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如何管理孩子情緒

如何管理孩子情緒

來源:秀美派    閱讀: 5.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管理孩子情緒,很多孩子的情緒都是陰晴不定的,此時家長就需要幫助自己的孩子管理好情緒,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的優秀。下面爲大家分享如何管理孩子情緒的相關內容。

如何管理孩子情緒1

幫助孩子認知情緒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我們可以隨時指出孩子的各種情緒:激動、失望、自豪、孤獨、期待等等,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

現在很多家長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實,共情的一個功能就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當時的具體感覺。需要提醒的是,有時當孩子很生氣時,他會對這種情緒識別也很反感,完全不聽。我們可以先讓他自己冷靜下來,等孩子平靜後,再回過頭來跟他聊聊剛纔的感受。

孩子能識別出的情緒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達出來,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是處理情緒的開端。能表達,他才能溝通,才能想辦法。有時,只需表達出來,情緒就解決了。

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前面講積極情緒時說,我們應該刻意地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這樣給自己增加積極的元素。具體該怎樣做呢?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隨時給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種細節。生活中的點滴很容易被忽視略過,我們指給孩子看,就是在延長這些瞬間、擴大這些細節。

每天放學時,我們常常看夕陽的顏色。有時是粉紅的,她就說是草莓味的;有時是金黃色的,她就說是橙子味的。這兩天剛下過雪,我和女兒回來時,路上都是冰,很滑,一路走得很艱辛。她倒是很樂觀,說灌木叢上都是棉花糖。我們又一起感受腳下的碎冰。我們想象一個冰雪王國,想象自己住在裏面。她發現薄冰下面有氣泡,就去踩踩,氣泡就動一動。我又抱她摸樹上的冰掛……我希望她忽略路不好走的事,把這些點滴的美好存到心裏。

如何管理孩子情緒

品味美好的另一個方法是,存儲記憶,延長美好。就是說,給好事拍照、錄像、寫日記記錄、存檔,經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顧這些美好的瞬間。

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質量,就要培養孩子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地做事情的習慣。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學會做事情時合併幾件事,這樣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實際上養成了分心的習慣。專心地吃飯、打電話、走路,我們都可以從中感受到更多。

品味美好的另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分享。我們都知道,不能強迫孩子去分享。鼓勵孩子主動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小孩之所以有時不願意分享,是因爲他對所有權還缺乏安全感,邏輯思維能力也有限,對環境感到不可控、難以預期。這些大人都要理解。

其實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動分享的行爲。我女兒和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經常互相分享吃的。在家裏,吃水果她都能先給大人分一圈,有什麼好東西她也主動拿給大家看看,雖然有時很有保留的樣子——只給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或是隻許看不許摸。

分享好東西,把美好加倍,我覺得這是存在於人的天性中的。孟子教育齊宣王:“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齊宣王都承認,跟人共同欣賞音樂更好,而且人越多越好。

隨時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前面列出了24中積極的性格和品格,其實還有更多沒有列出來的,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等。我們平時少看孩子的所謂缺點和錯誤,以及能力上的種種不足,多去發現孩子這些優秀品格的表現,一旦發現,就及時肯定,這樣久了,孩子就會更多地朝這些方向去發展。

現在的家長們對能力上關注過多。我們可以這樣想,孩子長大後,哪樣能力有機會得到發揮,這很難說,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卻是處處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沒被荒廢,但性格和品格卻永遠不會。

對成長感的識別和強調

我發明了這個詞:成長感。我們成年人都會在發現自己有所成長時感到欣喜,對於孩子來說,成長就更是他們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當孩子有進步時,我們及時指出來,讓他看到,告訴他,你記得不,你去年、上個月還是什麼樣呢,現在都可以做到這樣了!

進步、提高、成長,這是最能體現孩子自身價值的。隨時抓住時機,發現具體的進步,告訴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優秀!

培養興趣愛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機會

對興趣愛好的培養,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心理學家發現,一個有着成熟的興趣愛好的人,他們對新事情更感興趣,學習能力更強。因爲他們的學習更是出於內在動機,他們有更頑強的意志力和激情。

我覺得,興趣愛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閒等等,它還可以像一個心靈上的朋友一樣,讓人在歡樂時去跟它分享、憂傷時跟它傾訴。另外,它或許還能給人提供一個新的身份,讓你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比如,你是一位教師,但走出教室,你或許告訴別人你是一個烘焙高手。

但是最重要的還不是這些。興趣愛好能給我們提供一個讓我們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機會,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寶貴。有心理學家把這叫“酣暢感”,據說這是一個快樂的重要來源。當你做你愛好的事情時,你全神貫注,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莊子幾次描述過這樣的情形。按照他的說法,這時你與“道”相連通,所以會有鬼斧神工的發揮。

而達到這種酣暢感的祕訣是,你的技術和挑戰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就是說,你做的事情的難度剛好跟你的水平相當。當然這個事最好是你喜歡做的。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時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寫作業,如果能力和難度程度相當,我們都會享受這個過程。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應該選擇哪些事情給孩子去做。我們出於愛心,總想給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讓他被動地享受,比如看電視、吃東西,他的樂趣也有,只是這些樂趣膚淺、短暫。而稍有點挑戰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難度如果過大,他就又沒了興趣。

其實小孩在玩遊戲時,常常就能體驗到這種酣暢感。我女兒玩時,如果我問她吃不吃蘋果之類的話,通常她完全聽不進去。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這非常有價值,我們要多鼓勵,少打擾。

孩子大一些之後,做事往往就參雜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壓力,難以全心投入。現在很多的興趣班更是把興趣變得沒趣了。我們家長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給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這也是我隨口發明的詞。心理學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預實驗時,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點幼稚的做法,比如,記錄下來當天發生的好事,並解釋爲什麼你感覺不錯;寫下能展現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溫習。據調查,每天寫下三件讓你感覺好的事,這個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續時間也長。

我們自己也可以這樣做,也可以引導孩子這樣做。我們可以在情緒有些低落時,把這些好事當作心理玩具,拿出來玩味。我們也可以每天睡覺前或在其他空閒時間裏,沒事就在腦子裏整理自己的這些好事。大家可以試試。其實這就是在訓練我們轉念的能力。

我們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漂亮的本,專門記錄他的好事。或者給他準備一個小白板、做個展示牆,隨時記錄。或者給孩子準備一個好事寶盒,把能引起美好回憶的東西或照片,都存在裏面,有空就倒出來看看……

這個心理玩具除了好事,還可以是讓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宏觀的一面,看到thebigpicture。比如,當你爲孩子的一點小事生氣時,你可以跳出來想:總的來說,他是個好孩子,我是個好媽媽,我工作還不錯,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滿意……然後再看剛纔的事,就能比較冷靜地看待了。

培養感恩、同理心、寬容等品格以及樂觀的思維習慣

我們家長自己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真是很大的。有時我感覺女兒會有點抱怨,我趁她還沒說呢,就自己開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很知足,她的想法也被帶過來了。其實我覺得更多的時候,小孩倒是比大人更樂觀,更少消極的評判。有時大人會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來還沒有任何不滿情緒呢,聽大人這麼一說,馬上就消極了。所以家長言行要慎重,別急於評價下結論,多等等,多觀察。

我們自己評論的話裏多一些感恩、同理心、寬容和樂觀思維,這就是好的教育了。

我經常會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顧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了總結她的進步,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們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然後展望美夢,再開開玩笑。

對於大一些、上學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偶爾寫感恩日記、寫好事日記(讓自己開心、自豪驕傲的事)。不必天天寫,那樣他會反感,不好堅持,可以一週寫一兩篇。或者讓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顧這一天值得感謝的事、讓自己自豪驕傲的事。我想,做這些遠比批評他的缺點更重要。

不做情緒綁架

我看到有的專家告訴家長,跟孩子說:“你那樣做,媽媽很生氣”、“那樣做,媽媽不喜歡”。我想家長應該儘量少這樣去說。我們大人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讓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飾。我們可以生氣。但是如果總是用家長的情緒去管教孩子,這不是好辦法。總這樣說,孩子會覺得他應該對大人的情緒負責。他會忘記遵守規則的本來的意義,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

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爲會有怎樣的不好的結果,讓他對自己的行爲負責,而不是對家長的情緒負責。

有時候女兒哭鬧之後,等她情緒好了,我也偶爾跟她說,你知不知道,你哭鬧的時候,我真的很煩。不過關鍵的是,你這一哭,耽誤了自己的時間,你早點過來吃飯,吃飽了就高興了,就可以多玩一會了,是不是……

教給孩子,對自己的行爲和情緒負責。而我們家長也是,也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如果我們因爲跟孩子無關的事情有消極情緒,那就跟孩子說,媽媽這會心情不好,因爲別的事情,所以媽媽先自己待一會,等情緒好了,馬上就跟你玩。這樣,孩子也可以學會,當他有不好的情緒時,他也會自己冷靜一會,練習自己去處理。他也會知道,有不好的情緒不是什麼錯事。

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

前面談的多是關於積極心理的建設,下面談最讓我們頭疼的消極情緒的處理。

對於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不要去否認、壓制、貶低、懷疑,不要說“這有什麼可怕的”、“你不應該感到失望”、“你沒有理由生氣”等等,而是要幫助孩子去接受、識別,然後再教給處理辦法。

教給孩子管理消極情緒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能從容去對待。我們會發現,做到這一點真是有難度啊。爲什麼這麼難呢?因爲,當孩子發脾氣或有其他消極情緒時,我們的本能反應是——又有來麻煩了!你敢跟我對抗!我的教育怎麼這麼失敗!你得長到多大才能會……!我付出這麼多,你怎麼能這麼對待我……於是我們渾身冒汗血脈噴張……

我們處於這樣的狀態,當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來了。

要改變這種反應,首先要認識到,消極情緒對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認識自己、提高情商、學習成長的一個好機會。它是中性的,不是壞事。把它當作一陣風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發電、放風箏。

其次,要儘量把孩子的行爲和情緒跟自己的分開。自己的勞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決。別做不合理的掛鉤。

我女兒惹我生氣時,我就這樣開導自己:一方面是因爲她就是個孩子,就這樣;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還可以做哪些改進,她是我教育的結果,跟誰抱怨呢,自己多提高就是了。我想,如果家長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該怎樣提高,這也會幫助我們控制情緒,少生氣。

然後再告訴自己,我當然可以不完美,做不到的,努力提高就是了。

只有當我們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才能做到不去否認、壓制、貶低、懷疑他的情緒,並且教給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緒。

給孩子自己處理消極情緒的機會

孩子發脾氣,我們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認識到消極情緒的意義,我們就知道,不必急於讓情緒消失,而是要儘量給孩子機會,讓他感受、識別,同時自己鍛鍊着平復下來。他每自己平復一次,他的情緒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鍛鍊。當然對於兩歲以下的孩子,家長還是應該用轉移法先去哄好,然後再講道理。

所以,現在我對孩子哭鬧的方法是:在發現她有點情緒,可能會發作時,如果她不需要我的幫助,我常常找個藉口躲開。我發現通常我一走開,她自己很快就沒事了。當她真的發作起來時,再回來。有時啥也不說,摸摸頭給她擦眼淚。如果我自己也生氣,或者她拒絕我接近,那就捧本書待在旁邊。如果是她特別不講理的事情,我就義正言辭地說幾句。這種慷慨陳詞也有用,能幫她看清自己行爲的後果,看到引起的反應,當她自覺理虧時,理智就開始恢復,就戰勝了情緒。

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自己能保持中性態度,這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平復情緒。有很多情況,孩子是被家長的壞情緒火上澆油,愈演愈烈。

教給他處理消極情緒的`辦法

宣泄法:比如打沙發打枕頭(當然對於愛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紙(其實這些宣泄法背後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壞性最小,不影響別人的方式發泄情緒);傾訴法:找人聊天、寫日記、隨意畫畫;鎮靜法:數數、深呼吸;轉移法:看景色、聽歌、運動、做自己的愛好。還有就是前面寫過的那些能引起積極情緒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然後,當自己冷靜一些之後,教給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剛纔的情緒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引起的,以後可以怎樣做才能避免那種情況,下次再有類似的情況,該怎麼辦。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對於消極情緒,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辦法,這樣有利於化解情緒。但是對於積極情緒,則儘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爲一個整體去感受。好事,有時分析太多,好的感覺反倒沒了。

如何管理孩子情緒2

防止孩子情緒失控的妙計

1、瞭解寶貝能夠控制的極限

每個寶貝的控制力都不太一樣,有的寶貝能較長時間地控制自己,但是另外一些寶貝則根本就難以控制自己,他們總在不停地動來動去,一會兒對這個好奇了,一會兒又對那個好奇了,似乎永遠也沒有可能受到約束。尤其帶着寶貝逛商場的時候,如果媽咪翻來覆去試上5-6套服裝,或者父母在一起沒完沒了討論該選擇哪件傢俱的時候,誰也沒法指望寶貝能夠老老實實待在一邊等待父母做出正確的結論。

因此,瞭解寶貝能夠控制的極限,並且在他厭倦之前儘快結束這種他無法忍受的行爲,可以有效地避免寶貝失去控制。

2、給予持續的鼓勵或獎勵

3歲內的寶貝非常看重父母的評價,因此,至少每1-2分鐘表揚寶貝一次,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每次帶寶貝外出的時候,不時地誇獎他一句,給他一個熱烈的親吻等等,這種正性的鼓勵或者獎勵會有效地提醒他,他做得不錯,同時也在暗示他,他應該有什麼樣的行爲,什麼樣的行爲會收到鼓勵。

如何管理孩子情緒 第2張

3、給寶貝提供參與的機會

讓寶貝以恰當的方式參與父母的活動,他就會覺得自己很重要,並且可以防止他因爲無聊而失去控制。比如逛商場的時候,那些五彩繽紛的商品對寶貝來說會有着非常強的吸引力。抱着他,讓他自己幫着到貨架上拿商品,會帶給他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如果不需要某件商品,可以給他講解這些商品的特性,比如色彩、功用等等,這些都可以極大地滿足他的好奇心,吸引他的注意,讓他在不斷變化的活動中獲得控制。

4、事先琢磨好相應的對策

事先琢磨好相應的對策,是保證寶貝失去控制時儘快扭轉局面的好辦法。比如,如果寶貝在商場突然因爲想要某個玩具而大發脾氣,而這個玩具並不在父母計劃要購買的物品之列,那麼,父母可以儘快帶寶貝離開商場,等待他發脾氣事件得到平息。這樣處理,可以讓寶貝明白,他這種發脾氣的行爲不會得到任何獎勵。

5、冷處理對待寶貝

冷處理是寶貝打破規則,失去控制的情況下非常有效的讓一切恢復正常的方式。大多數的情況,寶貝在外面失去控制是因爲他想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父母的注意。這時候,不理睬他的行爲是比較好的一種處理方式。比如,寶貝在商場裏大發脾氣,可以儘快將他帶到一個比較安靜的角落,不理睬他,讓他獨自待上一兩分鐘。如果在飯店發脾氣,可以將他坐的椅子背向大家,不理睬他,這樣也可以防止他打碎碗、盤等餐具。

6、避免警告與威脅

類似“你不聽話,我就把你扔在商場”“你不聽話,警察叔叔會把你抓走”之類的警告與威脅,在寶貝失去控制的時候看起來似乎可以奏效,但是,這種做法是殘酷的,它會帶給寶貝不必要的焦慮情緒,讓寶貝缺乏安全感,同時也會給寶貝傳遞這樣的錯誤信息:只要我在父母警告之前停止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就可以免於處罰,以後他會更多地以同樣的方式重複他的這些不良行爲。

警告與威脅不可能根治寶貝的不良行爲,所以給寶貝提要求時,最好不要用警告或威脅的語氣,而要用祈使的語氣:“別玩玩具了,趕快過來!”

如何管理孩子情緒3

把握孩子情緒的航線

情緒是體驗,也是反應;是衝動,也是行爲。它包括人在生理和心理許多水平上的整合,與其他心理過程有着廣泛的聯繫。孩子心理的緊張狀態和平衡失調,往往是與其情緒狀態、特別是消極的情緒狀態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消極情緒表現過分強烈,或者持續時間過長,或者受到壓抑,都會損害孩子人格的成長,引起身心機能的失調——

孩子是情緒的“俘虜”

孩子的喜怒哀樂通常是很真實的,也很強烈,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爲。一件在成人看來是芝麻綠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發孩子十分強烈的情緒波動,甚至引起情緒的“海嘯”,使孩子的表情、聲調、手勢和姿態發生變化。

與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緒也有消極和積極情緒之分。大約1歲左右,孩子的情緒開始分化,2歲時出現各種基本情緒,即憤怒、懼怕、焦慮、悲傷等消極情緒和愉快、喜悅、歡樂等積極情緒。積極的情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能起促進作用,有助於孩子潛在能力的發揮,消極的情緒則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響他的人格建構。

一個人情緒反應的強度和持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於觸發情緒反應情境的理解、認識和評價,年齡越小的孩子,對情境的理解、認識和評價會越多地取決於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可以因爲媽媽不給他一顆糖果而大哭,或者因爲得到糖果而破涕爲笑,這在成人眼裏,多少是有些不可思議的。

情緒不宜堵

對孩子來說,產生情緒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當一個成人發脾氣的時候,旁觀者常會知趣地離去,或者以好言相勸。然而,當一個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受到的可能卻是訓斥,甚至會因此而捱打,這實際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產生的消極情緒,應以適當的方式得以宣泄。情緒一旦產生,宜疏導而不宜堵截。精神分析學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緒疏泄對維護心態平衡的作用,他認爲,講出一切來,能減輕精神上的症狀。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時,讓他能不受壓抑地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減輕他心理上的壓力。

哭是孩子情緒疏泄的一條重要渠道。幾乎沒有孩子沒用過哭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在很多情況下,哭使孩子在緊張狀態中變得輕鬆了一點。有人說過,最殘忍的事莫過於不讓孩子眼眶裏的淚水往下淌。這句話並不譁衆取寵,因爲在這種情境下,孩子只能強行壓抑自己,其內心不良的情緒體驗會變得更加強烈,積壓的能量只能傷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緒宣泄的一條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緒的自然流露,但絕不是唯一的渠道,而且也不是最好的渠道。因爲用這種方式疏泄情緒,往往不會引起周圍人的同情和理解,相反,常會使人感到煩躁不安,這樣,成人就會運用壓抑的方式加以堵截。

讓孩子學習和掌握一些哭以外的合理的宣泄消極情緒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這些方法和技能是以既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是社會行爲規範所允許或倡導的。

如何管理孩子情緒 第3張

傾訴,這是一種合理的方法。要讓孩子學習在遇到衝突或挫折時將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訴他人,以尋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對成人有很大的依賴性,成人對孩子表現出的同情或寬慰會緩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緊張和情緒不安,即使在孩子傾訴並不合乎情理的情況下,也要耐心地聽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孩子情緒的風雨過後,再與他細作理論。

轉移也是合理宣泄情緒的良好途徑。要讓孩子學習遇到衝突和挫折時,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引起衝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應該儘快地擺脫這種情境,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例如,孩子爲了玩玩具而與其他孩子發生爭執,可讓他到室外去踢一會兒球,在劇烈運動中將積累的情緒能量發散到其他地方。

不要消極應付情緒

有些孩子會自覺地藉助一些消極的心理防備機制去應付壓力。排泄消極的情緒,偶爾地運用一些較少歪曲現實的心理防備機制,能暫時緩解孩子的心理緊張和不安,但是,如果不適當地運用一些嚴重歪曲現實的心理防備機制,則會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渦中去,造成他適應社會不良,從而影響他人格的健康成長。

例如,某幼兒園大班的一個男孩,平時經常暗中欺負其他孩子,大家都懼怕他,對他敢怒而不敢言。一天,老師讓大家集體創作《百猴圖》,那個專門欺負別人的男孩畫了一個孫悟空,十分得意地貼在了牆上。那些常受他欺負的孩子不約而同地都畫了手拿金箍棒、大刀的孫悟空,個個怒目而視,殺氣騰騰,他們又不約而同地把所畫的孫悟空剪貼在那個小男孩的圖畫周圍。當大家看到這一場景時,都高興地跳了起來。他們藉助孫悟空的手,“報復”了平時欺負自己的孩子,即使他們的“報復”所選擇的是替代對象,但也會像報復原來的對象一樣,達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孩子們因平時所受的欺負而產生的情緒體驗,總是要千方百計地發泄或表現出來,當他們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對象“移置”到了一個合適的替代對象的時候,這種做法就會產生積極的結果。

同樣的心理防備機制,如果運用得不適當,或者過多地運用,往往會帶來消極的結果。例如,一個受到家長嚴厲責罵的孩子,當着家長的面可能會“忍氣吞聲”,可是一離開家長,他就可能通過破壞玩具或欺負同伴等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由於他“移置”的發泄對象不適當,儘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暫時的滿足,但是,他的態度和行爲也不能被社會所接受,並且有可能使他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應付各種心理壓力,疏泄自己的消極情緒的。如果發現孩子經常運用壓抑、投射作用,自我懲罰、幻想等方式去解脫情緒的困擾,就應及時糾正,教導他以積極的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動的、消極的方式。這樣做對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