烏梅這種食物是比較常見的,所以很方便的。

3、養肝血

烏梅對於養肝血的功效也不錯,這是因爲烏梅是可以直接進入肝臟的,對於肝臟形成了一種保護,所以可以有效減少外界成分對於肝臟的傷害,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說烏梅是可以養肝血的。

烏梅對肝臟的功效與作用 第2張

烏梅的其他功效

1、解酒排毒

烏梅含有豐富的天然活性成分,可以加速體內的毒素分解,喝酒之後吃一些烏梅,對於肝臟的傷害可以減輕。

2、止吐

烏梅是一種味道偏酸的食物,可以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有效提高腸胃的功能,可以起到止吐的功效,特別是女性懷孕期間會產生孕吐的情況,可以嘗試吃一些烏梅來緩解嘔吐的症狀。

以上就是對烏梅對於肝臟以及其他功效,烏梅雖好的,但是也有禁忌人羣,比如兒童以及經期的女性不建議服用,這兩種人羣服用,對身體具有一定的傷害。

烏梅對肝臟的功效與作用3

別名:青梅、烏梅肉、梅實、薰梅、春梅、桔梅肉、酸梅

性味:味酸澀,性平。

歸經:歸肝、脾、肺、大腸經。

適用體質:蛔蟲引起的腹痛者、肺氣虛久咳不愈者、糖尿病口渴者

食材:烏梅

烏梅的功效與作用

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於肺虛久咳,久瀉久痢,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

用法用量:6~12g。

——以上來源於《中國藥典》2015版

收斂、安蛔驅蟲、潤肺止咳、澀腸止瀉、生津止渴。

斂肺止咳(肺虛久咳證)用治肺虛久咳少痰或乾咳無痰症,可與杏仁等同用。

生津止渴(虛熱消渴證)用治虛熱消渴,可單用水煎服,或與天花粉、人蔘等同用,如玉泉散。本品味酸善能生津液,止煩渴。

澀腸止瀉(久瀉、久痢證)用治體虛久瀉,久痢,常與訶子等同用,如固腸丸;亦可用治溼熱瀉痢,大便膿血癥,常配伍黃連、當歸同用,如烏梅丸。

安蛔止痛(蛔厥腹痛證)用治蛔蟲所致的腹痛、嘔吐、四肢厥冷等症,常配伍黃連、川椒等同用,如烏梅丸。本品爲安蛔之良藥。

烏梅對肝臟的功效與作用 第3張

其他 本品經炒炭後,又能收斂止血,可用治崩漏下血、便血等;外敷能消瘡毒,並用治胬肉外突、頭瘡等。

1、護肝保肝

烏梅中含多種有機酸,它們能改善肝臟機能,有護肝保肝的作用。

2、促進食慾

烏梅中的酸性物質能夠剌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從而促進食慾、幫助消化。

3、殺菌抑菌

烏梅能夠抑制多種致病菌,如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百日咳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同時,烏梅還能增加膽汁的分泌,預防膽道感染和膽結石。

4、防治便祕

烏梅中富含兒茶酸,它能夠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效防治便祕。

5、抗老抗衰

烏梅中的梅酸可軟化血管,延緩血管的老化、硬化,從而抗老抗衰。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