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清明節吃糉子的由來

清明節吃糉子的由來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吃糉子的由來,清明節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節日,也是祭奠逝去的先人親人的一箇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傳說和由來還有習俗,那麼清明節吃糉子的由來是什麼呢?

清明節吃糉子的由來1

清明糉是古時人每年到清明時節的一種糉,每個地方不同用的原料也不一樣。清明時節有吃糉子的風俗。俗話說:“清明糉子穩牢牢。”另外,“糉子”是“衆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清明大似年,淘米裹糉子,甜麥塌餅嘴裏嘗!”這是禾城的一句民間諺語。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買糉葉,回家後浸糉葉、煮糉葉,洗糉葉,淘米,將醬油醃肉、赤豆、豆沙、紅棗、蜜棗之類備好以便裹糉子用。

清明節吃糉子的由來

據專家考證,糉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糉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糉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衆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爲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糉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糉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糉的民間風俗。

糉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鹹兩種。甜味有白水糉、赤豆糉、蠶豆糉、棗子糉、玫瑰糉、瓜仁糉、豆沙豬油糉、棗泥豬油糉等。鹹味有豬肉糉、火腿糉、香腸糉、蝦仁糉、肉丁糉等,但以豬肉糉較多。

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糉、豆蓉糉、冬菇糉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糉兩味的“雙拼糉”。這些糉子均以佐糉的不同味道,使得糉子家族異彩紛呈。

清明節吃糉子的由來2

清明糉的做法

1、糉葉的.選用:廣州人包糉子多用箬葉,選表面光滑軟韌的較好。汕頭人包糉子多用竹葉,糉子有竹葉的清香味,但要煮軟再用。上海等地採用每年大伏天從安徽黃山採下的箬葉,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稱“徽州伏箬”。

2、糉餡的調味:鹹肉糉要先將新鮮的豬肉用少許味精、白糖、酒、鹽、生抽拌勻反覆揉擦至調味品滲入豬肉再包。

3、糉子的捆紮:豆沙糉不宜捆得太緊,防止米粒擠進豆沙中,如果煮不透會出現夾生現象。鹹肉糉如果用肥豬肉不宜紮緊、鬆緊適度即可。如果用瘦豬肉就要紮緊,因爲瘦肉熟了以後會收縮,糉餡的肥汁會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糉子的肥糯。

清明節吃糉子的由來 第2張

4、糉的烹煮:煮糉子一定要水滾以後才落糉子,水要浸過糉面,待水重新滾起以後再用旺火煮3個小時左右即可。

5、添生水:要留意梘水糉不能和其它糉子一同煮。煮好以後趁熱取出。吃時解開棉繩,撥開糉葉,糉香噴鼻,入口油而不膩,糯而不粘,鹹甜適中,香嫩鮮美是爲上品。

清明節吃糉子的由來3

清明節的由來

唐代,首次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大唐六典·尚書吏部》上有規定,唐代內外官員都有“假寧之節”:冬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至、立春、立秋、立冬……幾乎每逢節氣都要放假;還有婚假、喪假、探親假、拜掃假等。早期清明節和寒食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因爲兩者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爲同一個節日,成爲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宋元時期,清明節也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宋代延續了唐代的做法,將寒食與清明二節合在一起,假期是7天。清明節是宋人重要的節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掃墓的風俗更濃,這從北宋人張擇端繪於清明時節的《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時人從汴京(今開封)野外掃墓歸來的情景。

清明節吃糉子的由來 第3張

明、清兩代,寒食、清明二節則完全退出了國家法定節假日序列。政府僅保留春節、元宵和冬至3大節假日。雖然不放假,時人仍喜歡過寒食節、清明節,要外出掃墓、春遊。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確定4月5日爲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一樣成爲國家法定節假日,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長假。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