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爲什麼會打雷

爲什麼會打雷

來源:秀美派    閱讀: 3.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會打雷,在很多時候,快要下雨的時候都會打雷,有些人聽到打雷是很害怕的,不知道打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在打雷的時候是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的,下面小編分享爲什麼會打雷的相關文章,一起來看下吧。

爲什麼會打雷1

一、爲什麼會打雷

1、放電現象

雷電是雷雨雲中的放電現象,積雨雲形成以後,雲中充滿上上下下奔竄的水汽,就會產生靜電,雲的上端會產生正電荷,雲的下端會產生負電荷,地面又是正電荷。

2、空氣膨脹爆炸

那麼,正、負電荷之間有空氣作爲絕緣體,若正、負電荷間的電壓差,大到可以衝破絕緣體的空氣,使空氣在瞬間膨脹爆炸、發熱發光,發光就是閃電,膨脹爆炸發出巨大聲響就是打雷。

3、打雷形成條件

充足的水汽和劇烈的對流運動,冬天,由於空氣寒冷乾燥,加之太陽輻射較弱,空氣中不易形成對流,因而很少有雷電。但有時冬季氣溫偏高就形成了雷雨雲,產生了雷電,並出現雨雪天氣。對流特別強盛,還可形成冰雹,這就會產生所謂“冬打雷”的天氣現象。

二、戶外避雷的注意事項

1、不停留在高處

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高樓平臺、山頂、山脊或建構築物頂部,不宜停留在小型無防雷設施的建築物、車庫、車棚、崗亭及附近。

2、遠離電力設備

遠離建築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3、不在大樹下避雨

不宜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幹保持至少5米距離,下蹲並雙腿靠攏。

4、危險時趴地

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髮豎起,說明將發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並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髮卡、項鍊等。

5、坐在絕緣物上

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乾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並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因爲水能導電。

6、儘量低頭

在戶外躲避雷雨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儘量低下頭,因爲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

7、不在曠野打傘

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在曠野中打傘,或高舉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棍、鋤頭等,避免增加人的有效高度成爲“尖端”而遭雷擊。不

8、行駛速度不能過快

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快速開摩托、快騎自行車和在雨中狂奔,因爲身體的.跨步越大,電壓就越大,也越容易傷人。

三、打雷在室內要注意什麼

1、不能開家用電器

家裏不能打開電視、電腦之類的家用電器。拔掉插頭,因爲雷可以讓通電的家用電器電視機造成短路,引起火源,在造成火災,後果不堪設想。

2、不能打電話

打雷的時候千萬不能打電話。因爲電話使用的無線電波傳輸,很容易引雷到自己身上,造成嚴重的後果。

3、關緊門窗

注意關閉門窗,預防雷電直擊室內或者防止側擊雷和球雷的侵入。

4、不宜用淋浴器、太陽能熱水器

因水管與防雷接地相連,雷電流可通過水流傳導而致人傷亡。

5、出門穿膠鞋

遇到暴雨天氣出門,最好穿膠鞋,這樣可以起到絕緣的作用。

6、不要拉近鐵絲

曬衣服被褥等用的鐵絲不要拉到窗戶、門口,以防鐵絲引雷致人死亡。

7、遠離金屬管道

遠離建築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

爲什麼會打雷2

戶外活動的雷雨天氣注意事項

1、在戶外,當你看到閃電後3-5秒就聽到雷聲,說明你接近危險區;如果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髮豎起,說明將發生雷擊。此時應該立即停止行走,兩腳併攏並立即下蹲,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儘量低下頭,因爲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

2、如果在戶外看到高壓線遭雷擊斷裂,此時應提高警惕,因爲高壓線斷點附近存在跨步電壓,千萬不要拔腿狂奔哦,因爲身體的跨步越大,電壓就越大,也越容易傷人。應該雙腳併攏,跳離現場。

3、不要停留在高處,比如山頂、山脊或樓頂等地方,也不宜在空曠的地方如操場、廣場等地方停留。

爲什麼會打雷

4、遠離建築物外露的金屬物體,如:水管、煤氣管等,遠離戶外電力設備,如變電箱、配電盒等

5、不要在大岩石下、山洞口避雷雨;不宜停留在大樹下,這是常識了,呵呵。

6、雷雨天減少佩戴金屬飾品,不宜進行戶外球類活動。注意不要高舉你的球拍、雨傘和魚杆等物品避免增加有效高度成爲“尖端”而遭雷擊。

爲什麼會打雷 第2張

7、在空曠的水面上游泳、划船也是容易遭雷擊的,應該迅速停止上岸找到安全的避雨場所。

8、不要在空曠地上的小型無防雷建築內避雨,比如工棚,車棚,遮陽傘下,小亭子裏等,汽車內則是安全的避雨場所!

9、一旦人體遭雷擊後,往往出現“假死”狀態,此時應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體外心臟按摩,往往可以出現奇蹟。在搶救的同時還應立即打電話通知醫院急救中心來現場搶救處理,這樣生還的希望更大。

爲什麼會打雷 第3張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