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你的意識就是別人的潛意識

你的意識就是別人的潛意識

來源:秀美派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的意識就是別人的潛意識,意識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它不僅能影響自己的行爲和思想,還可以影響他人的,變成他人的潛意識,意思就是你的意識同樣變成了他人的潛意識,下面就是你的意識就是別人的潛意識。

你的意識就是別人的潛意識1

你身邊的人都是你的潛意識

你的配偶就是你的潛意識

有一篇文章,題目叫“你的配偶就是你的潛意識”,意思是說,人本來是一個整體,但是爲什麼適應環境,發展了一部分心理活動,壓抑了另一部分心理活動,結果變成了半個人。而找對象的時候,人們會被擁有自己所沒有的心理活動(其實不是沒有,而是被壓抑了)的人所吸引。這樣兩個人結合,又變成了一個整體。

有的夫妻一開始比較相似,但是在一起久了,也會發生分化,一個人發展了一部分心理活動,另一個人發展了另一部分心理活動。

人們對壓抑的部分,也就是配偶所擁有的部分,可能是接納的,也可能是不接納的。如果是接納的,兩個人在一起就會非常和諧;如果是不接納的,就會衝突不斷。儘管衝突不斷,但怎麼也分不開。換句話說,人們不是跟配偶衝突,而是跟自己的潛意識衝突。

用人格面具理論來解釋,一部分心理活動形成一個面具,剩下的部分就是另一個面具,前者是A,後者就是-A。由於A和-A是相反的,容易發生衝突,所以只能二選一。如果選擇了A面具,-A面具就會受到壓抑。

面具有兩種作用,一是自己用,這樣的面具叫主體面具,二是用在別人身上,叫客體面具。壓抑意味着自己不用,說明它不是主體面具,那就只能是客體面具了。客體面具被投射到別人身上,那個人就成了被壓抑的面具的“替身”。

你的子女也是你的潛意識

其實,除了配偶,“你的子女也是你的潛意識”。

中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是把子女當作自己的替身,把自己的某個表現不充分(即壓抑或半壓抑)的面具投射給子女,讓子女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使命。

有些家長這樣做是有意識的,有些家長是無意識的,後者就叫“你的子女是你的潛意識”。

還有一些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所以對孩子非常失望,竭力改造孩子,自己改造不了就求助於心理醫生。這也叫“你的子女是你的潛意識”。爲什麼這麼說呢?

有一位家長,自己很優秀,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很優秀,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就開始胎教,坐完月子就帶孩子去學早教。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孩子就非常優秀,可是到了中班孩子出現了“行爲問題”,不遵守紀律,經常搶別人的東西,跟小朋友吵架,愛哭鬧,有時候還尿褲子。家長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都說跟家庭教育有關,但家長認爲家庭教育沒有問題。

家長自己很優秀,說明她有一個“優秀分子”面具(A)。人並不是天生就優秀,或不優秀的,而是既有優秀的一面又有不優秀的一面,家長“發揮”了優秀分子面具,意味着壓抑了“落後分子”面具。

她對落後分子面具肯定是非常排斥的,她討厭落後分子,害怕自己變成落後分子,所以努力進取,爭做優秀分子。她越優秀,落後分子面具被壓抑得越深,最後連她自己都被騙了,以爲自己沒有落後分子面具。

但從她爭當優秀、害怕落後的表現來看,落後分子面具在她身上是存在的。現在,被壓抑的落後分子面具被投射到孩子身上。

你的意識就是別人的潛意識

也許孩子本來並沒那麼落後,跟其他孩子差不多,但是,媽媽有一個很強的落後分子面具,對落後分子是很敏感的,一下子就識別出了孩子的落後分子特質,給孩子戴上落後分子面具。如果她接納落後分子面具,她就會允許孩子落後,然後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問題是,她不接納落後分子面具,她要“消滅”孩子的落後分子面具,於是她就跟孩子的落後分子面具(同時也是跟孩子)進入敵對狀態。在敵對狀態中,孩子是非常受傷的,他肯定會反抗,結果表現越來越糟糕。

反過來,“你的父母也是你的潛意識”。許多人很討厭自己的父母,覺得父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很看不慣,試圖改造父母,結果跟父母關係很緊張,經常衝突。

當一個人覺得父母什麼都不對時,說明他把“錯誤分子”面具投射給了父母。認爲自己是對的,父母不對,纔會試圖改造父母,說明自己用了“正確分子”面具。

其實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自認爲一直正確的人壓抑了錯誤分子面具,然後把它投射到別人身上,對別人的錯誤神經過敏。

“你的兄弟姐妹也是你的潛意識”。都是遺傳父母的基因,兄弟姐妹的性格差異卻可以非常大,這是因爲每個人都只“繼承”了一部分,而壓抑了另一部分。

如果把兄弟姐妹合在一起,就會比較接近“家族性格”。由於每個人都只繼承了一部分,壓抑的部分就體現在別人身上,所以兄弟姐妹互爲潛意識。

如果兄弟姐妹關係和睦,說明每個人都接納自己沒有(其實是壓抑)而對方有的部分,接納差異。如果兄弟姐妹水火不容,說明每個人都不接納自己的潛意識。

你的同事,你的敵人

也是你的潛意識

“你的同事也是你的潛意識”,除非你對他沒有感覺,既不喜歡,也不討厭。如果有,他很可能就是你的潛意識。如果他令你愛恨交加,那他肯定是你的潛意識。

最後,“你的敵人也是你的潛意識”。人們把自己不接納的面具投射到別人身上,很自然地就會像不接納自己的面具那樣不接納那個人,然後排斥他,討厭他,打擊他。如果對方也把自己不接納的面具投射到你的身上,兩個人就對上了。

綜上所述,“你身邊的人都是你的潛意識”。他們是你的替身,是你的投射,是你的鏡子,他們把你的面具外化,讓你看清自己。你喜歡他們,或者討厭他們,都跟他們沒關係,只說明你喜歡自己,或者討厭自己,也就是接納自己,或者不接納自己。

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學習的

行爲學告訴你,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學習的。

法則一:

從外在看內在,從別人看自己。透過別人,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你從別人身上看到的其實是自己。

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

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們,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你在發覺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也等於是發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覺、想法,你也更瞭解自己,你們相互成爲對方的鏡子。

如果你覺得伴侶對你失去熱情,可能是因爲你也對他失去熱情;就像一位婚姻專家說的:「如果我們的婚姻變得乏味,可能是因爲我覺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這個人很乏味。」

事實上,那些令你厭惡的人是在幫助你,他幫助你瞭解自己,讓你發覺你的陰暗面。這也就是爲什麼當我們跟一個人越親密,就越容易產生厭惡,因爲他讓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別人最惹你討厭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則二: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認爲別人是什麼樣。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

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就會懷疑別人的品德;一個對別人不忠誠的人,也會懷疑別人對他的忠誠;

一個不正直的、不正經的人,就會把別人的任何舉動都「想歪」,因爲他就是那樣的人。一個對別的女人有非分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會猜疑自己的女人。

老遇到討厭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討厭的人;

喜歡挑人毛病的人,其實自己纔是最有毛病;

喜歡說三道四的人,其實自己纔是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愛發脾氣,你就會認爲別人常惹你生氣,每一件事都可能變成你憤怒的理由。並不是說每一樣東西都是錯的,而是你會投射,你會把隱藏在自己內在的東西投射到別人身上。你會譴責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爲你有太多的怒氣,所以即使是一點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樣,別人對你說什麼,也反映了他們是誰及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批評你很可能是因爲他們對自己不滿,甚至他們自己就是他們所批評的「那種人」。

當你內心走向良善時,你將停止批評別人和對別人的批評產生反彈。

如果你對一顆長滿蘋果的樹木丟石頭,掉下來的就只會是蘋果,不管誰丟都一樣。一個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對他怎麼樣,他顯現出來的就只會是平和、良善,因爲他就是那樣的人。

法則三:

你內在是什麼,就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你對外排斥什麼,對內就排斥什麼。

一般而言,那些我們相處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們喜歡且接受的內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也反映我們不愉快且不接受內在的自我。

教雙方和諧相處,不如教他們讓自己內心和諧,那樣雙方自然會和諧;教他們如何增進彼此感情,還不如教他們增進自我成長,那樣彼此關係自然會成長。

當有人問我要如何改善關係,我總會告訴他們:「首先你要深入內在,除非你內在的問題先解決,否則你不但無法改善,而且會製造更多問題。」

一個有控制慾的人,除非內在的空虛得到填補,否則就不可能放下別人,也難以解放自己;

一個滿懷怨恨的人,除非內在憤懣的情緒得到抒解,否則就不可能停止怨懟;

一個愛嫉妒的人,除非內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較,否則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個人外在的言行舉止都是內在思想的呈現。

你如果無法信任自己,就很難信任別人;

你如果無法尊重自己,就很難尊重別人;

你如果無法肯定自己,就很難肯定別人;

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別人。

當伴侶們沒有了愛而彼此傷害,我不會告訴他們要如何努力愛對方,而是要求他們先學會愛自己,因爲傷害對方其實就是傷害到自己。

你與每個人的關係,都反應出你與自己的關係。如果你不斷與自己的內在衝突,那麼你也會不斷地與別人衝突;如果你自己內在的情感掙扎,那麼你也會與別人在情感上發生掙扎。我們在感情中所遭遇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在的問題。

我們吸引的關係,都反映出我們擁有的特質,以及呈現我們的內在自我。所以,關係出問題的人,不僅要檢討你跟別人的關係,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關係。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檢視的問題:

「當我觀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諸如憤怒、恐懼、失控、困惑之類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個自我?」

「外在」困擾我們的問題,正是我們「內在」無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須從改變內在開始。

你的意識就是別人的潛意識2

潛意識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自主地幫助我們適應環境。

就像開頭講過方言口音的例子,我們潛意識裏總會模仿他人,而且這也被證明“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有幫助”。

一項實驗發現,當人們在討論某件事的時候,如果這個討論組裏有一個人抖腿,而其他組員抖腿的行爲也會更多。但是當實驗結束後,詢問這些組員,他們都說沒有意識到其他人抖腿的行爲。

而且另一項實驗發現,如果實驗人員不經意地去模仿被試,被試在沒有注意到實驗人員的模仿行爲的前提下,會報告對實驗人員有更多的好感。

這說明,這種無意識的模仿行爲是能夠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的,而我們的潛意識經常在指導我們的行爲做這件事。

既然如此,那我們是不是可以主動利用潛意識,去影響、提高我們的人際關係呢?

答案是肯定的。教你幾招!往下看

“模仿”+“複述”

在一個約會的研究中,一些女性被要求去“不經意地模仿約會對象的口頭言語和肢體言語”。

比如當對方說“你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嗎”,你最好回答“是的,我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而不是簡單地回答“是的”或者“對”;當對方摸自己的耳朵的時候,過幾秒你也不經意地摸一下自己的耳朵……

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詢問那些被矇在鼓裏的約會對象,看他們的評價。

結果,對象們紛紛評價那些存在模仿行爲的女性更性感,而且更願意與她們再次約會。

所以說,模仿+複述真是個提升好感度的好辦法啊,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只會說“哦”的話題終結行爲以及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

但你也要當心,可能你身邊的人正在通過這些小竅門影響你的決策,比如,你永遠不知道那些推銷員們爲何總是讓你無力拒絕。

尋找共同點

如果你剛到一個新工作單位,認識了兩個異性,通過交談你發現其中一個異性住得和你非常近,另一位則相對遠一些。

那麼,不出意外的話,你對住得更近的異性的好感度,要比另一位高一些。

這就是物理距離導致的心理距離的拉近。

不只距離有這樣的作用,其他共同點也有相同作用。

比如在一羣陌生人中,你發現有人和你來自同一個地方,或者你們上過同一所學校,或者你們曾經參加過同一個活動……那麼你們組建起小團體或者熟絡起來的機會會更高。

就像幾乎每個人都更喜歡自己媽媽做的飯一樣,這並不是因爲媽媽真的廚藝超羣,只是因爲熟悉了媽媽做菜的味道而已。

而這些偏好,其實並不受我們意識的主觀控制——但效果的確會出現,就是潛意識在其中發揮了作用。

所以,要想和一個人更親密一些,也許可以試着適當增加你們的共同點。

恐懼的場景

著名的吊橋實驗發現:在危險、搖晃的吊橋上相遇的男女,更加可能對對方產生心動的感覺。

另外一項研究也發現,當一個人長時間運動後,他們更容易對異性產生愛慕或浪漫的感覺。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當我們在運動或者恐懼的時候,我們會心跳加快、呼吸變得急促,這與戀愛時的“小鹿亂撞”的感覺很相似。

但你的意識不會以爲這是吊橋引發的恐懼造成的,而會認爲這是對面那個人引起的心動的感覺,所以兩個人之間就很容易產生愛慕之情。

所以,如果你和約會對象一起去做一些刺激的事情,比如看恐怖電影、去鬼屋、坐過山車等等,那麼你們之間也算是“生死之交”了,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也更大。

人的大腦會將因爲刺激的事件導致的心跳加快,當成心動的感覺,而你也變成了能夠給對方提供依靠和安全感的來源。

但如果你是男性,請記住,在一起冒險的時候,你最好成爲那個“英雄”的角色——你可別在過山車上哇哇大哭。

當然,潛意識的影響力不止於此。

著名的冰山模型,可以非常形象的表現出人類心理內容的全貌:絕大部分都是淹沒在水下的潛意識內容,而我們的意識只不過是心理內容的冰山一角。

你的意識就是別人的潛意識 第2張

絕大部分的心理活動,包括思想、情緒、行爲,本質上都是潛意識在操控。我能用意識控制的部分其實少之又少。

正如弗洛伊德曾經說過:

“歷史上,人類的自戀曾經遭受過三次重大的打擊。

第一次是人類意識到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茫茫宇宙無數塵埃中的一顆;

第二次是生物進化論剝奪了神給予人的特殊優越性,而發現人類和動物有着同樣的祖先;

第三次則是潛意識的發現,人類並不像自以爲的那樣理性,可以主宰自我,事實上人類還有着動物性的一面,人的行爲主要是由本能和潛意識機制所激發。”

人總是自信的以爲,“我”爲“我自己”做出了選擇。

但在潛意識面前,你也許纔會發現,那個“我”毫無力量。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