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6歲前孩子須學規則早教

6歲前孩子須學規則早教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6歲前孩子須學規則早教,孩子的發展問題,是親人們所關心的,比較小的寶寶就暫時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孩子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得到父母的認可,孩子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6歲前孩子須學規則早教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6歲前孩子須學規則早教

6歲前孩子須學規則早教1

在一個文明、平等的環境中如果想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須有規則來保證。成人能夠遵守規則,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證。在這個前提下,每一個孩子都會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線,並且知道這個底線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這樣,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強制和懲罰的生活中逐漸學會如何生活,擺脫“不好的”、“常犯錯誤的”狀態,走上自由的、快樂的、有規則的、成長的軌道。這就是我倡導的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0~6歲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規則:

1、粗野、粗俗的行爲不能有。

2、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從哪裏拿的東西放回哪裏。

4、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實際執行中,父母們遇到了一些困擾:如何實現這些規則?怎樣理解這些規則背後的意義?下面,孫老師將作進一步闡釋。

困擾1:基本規則中有一條“粗野、粗俗的行爲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隨意打人、罵人嗎?孩子違背了這一條,該如何處理?

所謂粗野和粗俗的行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顯見的,指行爲和語言上的粗野;另一個是隱性的,指對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壓制。

我們先來談顯見的:採用暴力的手段,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以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粗野、粗俗的行爲。

比如,一個孩子想得到別人的某樣東西,當這個目的達不到時就開始打人或罵人:“我把你媽媽抓到監獄裏,讓警察槍斃了她。”

此時,這條規則能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如何對待自己的期望;如何處理已經醞釀在胸腔裏的情緒;如何處理已經發生了的情緒。我們需要做的是給孩子寬鬆的自由空間用以自我調整,同時給予他們判斷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選擇的機會。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傷害到別人。

具體而言,孩子出現了這樣的行爲,首先要幫助他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這是粗野的行爲。”然後請孩子重新選擇:“請換一種正確的方式解決。”在一個平等的環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尋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

同樣的處理模式也適用於隱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爲。當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說:“你不給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兒了。”我們的孩子會這樣迴應:“這是威脅。如果你不願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選擇別人。”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這樣,當他長大後,他同樣會沿用這套模式對待周圍的人,客觀地看待愛與恨、控制與平等、交友與樹敵、誠實與謊言、威脅與和諧、暴力與溝通、失去與得到,而不會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困擾2:孩子往往很難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這條規則對現在的他,意義在哪裏?

這條規則能夠幫孩子建立與他人的界限。

對1歲多的孩子來說,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媽媽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先要告訴孩子:“這是你的。”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已能很好地區分你、我、他後,再跟他說:“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這是他的。”這個概念很清晰後,再遇到類似情況,一定要重複問孩子:“這是你的嗎?”

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不論這個人是誰。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這樣做是讓孩子學會區分“你的”、“我的”,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這種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在成人的世界裏,很多違法行爲都可以歸結爲“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幼兒園裏,老師們總在重複地問這樣的問題:“這是你的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須徵求這個東西的主人的同意。”這個過程使孩子學會了正確地看待被拒絕和被接納的過程。這個既明確又簡單的心態過程,爲人生節約了成本。

困擾3:提到歸位,儘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歲的兒子經常做不到,遊戲結束後,玩具總散了一地。他是不是還太小?這個習慣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養?

從哪裏拿的東西放回哪裏,這條規則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所以我們纔會對一個剛入園的孩子說:“從哪裏拿的東西放回哪裏。”同時和他一起把東西歸位,幫助他慢慢建立起這樣的習慣。幾個月後,無論這個孩子身處什麼環境,他都能這樣做。實際上,對於生活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這條規則都是合適的和有益的。

困擾4:在家裏我儘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的規則。但是我發現,有的時候很難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來了,這一玩兒怎麼也停不下來。

我不得不結束“等待”,強行帶他離開。

這條規則限於公衆場合和集體生活。在5歲以前,孩子可能沒有辦法對媽媽實行這一規則。如果媽媽認爲該自己洗漱了,就請把孩子抱開。

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資源往往有限,很多情況下它屬於所有人。當別人先拿到的時候,我們必須學會等待。這條規則能夠保證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們擁有一個願意等待的好心態。

在我們的學校裏,不論老師還是孩子,都必須遵守這條規則。這樣就不會出現由老師來決定怎麼使用資源的事情。否則,孩子們就必須仰視老師,等待老師的決定,平等的心態也就隨之改變。

但如果兩個人一起拿到,老師就會介入:“你們自己決定怎麼辦,決定好了再來拿。”孩子們一定會很快找到一個最好的辦法。

教育孩子遵守規則能夠讓孩子掌握與別人相處的注意事項,不守規則的孩子往往會最先在遊戲中出局。

6歲前孩子須學規則早教2

習慣一

自身的事情自己做

許多 父母怕把事兒交給孩子做,孩子會搞砸了,但是誰第一次辦事並不是糊里糊塗的呢?多給他們一些試着的機遇,漸漸地,你能發覺孩子的工作能力遠超你的想像!請讓孩子培養“自身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在孩子學好自立以前,爸爸媽媽要做的是放開手。孩子6歲前必須養成的好習慣有哪些?早教應該怎麼教?早教好嗎?0元領專業情感分析!10s快速預約>

非常在孩子進到中小學後,醒來難題,疊被,收拾房間,整理揹包等這種事兒就千萬別爲孩子包辦代替了。父母能夠 爲孩子舉行“小典禮”慶賀孩子的長大了,隨後提示孩子:“你如今走入中小學,早已是小大人,之後自身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相信你能搞好。”

習慣二

他人的東西不可以拿

幫孩子創建物權法觀念,區別自身和別人的界線。告知孩子:“自身的東西能夠 自身操縱,但是他人的東西不可以拿。假如要想拿他人的東西,一定要徵詢他人的願意,不可以悄悄拿,也不可以明着搶。“

有的孩子會悄悄拿成年人的錢去買東西,見到別的同學的小玩具,孩子將會會“隨手”拿回家了。這更是孩子沒有物權法觀念導致的,父母要協助孩子負責任。當孩子喜愛拿他人的東西時,不必隨便定義孩子是竊賊,請先協助他分清晰:物件是有個人和公共性的。對個人用品,不可以亂碰;對公共產品,從哪裏拿的需放回哪兒,誰先取得誰先應用,後來者就需要學會思考。

習慣三

遵循時間

有效的日常生活分配、規律性的作息時間能夠 提高孩子的秩序感,塑造規則意識,提升辦事高效率。但讓孩子學好時間觀念,並並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爸爸媽媽言傳身教的另外,能夠 試着把主導權交給孩子手上:“十分鐘後就關掉電視去寫作業”、“再睡二十分鐘就得睡醒了”。漸漸地,孩子也不會以便懶惰找各種各樣託詞。

習慣四

在不正確中思考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犯錯誤,在學習中做錯題集是普遍的事,怎樣保證下不爲例,這就必須孩子能在不正確中反省自己,進而完全改過來。

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請別惠顧着指責他,何不那麼反詰:“你瞭解自身哪兒做不對嗎?”等孩子迴應後,用心和孩子承諾:“那下一次大家記牢這一經驗教訓,不必再次發生了好麼?”看待學習培訓也是,明白思考的孩子可以立即小結,查缺補漏,大大減少不正確再次發生的概率。從長久看來,這可以“修補”專業知識系統漏洞,給孩子的課程奠定堅固的基本。孩子6歲前必須養成的好習慣有哪些?早教應該怎麼教?早教好嗎?

習慣五

維持謙遜

學好發覺他人的優勢,向她們學習培訓。告知孩子,“每一個人都是有自身的亮點,大家應當從他人的亮點中想一想,自身是否也可以那麼做?”這個時候,維持一顆謙遜的心是極必須的。

以前有一個孩子害怕伸手解答問題,可同學敢於講話,常常獲得教師讚美。孩子遵從媽媽語錄向同學求教“竅門”,同學大氣地對他說:“總之說錯了也沒事兒,教師不容易怪大家的。”更是這話打開了孩子的心絃,漸漸地,這一孩子也跟隨同學積極解答問題,也更是這股幹勁,孩子的考試成績提升了,性情也越見樂觀。

習慣六

講理,真誠待人

每一個人都想要應對一張笑容的臉。笑容待人接物的人,一直真心實意友好、寬宏大量,她們走到哪裏都是是受歡迎的人。

父母理應教會孩子講禮貌,例如生活起居里常說“您好”、“感謝”、“抱歉”,在懇求別人幫助時要用“不便你幫我……好麼?”的句型,平常多關注別人……長期過去,孩子會獲得到比文明禮貌更加有意義的人生道路財富。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