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兒童心理疾病令人堪憂 要重視兒童心理教育

兒童心理疾病令人堪憂 要重視兒童心理教育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冷暴力”多發生在單親家庭或是交由祖輩撫養的兒童中,這些兒童往往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太相信別人,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便採取迴避對策。隨着我國獨生子女家庭增多,父母對孩子的培養普遍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愛心。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偏重對孩子進行文化、藝術等教育,使其在智力方面得到更多培養,卻忽視了兒童心理衛生的保健,而學齡前兒童,尤其是2至3歲兒童,是智力、人格與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兒童的心理行爲問題如未得到及時重視與矯正,將對兒童的健康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兒童心理疾病令人堪憂 要重視兒童心理教育

語言暴力:“爸媽死了纔好呢”

今年4歲的明明(化名),每天都要午夜以後睡覺,早上10時才起牀,無論其父母怎樣哄勸都不管用。最讓父母頭疼的是明明一頓飯就要吃上兩個小時左右。每天面對不聽話、固執的兒子,父母逐漸失去了耐心,每當明明不聽話時,父母就報以打罵。4歲的明明面對父母突如其來的改變,對父母的感覺也從開始的依賴轉變爲憤怒。在這位年齡僅有4歲的孩子口中,有一天突然說出:“爸媽死了纔好呢!”市婦幼保健院心理門診醫生於德澧介紹,攻擊性行爲是一種目的在於使他人受到傷害或引起痛楚的行爲,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幼兒園階段主要表現爲吵架、打架,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採用語言攻擊,謾罵、詆譭,故意給對方造成心理傷害。於德澧講,明明的氣質評估爲語言暴力型兒童,這一類兒童的症狀主要是對外界的反應較強烈,沒有規律性,極易造成家長的心煩意亂。而這一類兒童除了極端的語言暴力外,他們口中常說的諸如“不喜歡這個”、“不跟你好了”、“煩死了”等都屬於語言暴力。

於德澧講,攻擊性行爲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這期間年輕的父母不僅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而且食物也優先供應孩子,甚至不讓孩子與他人分享,這樣容易導致孩子佔有慾旺盛。家長的嬌寵放縱,極易導致孩子爲所欲爲,稍不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泄不滿情緒,甚至發展到以攻擊他人爲樂趣的地步。

肢體暴力:看見小動物就想打

今年5歲的聰聰,在幼兒園裏是出了名的“搗蛋鬼”,一旦遇到比他年齡小、侵佔了他某種權利的小朋友,就會以“武力”將其制服,聰聰的此類問題成了老師的“老大難”。據聰聰的家人講,聰聰在家也是不“安生”,經常對別人家的小動物“拳打腳踢”。爲此,聰聰的家人對別人不知賠了多少禮,家人什麼方法都試過,但都不好使。據於德澧講,聰聰爲肢體攻擊型兒童,此類兒童在所調查的兒童中佔20.8%,主要是由於缺乏自信心所致,特徵爲在幼兒園內愛欺負比自己年齡小的小朋友,且對小動物也充滿了敵意。

攻擊是宣泄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對兒童的發展極其有害,必須進行糾正。家長可以採用“轉移注意”法,對有攻擊性行爲的獨生子女給予較多的關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來轉移其注意力,這樣可以培養興趣、陶冶性情,以達到“根治”的目的。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衝衝時,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培養文化興趣,繪畫、音樂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徑。引導孩子經常從事這類活動,有助於恢復他們的心理平衡,乃至逐漸轉移攻擊性行爲。托幼機構的教師應幫助此類兒童樹立自信心,儘量滿足孩子的自尊心,家長在家不要採取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

專家:家長更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隨着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然而兒童的心理問題常常不被家長所重視,甚至引發不必要的嚴重後果。於德澧指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從小注重培養。作爲家長,不僅要關注自己孩子的體格發育、營養狀況、身體疾病和智力水平等,而且要重視兒童的心理髮育及心理健康。

由於受到生理、社會、心理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兒童期就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或障礙。有關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病率爲12%至16%,患有心理疾病的兒童爲2%左右。因此家長有必要了解有關常見心理障礙的知識,及時識別兒童心理問題。其實,不少孩子幼兒期或學齡前期就出現了心理異常,只是表現比較輕微,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孩子上學讀書後,這些心理疾病影響了學習成績,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對於兒童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干預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礙,影響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學業成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因此,家長要儘可能多地瞭解兒童心理特點及有關心理疾病的知識,並對孩子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等有更全面的瞭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還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氣質類型及特長興趣因材施教。其次,要對心理障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正視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請教專門工作者,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爲對孩子的終身教育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恆,讓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長。

家長在生活中還是應該要多注意,那麼就應該要避免孩子出現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就應該要以正確的方法去對待,儘量不要採取迴避的態度,如果是沒有及時的去調理,肯定會讓寶寶出現很大的一些心理疾病,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