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早教課一週上幾次比較好

早教課一週上幾次比較好

來源:秀美派    閱讀: 3.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教課一週上幾次比較好,在我們生活當中,有不少家長爲自己的孩子報了早教課程,想讓自己以後在讀幼兒園的時候,不用那麼費勁,思想開發的也比較好,下面小編整理了早教課一週上幾次比較好。

早教課一週上幾次比較好1

1、首先考慮寶寶的狀態和成長情況

早教課的時間安排一般都是機構定的,很多寶寶上午上課,由於起得早可能會精神不集中或者犯困,這樣的孩子最好選擇下午的課。如果早教中心離家遠,去一次不容易,那最好一週去一次,免得過多的旅途勞頓;或者連上兩節,但一定要保證寶寶有足夠的專注力。

倘若一週上一節,而寶寶卻經常吵着要去上課,那家長可以考慮多給寶寶增加課程,說明早教課讓孩子很快樂,這樣效果也會好。無論如何,每週的課程最好不要超過3節,畢竟每個年齡段有各自適合學習的內容,讓多了反而會事倍功半。

早教課一週上幾次比較好

2、根據父母的時間安排

早教課最好有父母的陪伴,有利於培養親子關係,也是家長學習的好機會。雙方都是上班族,那最好給寶寶安排週末的課,保證能有家長帶孩子去。如果爲了求多,而讓老人或者保姆帶去上,那效果可能會很不理想哦。

3、符合自身經濟預算

很多工薪階層反映,能上一門課對家裏來說都很不容易了,哪還有錢多上幾節?的確,早教費用是比較昂貴的,雖說早教投入有必要,但一定不能過度。早教課多輔以家庭教育方法,也是不錯的選擇,兩者結合的好,可能比多上幾門課程都有用的多呢。

早教課一週上幾次比較好2

早教課程的原則

1、倡導興趣

孩子還小,家長不能期望孩子用意志力和努力來學習,只能通過孩子的興趣來教育。家長只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就能想到很多既能讓孩子充滿樂趣,同時能進行教育的情境。

2、生活化

孩子的早期教育課程最好是貼近生活,不要以爲課程就和書有關,比如說玩的玩具,可以問寶寶這是什麼,顏色是什麼,這樣通過鍛鍊,寶寶學到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多。

3、教育性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喜歡模仿,因此大人的行爲需要注意。比如帶孩子上街的時候,把吃完的零食袋扔進了垃圾桶,引導孩子要愛乾淨,講衛生,孩子看到之後頭腦中就會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早教課一週上幾次比較好 第2張

早教課程介紹

1、啓蒙教育

啓蒙教育主要是針對7-30個月的孩子,這個時期的孩子正是肢體活動的關鍵時期,因此此時的早期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肢體訓練,比如爬、走、跑、跳、踢、說等等,這些訓練能讓孩子的四肢更靈活,口齒更清楚。

2、感官和數學

感官和數學的教育主要是針對28-40個月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來教導孩子。此時孩子的大腦發育處於非常活躍的狀態,正是認識事物和學習的好時機,同時也是提高孩子智力的好時機。

3、藝術和音樂

藝術和音樂主要針對16個月以上的孩子,這些早教課程是爲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此時家長可以買一些圖冊在家裏放着,由於圖冊顏色非常豐富,且圖案可愛,孩子會非常感興趣,至於音樂,不論是平時還是孩子睡前,都能放音樂。

早教課一週上幾次比較好3

錯誤的早期教育觀念

1、完全照書本養孩子

許多年輕父母多數以書爲標準餵養孩子,有的過分認真地執行書本上的要求,認爲這樣纔是科學的。比如書上說8個月會爬、1歲半會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寶寶不會,就異常着急,以爲是寶寶的智力發育有問題。其實,書本上的知識和要求不一定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相符。有的可能說話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個寶寶的成長路線都是不一樣的。

正確做法:

把書作爲參考,一旦覺得寶寶與書上說的哪點不一樣時,不要着急,綜合考慮寶寶的發展,比如不會爬是不是因爲穿得多啦,不會說話是不是因爲沒給他說話的機會。

2、與出生不久的寶寶說話沒必要

父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語言發展有深刻影響。嬰兒聽覺研究專家發現,嬰兒腦內的“聽覺地圖”大概到1歲左右完成,在此期間,給零歲嬰兒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嬰兒獲得的詞彙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對嬰兒說話的數量。

正確做法:

當給寶寶穿衣服時,當給寶寶餵奶、換尿布時,要和寶寶說話,告訴他:“媽媽在給你換衣服,涼不涼啊?伸伸小胳膊、擡起頭”等等。也就是說盡可能地與孩子多說話,這是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當到了一定時候寶寶的語言會突然爆發,於是很多話都會說了。

早教課一週上幾次比較好 第3張

3、以孩子爲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飯時,有好吃的要先給寶寶,寶寶要愛吃哪樣,父母就不能動。這樣一來,寶寶覺得只有這樣纔是正確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愛吃的東西,他會哭鬧,而且寶寶會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也會以自我爲中心,認爲只有自己重要。這樣的寶寶會變得不懂分享,不懂愛。

正確做法:

把寶寶看成是家庭成員之一,吃東西時,無論父母愛吃與否,也要讓寶寶分給每人一份,讓寶寶學會分享,懂得關愛。

4、過分溺愛

有時候,父母的精心呵護反而會“傷”了寶寶。比如,有些父母,總怕寶寶走着會摔倒,會累着,於是喜歡用車推着寶寶或是抱着寶寶。這樣一來,寶寶活動量小,協調能力、大肌肉的鍛鍊都不夠,活動能力就特別差。寶寶吃飯、穿衣、收拾玩具,家人總是包辦代替,會造成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寶寶和小朋友發生爭執,父母挺身而出,爲寶寶討公道,這種看似對寶寶的愛,會使寶寶今後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對外面的社會。

其實,孩子有着驚人的適應能力。他們需要運動和交流,甚至稍微還要有一點冒險,這樣才能充分發掘他們身上的各種潛能。

正確做法:

放開手,讓寶寶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飯、摔倒後自己爬起來,能使寶寶更快樂,更有成就感。

5、過分專制

有的父母認爲管教寶寶,就要從小做起,讓寶寶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寶寶想要紅色的玩具,媽媽卻認爲綠色的好看,於是買下綠的。寶寶想看天線寶寶,媽媽卻認爲另外的歷史故事更有意義,一切都是家長做主,寶寶沒有任何可選擇的餘地,不聽話就會挨批評。日久天長,寶寶就會變得畏畏縮縮,心裏總是處於被壓制狀態,從而侷限了寶寶的智力發展,寶寶變得膽小、怕事。

正確做法:

假如寶寶提出的要求合理,儘量尊重寶寶的選擇,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維強加給寶寶。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