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

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只是好壞而已,建議要可知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爲自己的情緒就把簡單事情複雜化了,來看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希望對你有幫助。

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1

1、要有改掉的決心。

生活當中很多事情本來就不可能都由着自己的性子來發展的,可能還會事與願違,所以不能因爲自己的性子就這樣,沒有剋制的意思,只能讓很簡單的事情就變的更復雜,矛盾也會加深,所以要有改掉壞習慣的決心。

2、要有認知的態度。

你自己要意識到自己的壞脾氣對身邊的人和事造成的後果是有多大,有沒有傷害到他人,然後對自己好好的反思,要對自己的脾氣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才能下定決心去改變。

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

3、要有剋制能力。

你認識到了自己的脾氣很壞以外,你還要有一定的剋制能力,平時沒事的時候還好,一旦遇到事情,脾氣馬上變的暴躁起來,這樣是沒有辦法改進的。,要有一定的剋制能力。

4、藉助他人的力量。

在你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脾氣很壞,需要改進的時候,如果沒有可知不住,你還可以藉助第三方的力量幫助自己改變,並且監督,比如,你想要發脾氣的時候,你可以囑咐第三方對你進行勸導,加以阻止。

5、多修煉自己。

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還可以通過外界的途徑進行改變。比如,你可以多多看看關於這方面的書籍,甲乙鼓勵自己激勵自己,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缺點,有意識的進行改進。

6、端正自己的態度。

每天都要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凡事都要往好的方面去想,臭脾氣自然也就提不起來了,時間久了你的壞脾氣自然也就改變了很多,所以要想改變壞脾氣,生活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

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 第2張

7、儘量遠離激發情緒的事物。

遇到事情自己突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你可以選擇離開所處的環境和人,出去透透風,讓自己冷靜下來了,再回到原來的地方和她們溝通和商量,這樣也可以避免脾氣的爆發,時間久了自然能修煉出沉着的處事方法。

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2

怎樣改掉寶貝壞脾氣9法

1.先轉移寶貝的注意力

如果寶貝因想要出去玩而發脾氣,可以他喜愛的事情先吸引他,轉移注意力,如看他最喜歡的動畫片等。待寶貝發過脾氣後再給以安慰,並加以教育。

2.故意置之不理

當寶貝發脾氣時,父母可以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寶貝看到發脾氣沒人理他,過一會兒便自己覺得沒什麼意思,自然平息怒火。千萬不要在寶貝發脾氣時向他發火,這樣只會火上澆油,使寶貝的脾氣更大,也會讓寶貝誤認爲發脾氣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以後就用發脾氣對付別人。

待寶貝的攻勢被削弱後,“乘虛而入”,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這種方法適用於小一點的寶貝,採用這種方法時不能因寶貝的眼淚而妥協,也不要在旁邊說賭氣的話:“哭呀,看你能哭多久……”

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 第3張

3.父母要先把握住自己

寶貝爲什麼會不停地提出要糖果、要好吃的東西、要新玩具等要求,稍不滿足就大發脾氣呢?其實,有時是由於他把父母的心理都摸透了,知道只要自己拼命吵鬧就可以達到目的。因此,父母要先了解寶貝的需要,認真考慮後再決定是否答應他的要求。

如果決定“不行”,那就是“不行”,而不是“可能不行”。但如果要求合理,又能夠辦得到,就應該答應寶貝的要求,一味地拒絕或遷讓都會產生不好的作用。如果在第一家商場拒絕了寶貝所要的東西,到了第二家商場,寶貝可能又會糾纏不休,但也不能因此而又答應,否則會強化寶貝的行爲。

4.不要對寶貝讓步

一旦父母告訴寶貝的決定,就要堅持住。即使寶貝又哭又鬧也不要讓步。比如,正在超市付款臺交費時,寶貝看着琳琅滿目的誘人商品,不停地鬧着要買。當父母同意給他買一塊泡泡糖正準備付款時,寶貝又吵着要棒棒糖。父母決不能動搖,讓步只會進一步助長寶貝利用哭鬧要東西的習慣。

5.父母要堅持意志

父母的意志是改掉寶貝在公共場合鬧着要東西的最好方法。比如,父母帶寶貝在餐館裏吃飯,寶貝對其他盤子裏的東西碰也不碰,卻一連吃了3個蛋卷。當他還想再吃,父母卻告訴他沒有了,於是他就發起脾氣來。如果寶貝不肯聽父母的勸告,就帶他離開餐桌,待在汽車上或什麼地方,直到他不發脾氣了再讓回來。如果寶貝哭鬧得父母不得不帶回家,要儘快再找一個時間到餐館吃飯,但要把不聽話的寶貝留在家裏(當然是有人照看),在下一次全家出去吃飯時再帶他去,給他一個證明自己已經改掉壞脾氣的`機會。

6.父母說話要算數

當寶貝發脾氣時,有些父母爲了趕快讓寶貝平息怒火,經常給寶貝許願,如你好好穿衣服,我就帶你去遊樂場;你好好吃飯,我就給你買個大玩具等,然而僅是說說而已,待寶貝怒火過去並沒有真正兌現這些話。所以,常會聽到寶貝說“媽媽說話從來不算數”或“爸爸總騙人,別聽他的”等,試想,這樣的寶貝能聽父母的話嗎?因此,父母要注意“說話算數”,不僅包括對寶貝的許諾,也包括對寶貝的要求。而且,父母自己也要做出榜樣,要求寶貝做到的,自己應先去做到。

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 第4張

7.讓寶貝逐漸認同父母的要求

當寶貝因無理要求未滿足而發脾氣時,父母不宜立刻與寶貝對着幹,而要對寶貝循序漸進地提出要求,進行引導。

比如,先提出讓寶貝能接受或容忍的要求,再逐步提高要求,一步步地與所要求的目標縮小差距,最後使寶貝能夠接受一開始自己不接受的要求。或在提出某種要求前,先故意表現出自己與寶貝在某些方面很相像,如對寶貝說:“我以前也很懶,後來……”以此縮短引導觀點與寶貝原有態度之間的差距,消除或弱化寶貝的防範心理和對抗心理,從而更容易說服寶貝。

注意讓寶貝多說是,而少說不是,這樣會在無意中形成潛在的具有肯定傾向的心理定勢,使寶貝更容易聽從父母的要求。

8.適度懲罰寶貝

對於還未進入理性時期的寶貝來說,不能指望理性說服都能產生積極作用。因此,有時只有採取懲罰的手段,才能使寶貝更爲清醒。

當寶貝的無理取鬧是針對父母的權威地位,象徵性地懲罰沒有效果,要真的讓寶貝吃點苦頭,這也包括“打”。只有這樣才能使寶貝深刻體會到,有些事是絕對不能做的,從而剋制自己。但體罰要注意根據寶貝的年齡、性別有所區別。一般來說,5歲以下的兒童可以適當地給點體罰。父母不要很快地饒恕寶貝,否則懲罰就不起作用了。不過,懲罰程度要因人而異,還要注意不要傷害寶貝的自尊心,也不要在公開場合體罰寶貝。

9.懲罰後進行溝通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是獎勵或懲罰之後。受到獎勵時,寶貝的身心傾向於肯定方面,最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受到懲罰時,寶貝因懲罰而產生消極甚至對抗情緒,不及時疏導就可能產生不良後果。有些寶貝被懲罰後會“銳氣頓減”,顯得格外順從,渴望與父母緩和。這時,父母應儘可能多給寶貝一些愛的表示,如摟抱、親吻等,以能與寶貝更好地談話。趁此時機告訴寶貝他爲什麼被罰,下次應怎樣避免,但決不能向寶貝否認體罰本身。

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3

試試把握這“黃金60秒”,也許你能控制自己的壞脾氣。

當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

1-6秒:控制情緒

先把所有責罵的話語都吞進肚子,試着深呼吸,平穩自己的壞情緒。

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 第5張

6-10秒:判斷事態

判斷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安全,一定要保證孩子安全第一。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容易造成人身傷害,那家長一定要快速反應,馬上制止。如果是非安全類的生活瑣事,家長不妨冷靜一下,觀察下孩子的行爲。

10-20秒:準備互動

當你調整情緒後,不妨像往常一樣走到孩子身邊,輕描淡寫地問一句:“你在做什麼?”儘可能用語氣和眼神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停止剛纔做的舉動。不管你再怎麼想發作,都一定要告訴自己:這是件小事,我不能太生氣。

20-30秒:瞭解問題

可以在孩子沉默或者回答的時候,想清楚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一個孩子平時不愛收拾,可能是因爲他太依賴父母,認爲父母肯定會包辦一切;如果一個孩子大半夜就想要吃零食而哭鬧,那你就要反思是否平時會因爲孩子哭鬧而遷就對方,導致孩子變本加厲。只有瞭解問題,找到源頭,你才能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30-50秒:聲明態度

告訴孩子做錯了什麼,同時補充怎麼做纔是對的,然後趁機阻止他的錯誤行爲。比如當孩子看動畫片看得着迷,家長可以說:“不能再看動畫片了,先把作業寫了,免得待會還熬夜,寫不完就不好了。”然後趁機把電視關掉,再鼓勵孩子:“你是個好孩子,爸爸媽媽相信你願意去寫作業。”

怎麼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 第6張

比如孩子起牀很磨蹭,家長可以說:“我們弄完就出發了。不然遲到了,讓老師批評就不好了。”然後趁機給孩子設置個“人工倒計時”(如兩分鐘倒計時要穿好衣服,兩分鐘倒計時要收拾好書包),慢慢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把握好時間,並且鼓勵他完成得很好,讓孩子更有自信。

50-60秒:強調規則

當孩子有些猶豫,甚至試圖反抗時,一定要強調你的規則。比如孩子貪圖看電視不去寫作業,當孩子處於三年級以下時,比如當家長關掉電視後,孩子卻掙扎着重新打開電視,或者哭鬧時,一定要告訴他:“我現在再說一次,先把作業完成了,不可以看電視了。”

如果孩子已經讀三年級或以上,你還可以跟他談條件:“如果你繼續看電視,那我只能懲罰你了,你上次說要去遊樂場,我就不帶你去了。你想想,要不要爲了看電視接受這個懲罰,而且作業寫不完還會被老師批評,這個是你自己的事情了,爸爸媽媽已經提醒過你了。”當孩子出現片刻猶豫時,立馬抓住機會再鼓勵他:“你是個好孩子,爸爸媽媽相信你不會爲了看動畫片忘記寫作業的。”

孩子也有喜怒哀樂,家長沒必要因此火冒三丈。成年人都會在最親近和最信任的人面前表現出最“壞”的一面,何況是孩子。只有真正願意去懂孩子,才能改正他們的壞毛病。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