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女性接受教育的意義

女性接受教育的意義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性接受教育的意義,現如今越來越重視女性接受教育,女性有了學識,在很多事情上會有自己的見解,會有獨立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格局也會升上一個臺階,下面讓我們來了解女性接受教育的意義。

女性接受教育的意義1

讓女孩接受教育能讓一個國家更富強、經濟更繁榮

讓女孩接受教育不僅能讓她們自己受益,而且還能讓整個社會乃至國家受益。受過高質量教育的女孩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讓國家更富強、經濟更繁榮。

事實上,許多證據表明,學校裏性別差距較小的國家經濟增長更快。有些國家因爲沒能讓女孩接受和男孩同等的教育,每年損失的金額超過 10 億美元!

受過教育的女性爲下一代投資的可能性更大

受過教育的女性明白上學讀書的價值,所以非常重視爲子女提供教育和更好的醫療保健服務。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研究表明,讓女孩接受教育真的可以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

送女孩上學可以發揮她們的潛能

讓女孩比普通人多讀一年書,她的工資就能增長 20%,這對發展中國家的女孩而言意義非凡!

在中國,讓更多女孩接受教育離不開鄉村校長和老師的付出與努力。爲了更好地幫助和支持鄉村校長與鄉村教師發展中國鄉村教育,讓包括女孩在內的廣大鄉村兒童有學上、有書讀,馬雲公益基金會先後於2015年和2016年發起了“馬雲鄉村教師計劃”和“馬雲鄉村校長計劃”。

女性接受教育的意義
  

來自四川涼山州的彝族鄉村教師阿蘇英雄正是通過教育改變了當地鄉村女孩們的命運,她花光自己的'積蓄創辦了晨光小學,改變了當地女孩不能讀書的困境。她說:“大涼山彝族的小女孩能夠讀上書,不是像我當年的姐妹一樣過早地嫁人或者開始另外一種生活,這就是我最初辦學的想法。”從她學校走出的第一屆26個學生,有3個考上了大學。

而同樣堅守在涼山州的彝族校長羅承業,更是借房貸款來辦學,讓鄉村孩子有學上。他曾將一位輟學在家放羊的女孩帶回學校,並幫助她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女孩說:“如果真的沒有繼續讀書,那我現在可能就會嫁人,有兩個三個的孩子。他把我的命運給轉了一個方向的感覺。”

“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每年舉辦一屆,每屆尋找100位優秀的一線鄉村教師,給予持續三年總計每人10萬元的資助與專業發展機會。

“馬雲鄉村校長計劃”希望發現並助力新一代具有優秀領導力的“鄉村教育家”,每年在全國範圍內評選出20位優秀的“鄉村教育家”代表,爲他們每人提供總計50萬元的支持。

女性接受教育的意義2

在談到女性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一問題時,我們必須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教育?從狹義的角度來說,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從定義可以看出,教育可以改變和塑造一個人,使其向着預期的方向發展。那麼,良好的教育則可以使人朝着好的、進步的方向發展,並最終惠及於整個社會,使社會的發展更加持續、良性;反之則不然。

首先,從家庭教育來看,絕大部分的女性都會選擇成爲母親,而母親承擔了生養孩子與教育孩子的重大責任!每個孩子長大成人之後,都會走入社會,獨立發展。那麼,孩子在未來社會中會扮演怎樣的角色、收穫怎樣的人生、成爲怎樣的人……這一切都來源於母親對他(她)的教育和培養。這是因爲,母子關係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

母親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見到的第一個人,也是孩子整個人生之路的啓蒙老師。正如昆體良在《雄辯術原理》中所說的那樣“兒童首先聽到的是她們的聲音,首先模仿的是她們的言語”。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幾乎都在模仿自己的母親。因此,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還無法辨別是非與善惡的時候,都是母親在塑造自己的孩子。

女性接受教育的意義 第2張
  

母親在不經意之間所說的一句話或者所做的一個動作,都會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留下或美好、或醜陋的印象,並且在未來影響到孩子的人格塑造;或者,母親在與孩子交流時所使用的語言、態度與方式等也會影響到孩子在未來的選擇;母親對問題的看法、角度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由此可見,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最爲關鍵和直接。

因此,女性,或者說母親,必須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與道德水準,才能給孩子帶去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可以這樣說,孩子就是母親的一面鏡子。

自信的母親能培養出自信的孩子,快樂的母親能培養出快樂的孩子,而悲傷的母親只能培養出悲傷的孩子。因此,母親,或者說女性綜合素養的高低、人格修養的好壞,既關係到一個孩子的好壞,也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好壞,更關係到一個民族與社會的好壞。因爲,家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教育好了一個女人,也就教育好了一個家庭,並且和諧了整個社會。

其次,從女性的自我塑造角度來說,女性也必須接受良好的教育。曾經,女性被譽爲“他者”,附屬於男性而存在;由於當時的社會不允許女性接受教育,女性便順從於男性的一切要求與觀點,從不在乎自己對事物的認知與感受,從而無法認識自我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因而造成了許多的悲劇。

如今,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女性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受教育程度也在普遍提高。女性只有在跨越了社會和自身的種種阻礙之後,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走出狹隘,看見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才能讓自己充滿活力與希望,並將這種活力與希望帶給周圍的人。

正如波伏娃所說:“假如在這方面受到鼓勵,她會表現出和男孩子同樣的活力、同樣的好奇、同樣的開拓精神、同樣的堅強”。也就是說,通過接受教育與發現自我,女性自身可以擁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也能夠將這種正能量傳遞給周圍的人。

也正是緣於女性接受的良好的教育,女性的學識、修養和素質能夠得到全面提高,女性自身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能夠生活得自信、開朗、充滿希望,女性纔有可能在日後的家庭教育中更好地發揮作用,營造出溫馨和睦的家庭關係,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孩子,爲社會的良性發展做出貢獻。

昆體良在公元一世紀提出的“女性必須接受教育;必須重視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這些教育觀點直到今天都在繼續發揮影響。它讓女性與整個社會都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女性纔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纔可能在家庭教育中發揮出正能量,併爲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促進整個社會持久、良性的發展。

女性接受教育的意義3

根據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的最新數據,女性羣體是中國教育快速發展的更大受益者:從1980年到2017年,中國適齡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增長了46.2倍,女大學生人數增長了74.1倍。

嚴格而言,近代中國女性教育興起於晚清戊戌變法時期。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急速轉型,社會場域的文化主體面臨革新,近代中國的女性教育隨着社會的劇變發端、發展。儘管教育場域中,女性權力的獲取和博弈經歷了漫長的動態調適和鬥爭,但是“搖搖籃的手”最終還是獲得了“推動世界”的力量。

女性接受教育的意義 第3張
  

舊時代女性“僞教育”之下

個體權利和特徵無從發展

從某種程度上講,在兩千年的歷史裏,中國的女性接受的都是一種“僞教育”。在《女論語》中,她們被要求“莫窺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窺必藏形”。這種教育之下,女性的社會和個體權利被剝奪,獨立人格特徵也無從發展。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中,針對男女不同性別,設定的`也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期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女性無法參加學校教育,女性教育主要在家庭中開展,而這種教育目的,則是培養以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綱常爲做人原則的、善於家務女紅的“賢妻良母”。

這樣的狀況,延續兩千年前,及至清朝中晚期,政府對女學的看法依舊模糊不清,儘管不曾反對,但對其定位也僅是民間蒙養家庭教育,不曾納入國家正規教育體制。

真正的中國近代女性教育思潮,產生於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中,是國人在“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的大環境下面對傳統教育的困惑所給出的應對策略。清政府《女子師範學堂章程36條》和《女子小學章程26 條》的頒佈,作爲中國最早的官辦女學章程,將我國女子學校教育推上了新的階段。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