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心理健康知識

心理健康知識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理健康知識,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爲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那麼心理健康知識有哪些呢

心理健康知識1

第一條: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在身體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爲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心理健康事關個體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關聯。一方面,心理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例如,消極情緒會導致個體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統潰瘍等是與消極情緒有關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體健康的影響。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病率比普通人羣更高。長期處在較大的壓力下而無法有效疏解,對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心理健康知識

第二條:適量運動有益於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鬱。

運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於心理健康也有幫助和益處。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大腦釋放的化學物質內啡肽又稱快樂激素,不僅具有止痛的效果,還是天然的抗抑鬱藥。太極拳、瑜伽等注重覺察和調整自身呼吸的運動有助於平靜情緒、緩解焦慮。運動還可以提升自信、促進社會交往。堅持適量運動,每週三到五天,每天鍛鍊30分鐘以上,對於預防和緩解焦慮抑鬱更爲有效。如有必要,可尋求醫生和專業人員的幫助,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運動方案。

第三條: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出現心理問題卻不願尋求專業幫助是常見而有害健康的表現。不願求助的原因包括:認爲去見精神科醫生或心理諮詢師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認爲病情嚴重纔有必要就診;認爲尋求他人幫助就意味着自己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擔心周圍的人對自己的看法等。其實求助於專業人員既不等於有病,也不等於病情嚴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較健康的人更能夠積極求助,他們更勇於面對問題、主動做出改變、對未來有更樂觀的態度。積極求助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也是負責任、關愛自己、有智慧的表現。出現心理問題可求助於醫院的相關科室、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和社工機構等。求助的內容包括:尋求專業評估和診斷、獲得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接受心理諮詢、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等。

心理健康知識 第2張

第四條: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

睡眠質量是心身健康的綜合表現。常見的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夜間醒後難以入睡、經常噩夢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問題或生理問題,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視的警示信號。多數睡眠不良是情緒困擾所致,抑鬱、焦慮等常見情緒問題都可能干擾睡眠。焦慮往往導致入睡困難,抑鬱則常常伴隨着失眠早醒等問題。另一方面,睡眠不良會影響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會損害情緒調控能力,使負面情緒增加。

第五條:抑鬱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抑鬱症和焦慮症都是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缺乏持續兩週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鬱症。抑鬱症可導致精神痛苦、學習無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觀厭世。抑鬱患者具有較高的自殺風險,需要及時防範。焦慮症以焦慮情緒體驗爲主要特徵。主要表現爲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並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頻等症狀。公衆要提高對自身情緒健康的覺察能力,及時尋求科學的評估方法,儘早求治,防止問題加重。抑鬱症、焦慮症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相結合而治癒,及時治療有助於降低自殺風險,預防復發。

第六條:服用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藥物治療是針對許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藥物種類繁多,藥物在用量、適用範圍與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點,藥物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藥物的濫用可能會導致藥物依賴及其他危害。在用藥期間,要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反饋給醫生,尊重醫生的要求按時複診,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藥物類別及用量的調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後,應繼續聽從醫生的用藥指導,不可急於停藥。自己任意調整藥量甚至停止用藥可能帶來病情復發或惡化的風險。藥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現和程度因人而異,應向醫生溝通諮詢,切不可因爲擔憂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必要的藥物治療。

第七條:兒童心理髮展有規律,要多瞭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兒童心理髮展包括感知覺、認知、語言、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等方面,各有其內在發展規律。在存在普遍規律的同時,不同的兒童在發展的速度、水平、優勢領域等方面存在差異。養育者需瞭解兒童發展特點,理性看待孩子間的差異,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發展節奏和特點。越是早期的發展階段,對一生心理特徵的影響就越大。如果兒童的壓力過大、缺乏運動、缺乏社交,將不利於大腦發育,阻礙心理成長。兒童心理髮展是先天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益於兒童的身心健康。懲罰是短期有效但長遠有害的管教方式。比獎懲更有效的,是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科學引導。養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反思和成長。養育者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導,又不要急於干預。在兒童發展中,有些“問題”其實是常見的`過程,會隨着成長逐漸消失。養育者有時可能會誇大或忽視孩子的問題,要開放地聽取他人的反饋,或向專業人員求助。

第八條:預防老年癡呆,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老年癡呆是一種發生於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達到治癒效果,所以早期識別和干預尤爲重要。老年癡呆主要症狀包括:記憶退化乃至影響生活、難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務、難以做出決策、言語表達出現困難、性格發生變化等。通過認知功能評估可早期發現老年癡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預防老年癡呆。老年人要多運動、多用腦、多參與社會交往,包括: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有益的戶外運動、保持學習與思考的習慣、積極進行社會交往等。

第九條: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人們對於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懼和排斥很多是出於對疾病的不瞭解。實際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後,可以緩解乃至康復。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有效治療,症狀得到控制後,可以承擔家庭功能、工作職能與社會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工作環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當的,會爲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新的壓力。對於能夠維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爲其提供適當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利於病情的好轉和康復。

心理健康知識 第3張

第十條: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人們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緩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減壓方式看起來當時能夠舒緩心情,但弊大於利,是不健康的減壓方式。例如,吸菸、飲酒、過度購物、沉迷遊戲等方式。雖然當時可能帶來心情的緩解,但是也會帶來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適應的問題。通過學習科學有效的減壓方式可以更好的應對壓力,維護心身健康。第一,調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導致不良情緒的消極想法;根據客觀現實,減少偏激歪曲的認識。第二,積極尋求人際支持。選擇合適的傾訴對象,獲得情感支持和實際支持。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採用適量運動和健康的興趣愛好等方式調節情緒。判斷什麼是科學的減壓方式,主要是看這種方式是否有利於更好的應對現實問題,是否有利於長遠的心身健康。

心理健康知識2

如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則來訓練孩子。

1、不要過分關心孩子,過分關心孩子容易使孩子過度以自我爲中心,結果成爲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4、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養起來的,強迫他們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5、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爲。

心理健康知識 第4張

6、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7、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衆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另外,讚許必須針對具體的事,讓孩子知道自己優點的同時感到你的讚許是真誠的,而不是虛的、哄他的。

9、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家長對待孩子時如果自己的情緒總是不穩定,喜怒無常,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變得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10、不要在孩子面臨困境時不聞不問要幫助孩子對目前的困境進行分析,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但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

心理健康知識3

(一)、涉及幼兒情緒培養的課程:

1、測量情緒概念的遊戲:沒人和我玩、有人弄壞了我心愛的東西。

2、情緒配色遊戲,當我快樂的時候,選擇什麼樣的顏色表現我的情緒呢?

3、拍下幼兒的情緒,讓幼兒理解。

4、教幼兒學會控制情緒。

(二)、滿足幼兒對積極情緒的體驗

當幼兒的情緒體驗要求不被滿足的時候——他們的外在表現:分心、不安、給老師搗亂——對此切忌批評。

心理健康知識 第5張

(三)、營造逾越積極溫馨的教育環境要求我們:

設定合理規範

爲由而創造與夥伴交往機會的條件

避免暴力武力色情等場景在幼兒面前出現

教師與幼兒、教師與家長之間關係要融洽

爲幼兒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