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

來源:秀美派    閱讀: 4.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如果人們在學習或工作中無法抵制電子設備的誘惑,他們可能無法集中精力做事,從而影響他們的日常學習和工作。那麼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嗎?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1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障礙

對許多人來說,智能手機就像身體的延伸,像始終固定在手上的額外器官。醒來第一件事是看手機,睡前最後一件事還是看手機。

許多人每5分鐘看一次手機,如果手機丟了或忘在了家,就會感到不安。這種行爲,常被大家稱爲上癮。用手機社交、網購、遊戲都會上癮。

針對遊戲上癮,世界衛生組織最近有了比較明確的界定:首次在《國際疾病分類》修訂本中將“遊戲障礙”列入精神和行爲障礙。“遊戲障礙”患者無法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不過,世衛組織並未對此提出具體的治療指導。

需要指出的是,這並不意味着所有參與遊戲的人都具有“遊戲障礙”。研究表明,在參與數字或視頻遊戲活動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遊戲障礙影響。

“大多數玩電子遊戲的人不會受這種障礙影響,就像大多數喝酒的人不會受酒精使用障礙影響。但是,在特定情形下,使用過度會導致不良影響。”世衛組織精神衛生和物質濫用司弗拉基米爾·波茲尼亞克博士表示。

大人成癮更嚴重

手機成癮問題最嚴重的,不是年輕人與兒童,而是中年人和嬰兒潮世代。

美國 35-49 歲的族羣,差不多屬於 1966-1980 年出生的 X 世代,每週使用社交媒體時間,比 18-34 歲的人多 40 分鐘,嬰兒潮世代更糟糕。X 世代的人花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腦上的時間,都超過 1980 年後出生的千禧世代。但是邊駕駛邊看手機的時間沒有千禧世代多,但仍然超出該有的水準。

爲何中年人特別愛看手機?

分析指出,這個年紀的人也是最需要與外界溝通的階段,在覈心家庭中,X 世代是最重要的中介角色,是來自一家老小訊息的交會點,相較 30 歲以下的人大多喜歡自拍,上傳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與朋友分享,中年人要與孩子、學校、父母透過他們習慣使用的溝通管道,進行各種訊息來往。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

警惕!手機上癮易使人抑鬱

賓厄姆頓大學研究人員調查了182名大學生,根據他們日常使用手機的頻率分爲“深思熟慮”“經常”“密切”“狂熱”和“上癮”5個等級。

7%的調查對象用手機“上癮”,12%“狂熱”。這兩組調查對象都因內心迫切需要手機而遭遇個人、社交和工作問題,且都有抑鬱、社交孤立、社交焦慮、衝動和自卑症狀。

女性對手機上癮現象持續增長

如今網購的便捷,加上手機上各式各樣的娛樂項目,例如很火的短視頻,都在成爲女性非常受歡迎的一種娛樂方式

而過度使用手機之所以容易令人抑鬱,是因爲智能手機能夠便捷、快速地令人得到滿足,且會縮短注意力持續時間,讓人越來越容易感到厭倦。

那麼你對手機上癮嗎?

研究人員說,如果有下列任何一種情況,你可能需要專業幫助:

1.你把手機當作逃避問題或者緩解無助感、罪惡感、焦慮和抑鬱的途徑。

2.你更關注虛擬世界發生的事情,反而忽略現實世界。

3.你經常查看手機,即便它並沒有發出提示音。

4.一旦手機不在身邊,你就神思不屬、度日如年。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2

據國外媒體報道,對智能手機的問題性使用(或者智能手機成癮)現在被視爲一種精神障礙,平均有23%的兒童和年輕人被發現患有這種疾病。

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對40多項研究進行了整合分析,結果發現,年齡在2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中,有10%到30%受此影響。這項研究論文11月29日發表在英國醫學委員會(BMC)精神病學雜誌上。

該論文寫道,“智能手機於2011年開始變得普及,通過分析自2011年以來發表的文獻,一系列研究表明,10%-30%的兒童和年輕人使用智能手機出現功能失調,這意味着平均有23%的兒童和年輕人存在智能手機問題性使用問題(PSU)。”

“PSU被定義爲任何與智能手機相關的具有成癮特徵的行爲,比如當無法使用手機時感到恐慌或不安,感覺很難控制在手機上所花費的時間以及使用手機對其它令人愉快活動的.損害。”

對41項研究進行的分析,涵蓋4171名兒童和青年。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稱,PSU和精神健康問題之間存在着“一致的聯繫”。

該論文表示,“研究人員還調查了這類智能手機使用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發現PSU與心理健康指標之間存在持續的關聯,包括抑鬱情緒、焦慮、壓力、睡眠質量差和受教育程度低等。”

“行爲成癮會對心理健康和日常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有必要對英國智能手機的使用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調查。”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 第2張

“我們的審查評估不僅只着眼過度使用手機所產生的影響,而且還評估了智能手機使用出現的功能失調影響,並通過對智能手機的“成癮”行爲模式進行觀察,我們已經建立了這種功能失調行爲與較差的心理健康結果之間的相關性。”

該論文稱,智能手機“上癮”是一個有爭議的學術概念,被列爲PSU問題。但是論文得出的結論是,有足夠的損害證據證明這是一個臨牀精神病問題。

“PSU一直與精神健康不良相關,特別是與抑鬱、焦慮、壓力、睡眠質量差以及受教育程度不高所顯示的日常功能障礙有關。”

“研究了不同性格和情緒因素對PSU的影響,發現有些自相矛盾的是,具有更大風險承擔特徵(如低自我控制、衝動性、情緒不穩定性和開放性),以及與避免冒險相關特徵(如完美主義和盡責性),在智能手機有問題性使用的用戶中更爲常見。不安全的依戀風格、孤獨和自卑都與PSU有關。”

該論文的結論是,“迫切需要”需要進一步開發面向PSU的評估工具,以便能夠採取適當的干預措施。

針對智能手機上癮問題,蘋果以及其他公司已經表示擔心。蘋果在iOS 13中推出了Screen Time,讓家長能夠控制自己孩子使用iPhone的時間。但是,這確實刪除或限制了使用“危險”方法訪問數據的第三方應用程序,其中一些建議意味着官方的Screen Time API將是理想的解決方案。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3

爲什麼會導致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是一種行爲成癮,其發生可能涉及(但並不限於)以下四種機制:

1.認知行爲模型

由於自身原因難以建立現實人際關係,從而更傾向於虛擬環境,在其中獲得滿足。比如平時不善言辭、不擅交際的人,在學校單位甚至家庭裏沒有存在感,一旦發現自己在網上發帖引起了關注,或者遊戲打得好獲得了認同和滿足,那這個人肯定就更願意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

2.神經心理學模型

每個人都喜歡追求愉悅,逃避痛苦,這是人的天性,而網絡的使用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獲得愉悅和滿足,這種感受可以促使這個人持續地使用網絡,一旦成癮形成,這種感受就會轉化爲一種習慣狀態,從而把上網變成一個固定行爲。

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病 第3張

3.補償理論

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學習好=好孩子的單一評價系統,這也就導致許多年輕人需要在網絡線上活動中找尋“精神補償”,通過參與網絡活動找尋自尊與自我身份認同。

4.情景因素

網絡可以幫助我們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困境,比如剛經歷離婚痛苦的人可能上網尋求幫助,考試失敗的學生可能通過遊戲尋求安慰。

此外,網絡還可以幫我們應對孤獨感,比如在家寂寞的老人通過上網找尋熱鬧或者親情,比如有人新到一個單位不適應,跟同事不熟悉,下班後就會把時間投入到網上緩解孤獨感。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