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職場 > 無法與孩子講規則你平時是如何做的

無法與孩子講規則你平時是如何做的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常聽到麻麻抱怨,想要跟孩子講規則,但是不管說了多少次,獎勵的、懲罰的手段都用上了,孩子最多改變兩天,很快又打回原形,繼續我行我素。一方面家長氣得夠嗆,另一方孩子也覺得委屈得不行。

無法與孩子講規則你平時是如何做的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位媽媽的引導孩子培養規則意識的走過的誤區和經驗。和孩子講規則,我們最終的目標,不是想讓他們聽話,因爲總有一天他會脫離約束獨自面對世界,只有幫助他們養成責任感和自律精神,這樣的講規則纔是真正有意義的。

我最早給我家孩子引入規則意識的時候,犯過一個錯。

會兒Joshua三歲多,我給他引入了iPad,也想借此讓孩子接觸一些新的學習模式,也可以引入一些自我管理的滲透,最簡單的,便是時間管理。

那段時間我和Joshua約定的是,每次只能玩10分鐘,時間到了,就要把iPad給回我。

但是每次到了收iPad,就是彼此拉鋸戰的時刻。很明顯,那會兒的孩子一點都不願意把iPad給我,每次都問我說,“媽媽,我可不可以再玩多一會兒?”

一開始,我總是告訴他:“我知道你很難過,但是當初我們給iPad的時候就約定了10分鐘,所以時間到了我們就得把iPad收起來呢。”

每次我都是這樣告訴Joshua,孩子都百般不情願,還是會把iPad給到我手裏。

如果Joshua情緒狀態不好,我也會安撫他,告訴他,“我知道iPad收起來,讓你很難過。你可以哭一會,我會在這裏陪你的。”

就這樣子過了一段時間後,我以爲規則意識在彼此之間已經建立起來了,但是有一天,正專心投入到遊戲中的Joshua因爲我“溫柔而堅定”的說辭嚎啕大哭。

他大哭着問我:“媽媽,可你明知道我就差最後一步,這個遊戲我就攻關了,你爲什麼不能看到我正在做什麼呢?我知道時間到了,但是爲什麼你就不能多讓我玩一會?我很不開心啊!”

那一刻,我看到之前一直在妥協的孩子的反抗,而那種反抗深深地撞擊着我的內心。

我不禁問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規則成了孩子的“鐐銬”,成了我評估孩子行爲的契約,以至於,我連孩子正在做什麼、努力什麼,都沒有看到?

而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超時想要多玩幾分鐘,就成了“罪不可赦”的事情?超過約定時間,這個“延遲請求”對我來說,真是不可接受的“毀約”嗎?

在那一刻,我意識到自己陷入了無意識的“控制”處境。規則和約定,成了我控制和約束孩子行爲的“武器”。

不平等條約埋下控制的伏筆

我們常說“無規則不成方圓”,規則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但那回和孩子的爭論讓我警醒,我在制定規則中,犯下了“不平等條約”的錯,卻不自知。

什麼是不平等條約?指的是在制定規則之前,本身契約雙方是不平等的。

一個剛三歲的孩子哪裏知道10分鐘的長度有多長,而爲什麼一看iPad就必須得按照這個規定走,連商量一句、多爭取一點的機會都沒有?

表面上看是孩子違反了我的條約,但實際上,我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卻從頭到尾都沒有問過孩子一句,“你知道10分鐘是多長嗎”,或者,“你覺得我們可以約定多長時間?”

我希望孩子最終可以實現自我管理,但對我來說,是不是最起碼得問問孩子,他的自我管理的狀態,和期望是什麼呢?

當我設置了一個單向的契約,卻以成人的道義認定孩子不遵守規則,讓孩子委屈、接受和忐忑不安,那麼這同樣也是一種“人爲控制”。

不平等條約時常存在於

權力強弱懸殊的關係裏

這些情況你又是否耳熟能詳?

你先生限制你和異性來往過密,因爲不得體,但是自己又絲毫不避嫌?

你要求孩子每頓不應該挑食,給什麼吃什麼,但自己卻這個不吃那個不吃的?

老人家要求孩子在家就得溫聲細語,不能大吵大鬧,自己說起話來,嗓音卻總像雷聲轟轟?

爲什麼遵守規則的人,始終是關係弱勢的一方,而強者,就可以肆意改變規則?

不平等條約,也存在於自己與自己訂立的契約裏。

你回顧一下自己在2017年初制定的計劃,以及2017年末執行的情況。

定好的健身計劃,實施了多少?說好了要看完的閱讀書單,又完成了多少?

多少人不停地給自己制定規則,然後又推翻規則,還坦然告訴身邊的人:

“唉,我就是有拖延症。”

“唉,我知道這樣子不好,就是忍不住。”

“唉,我也不知道爲什麼一眨眼時間就過去了。”

將心比心,我們活了幾十年,都仍在和規則與自由,目標與變數之間打轉,我們又如何能夠用單向的契約,把這些視爲孩子必須要遵守的“規則”呢?

不是所有選擇,都是尊重,也不是所有溝通,都是雙向的。

真正的規則意識和約定

應該如何實施?

意識到這點,對我很重要。我在接下來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和孩子走了一段很長的路,協助我家兩個孩子,成爲他們自己規則的制定者和責任的承擔者。

第一步:

讓孩子參與規則制定的過程

如果說規則制定的前提,是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那麼在家庭會議上討論,擬定全家的規則,其實是我們制定規則的第一步。

避免不平等條約的關鍵,是讓契約經得起推敲。這裏包括了對不同場合、以及對所有的人的考慮。孩子得明白,制定規則於他的意義是什麼,他到底能做到什麼地步。

我也會問問孩子:“你覺得看iPad多長時間比較合適?”“你覺得我們約定幾點睡覺好?”

孩子一開始對時間毫無概念,會用童真童語地和我說,“我要看100分鐘iPad”,“我想明天早上8點才睡覺”,“我今天5點就要睡了(我們討論的時候都已經是晚上7點了)”。

在這個時候,我會用很多方法,先讓孩子明白10分鐘到底有多長,10分鐘的彈性範圍是多大。

最開始的時候,是用沙漏,幫助孩子瞭解時間,從10秒的沙漏,到30秒,到15分鐘。然後是用iPad的自動倒計時提醒,教孩子學會自己設定倒計時。

孩子也有提出過疑問,“爲什麼看iPad得有限定的時間呢”?

我就會拿着大教材,去圖書館借繪本,花上一段時間,和孩子仔細解釋什麼是用眼習慣,什麼是合理距離。比如從眼睛瞳孔遠視到近視的成因,坐姿不合理對身體的傷害等。

教育,也包括了提前和孩子討論規則的合理性,而這個合理性,不是我單向地去限制孩子,而是我們彼此能夠理解的,也接受的具體方案。

第二步:

協助孩子執行規則,邊做邊內化規則

我和孩子約定好的規則,往往會約定起來,轉化爲一句可以執行的句子。

比如經過我們的“親子會議“,最終制定出來的規則是這樣的:

iPad的規則

上學日一天一次,一次15分鐘;放假日一天兩次,每次15分鐘。

使用iPad的坐姿得端正。

自己設定15分鐘的倒計時。

自己取iPad,使用完也會把iPad放回充電位充電。

轉化爲具體行爲之後,你會發現,孩子可以讀懂整個iPad遊戲時光的全規則。至於何時做,打算在其中玩什麼,過程是由孩子來擬定。

執行規則的時候,其實是人人平等的。

比如當我和孩子科普“坐姿要端正”,孩子會跑來問我:

“媽媽,爲什麼我們看書的時候要坐好,可是爸爸卻躺在牀上看書呢?”

我也會鼓勵孩子說:“我覺得你可以提醒一下爸爸注意坐姿要端正。”

有時候“不平等條約”的界限非常微妙,成人可能以爲這些無關緊要,但其實孩子們都看在眼裏。

執行規則的時候,別忘了強化自覺遵守規則的行爲。這裏很重要的核心要點就是,“積極關注”,要時刻發現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爲,並及時肯定。

孩子堅持坐姿了3分鐘,我都會鼓勵他說,“Joshua,你想要玩iPad的時候保持了很標準的坐姿,真好。你保護了你的眼睛和身體。”

Eric把iPad拿到充電器上充電,我也會和他說,“你玩了iPad後就拿去充電,我想iPad一定很開心的,真謝謝你讓它沒有餓肚子。”

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保護一段關係的,往往是彼此之間親密相處、知心交流的回憶。在親子關係中,積極關注規則行爲,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充分尊重、信任和暢通的溝通。

滲透規則一年多了,我的確能從中看到孩子的變化,他們也會自覺告訴我,“媽媽,這樣子坐,不對是吧”,“我這樣子看書,對眼睛好,是嗎”。

能夠意識到規則對自己自身的積極影響,這些都是規則的內化。

第三步:

出現違反約定時,也同樣需要靈活處理

第一、二步都做到,其實孩子已經有了比較堅固的規則意識,也有了執行規則的氛圍基礎。所以第三步,是發現孩子出現不妥行爲時,我們也同樣需要靈活處理。

規則滲透,是件長途跋涉的活,原因在於它會反覆被打破。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們大人也沒法做到完全自律,可以認真執行好每一個約定,何況是孩子,他也是需要通過不停地“自我修煉”,才能最終清楚規則於自己的意義和作用。

所以當孩子出現了違反約定的行爲,我們首先得先讓自己持續保持“積極關注”,這個意識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陷入成人單向思維,忽視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有時候,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很坦然直接,卻並不是故意違約。比如我剛開頭說到的Joshua例子,他真的不想遵守規則,是一個失約的孩子嗎?並不是的,他只是有很多東西,都不懂、不明。

這時,我們如果能時刻保持理解、尊重、和溫和的態度,事情會變得容易處理得多。

如果不管我們怎麼溝通規則,孩子還是無動於衷,可該怎麼辦?即便出現這樣子的行爲,我們仍然要避免談條件、威脅或者懲罰孩子。你可以嘗試以下這幾種方法:

1.清晰指令

先反思下,我們的指令是否孩子完全聽得懂?比如有時候孩子玩得正盡興,也許沒有認真聽,放心上。那麼其實我們想辦法把指令說得更明確、更清楚,甚至還可以輔助一些肢體動作來說明。

比如像催促孩子回家,不如說“今天的戶外活動時間結束了,哥哥弟弟把平衡車收起來,我們回家了”,或者直接就和孩子一起把車子拎在手上,往回家的方向走。

2.衡量難度

有時候粗略評估下,發現孩子無法遵守規則的原因,在於規則本身不合理,比如讓孩子完成的要求並不現實,但又不能破壞約定,那我們可以採用“衡量難度”的方法。

比如跟孩子約定好,衣服全部要自己穿好,發現孩子的熟練程度還不夠,而且今天的繫帶鞋子,對孩子是太大的挑戰,就給孩子換一雙一腳蹬,降低難度。

3.持續關注

每一次和孩子進行行爲調整的時候,同樣別忘了“積極關注”。如果發現孩子有做出調整,或者遵守了約定,認真執行了規則,我們這時候記得給出肯定和鼓勵,正向加強。

第四步:必要時候,讓孩子自然承擔後果。

當你發現孩子不是聽不懂指令,也不是難以執行,就是不聽話的時候,就要跟孩子說清楚底線,強調可能發生的自然結果。

比如我帶哥哥和弟弟有次傍晚到小區放電,他們都玩起來忘乎,過了約定時間還不願意回家。而晚飯即將上桌。這時候,我會告訴他們底線是什麼,也會告訴他們繼續磨蹭的後果是什麼:

“奶奶打電話來說,還有5分鐘就要開飯了(提出提醒),再不回去,我們就會錯過晚飯時間(指出底線)。我可以在這裏等你們拿上車子一起回家。不過你們要快一點,如果回去太晚了,今天最好吃的紅燒魚,可能就只剩下魚骨頭咯(繼續磨蹭的自然結果)。”

還有在孩子們最容易出現的晚睡問題上,也不妨試試用這樣子的邏輯和孩子溝通:

“現在已經8點半了,我們約定好了要睡覺(提示規則),我現在要關燈和講睡前故事了(指出底線,也可以設置鬧鐘提醒)。如果你們太晚過來,今天的睡前故事會也許就結束了哦(晚睡的自然結果)。”

講這些話的時候,我都會讓自己的身高和孩子齊高,看着孩子的眼睛,平靜自然得把底線和選擇的結果要講清楚。看着孩子的眼睛,是讓整個談話變得更加平等和坦誠。

而把選擇權交還給孩子,但是也堅定地表明瞭我們的規則和底線,比如“吃晚飯的時間不會變”、“晚上睡覺的時間不會變”,更講清楚了不執行約定的後果是什麼,比如當孩子太晚過來睡覺的時候,全家的客廳和房間也都關了燈,睡前故事會也都結束,而全家人除了孩子,都已經回到房間在牀上躺着休息了。

執行規則,我們要積極地做,但溝通的過程也要充分,讓孩子可以把所謂的大道理變成具體的可執行的方向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達到全家一起互相監督、引導內化規則的初心。

我們也許習慣了“知更鳥”的模式,認爲我們可以成爲孩子的擋箭牌和防撞護欄,我們爲孩子評估規則,制定我們認爲合適的規則,就保護了孩子,並且讓孩子避免其他有可能的傷害。

我們希望可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提前告訴孩子玩什麼、學什麼,做到什麼活動,試圖通過幫他們縷清楚細則和目標,讓孩子可以塑造自己更完美的人格。

但是我們卻在做這些事情之前,忘記了溝通必須得是雙向纔有根基,契約必須得平等才能負起責任。我們必須避免把我們的規則變成控制,自以爲的好意卻成了過度計劃。

時刻活在控制和被動執行處境的孩子,最終也會成爲折翼的天使。

而利用這些小的場景、用具和時機,恰恰是我們教養中的彈性,本質上我們養育一個孩子,是希望他可以掌控住自己的人生,不是放養,也不是控制,而是他擁有自己的判斷、追求和自控力。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