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家庭教育誤區易引發兒童心理疾病

家庭教育誤區易引發兒童心理疾病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庭教育誤區易引發兒童心理疾病,孩子的心理成長路上家長是不能缺席的,家長們應當儘量參與孩子的生活,與孩子共成長。現在分享家庭教育誤區易引發兒童心理疾病!

家庭教育誤區易引發兒童心理疾病1

兒童心理出現問題,除了遺傳、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家庭教育的缺失越來越佔主導位置。“家庭極端教育都極易令孩子出現緊張、焦慮、退縮、恐懼等情緒問題,引發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

誤區:只有一個孩子,給他最好的

分析:過分驕縱,小孩“脾氣大”

小綜的行爲就極具攻擊性。“攻擊性行爲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幼兒階段主要表現爲吵鬧、惹是生非,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採用語言攻擊,謾罵、詆譭,故意給對方造成心理傷害。他們口中常說諸如‘不喜歡這個’、‘不跟你好了’、‘煩死了’等”。

謝海燕指出,攻擊性行爲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父母脾氣暴躁,當孩子的行爲令其不滿意時,訓斥、打罵,爲孩子樹立了攻擊性行爲的模型,形成了攻擊意識。在溺愛嬌慣縱容孩子的環境中生長的孩子常表現出任性、蠻橫、不講理。家庭成員教育態度的不一致並將分歧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如孩子犯錯時,有批評、有訓斥、有體罰的、也有哄騙的,孩子與大人意見相左無法侍從,極易產生強烈的攻擊意識,稍不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泄不滿情緒,甚至發展到以攻擊他人爲樂趣的地步”。

家庭教育誤區易引發兒童心理疾病

誤區:“嚇一下,小孩就聽話”

分析:恐嚇教育,孩子易焦慮

今年8歲的芊芊一直有“肚子疼”的毛病,且經常在早晨上學前“發作”,醫生檢查後診斷,肚子疼是假的,由於恐懼上學而患上了焦慮症纔是真的。

“小孩子不願離開父母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隨着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心智的成熟,應該逐漸形成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謝海燕分析,較焦慮的孩子一方面是先天素質、個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與家長的言行有關。

她指出,兒童焦慮症常見是分離焦慮,多發病於學齡前期,主要表現爲兒童與親人分離時產生的焦慮反應。由於焦慮中的孩子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尋找親人上。他們可以表現出不吃、不喝、不玩,還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激反應,長時間焦慮,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這些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等。

誤區:“不打不成才?”

分析:以打代教,孩子“愛說謊”

6歲的花花很喜歡說話,坐着幾分鐘就自言自語地說個不停,有時媽媽在看電視,身邊的她仍然說個不停。更嚴重的是,今年開始,花花越來越喜歡說謊,一會兒說同學欺負了她,一會兒又說自己考了100分。

“有些家長忙於工作,忽視了孩子需要關心的要求,當孩子一次偶然的說謊或者眨眼後,家長注意了,關心了,就可能在孩子心裏產生影響。”謝海燕表示,有些家長習慣以打代教,一發現孩子說謊就是一頓痛打,這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甚至會令孩子不斷“改進”說謊技術來對付家長的打罵。

專家說:

家長期望“過高”“過低”都不當

“成人存在的心理問題多是在童年引起的,兒童的心理問題應當引起重視”。謝海燕表示,“造成兒童壓力引起心理疾病的情況主要是由家庭原因決定的。”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或過低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謝海燕分析,一種情況存在於放縱型家庭,家人對孩子過度溺愛,孩子習慣索取,不懂得奉獻。一旦進入學習氛圍,在學校嚴格的教育方式下,容易形成焦慮、偏執、脾氣暴躁等心理問題。還有一種情況是專制型家庭,家長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膽怯、迴避的性格,成長過程中,在學習的壓力下,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家庭教育誤區易引發兒童心理疾病2

優質教育出自優秀父母之手,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如果能避免孩子走進教育的誤區,就是使孩子避免走進人生的誤區。當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學會了孤僻;當孩子生活在敵意中,他學會了叛逆……

家庭教育誤區易引發兒童心理疾病 第2張

我們對1000個家庭做一番調查,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發現,是證實了家庭確實影響到我們的社會問題。那就是一般人的是非觀念混淆不清。而建立生活的是非觀念最好的辦法,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以身作則。因此,作爲教育孩子的父母,必須小心檢視自己的行爲。

在這1000個樣本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父母的“通病”,也就是家庭教育的誤區,在此羅列給大家。

誤區一:管孩子要吃的,孩子給的時候又不吃

有些父母帶孩子的時候,爲了增加與孩子間的互動,經常喜歡逗孩子玩。比如,看到孩子吃東西,常常會說:“給我吃一口。”孩子經過思想鬥爭,真的給她的時候,又說:“我不吃,逗你玩呢。”

父母錯誤地以爲這樣逗孩子,可以讓孩子更聰明,其實這種方式是錯誤的。科學觀點:如果要讓孩子懂得分享,大人就要真的接受。

每次當孩子分享的時候,家人都是做做樣子,哪天你真吃一口,孩子就接受不了。這種做法不但不會教出懂分享的孩子,還會讓孩子變得自私和虛僞。

誤區二:寶寶發脾氣是情緒失控,一定要想方設法避免或阻止

有些家長認爲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的表現,尤其是在朋友親戚面前,會讓他們覺得特別丟臉。所以每當孩子發脾氣時,大人就立刻呵斥制止,防止情況“惡化”。

家庭教育誤區易引發兒童心理疾病 第3張

研究表明,小孩子的大腦發育是不均衡的,管理情緒喚起的部分要比管理理智的部分發育快得多。當情緒上來時,孩子尚不成熟的理智不能戰勝情緒,這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家長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僅不利於親子關係,也不能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其實,發脾氣是孩子常見的一種表達與發泄的途徑,父母對此不用過度反應和擔心。並且,適當的發脾氣對於宣泄寶寶的情緒和壓力是有幫助的。

誤區三:任何事情,都是家長主動教會孩子

現在一些有知識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輔導過於包辦,當孩子的學習稍微遇到一些困難,家長就幫助解決,這無形中讓孩子在學習上依賴父母,往往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指導孩子的學習,目的是爲了最終放開手,不是爲了揹着孩子一輩子。孩子對家長輔導越依賴,學習到高階段就越吃力。家長應讓孩子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孩子自學能力與獨立鑽研的精神。

誤區四: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

現在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視,對孩子身體健康卻關注過度,家長對心理知識一無所知,無法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對孩子的心理隱患也不知如何預防、消除。而許多科學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大中小學生患心理健康問題的,佔有一定比例。

孩子的心理髮展關鍵時期,一是兒童時期,二是青春期。在兒童期,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如何,對孩子的心理早期培養有重要意義。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幫孩子處理好一系列衝突,最容易使孩子發生各種心理障礙,這些應引起父母高度重視。

家庭教育誤區易引發兒童心理疾病 第4張

誤區五:好的家庭教育來自於好的經濟基礎

好的家庭教育,一般人都會認爲與家庭經濟條件相關。認爲家庭經濟好,地位高,孩子的家庭教育一定就好。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家庭教育的好壞,與家庭經濟和家庭的社會地位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我們只能說家庭經濟地位高,經濟條件好,爲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是卻不一定就有好的家庭教育。

那些家長社會地位高,家庭經濟條件狀況非常好,而孩子教育非常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有些農村甚至山區一些家庭經濟不好,家長社會地位也不高的普通孩子,他們也有很多成長的非常優秀:無論是他們個人的素質,他們的文化成績,還是他們大學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所做出的工作成績,乃至後來他們對社會的貢獻,都跟他們本來的家庭地位和經濟條件不是對等的。

這就說明家庭教育跟家庭經濟條件、家長地位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只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相關,跟家長自身的素質有關。也就是說,影響孩子在家庭中成長的主要因素,不是經濟條件和家長的社會地位,而是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家庭的親子關係,和諧的家庭氛圍,獨特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積極向上的家庭教育文化。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