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當孩子面對恐懼時該如何巧妙化解

當孩子面對恐懼時該如何巧妙化解

來源:秀美派    閱讀: 4.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孩子面對恐懼時該如何巧妙化解,當孩子因害怕、恐懼而情緒激動甚至哭泣時,父母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允許他宣泄。下面是關於當孩子面對恐懼時該如何巧妙化解的內容!

當孩子面對恐懼時該如何巧妙化解1

韓雪曾在《跟着貝爾去冒險》裏提到她對青蛙的恐懼,是因爲小時候在弄堂裏被小夥伴用青蛙嚇唬,即便時隔幾十年,她對青蛙的陰影仍舊揮之不去。

我有一個朋友極度怕蟑螂,即便知道蟑螂沒有能力傷害自己,但每次見到蟑螂,她都會害怕到發抖、大喊大叫、甚至難以抑制地大哭,這種對蟑螂的恐懼,對她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她對於蟑螂的恐懼,源於小時候的一件事。那時候她跟鄰居的小夥伴在屋裏玩,一隻蟑螂飛到她身上,小夥伴非但沒有搬她趕走,反而惡作劇地把蟑螂塞進她的衣服裏。她嚇得全身抖動,瘋狂大喊大叫,後來還是一個大人幫她把蟑螂抓出來。

她回家之後一直哭,她媽媽知道原因後,不僅沒有安慰她,反而覺得她小題大做,試圖終止她的哭泣。就這樣,從那以後她對蟑螂的過度恐懼,一直從童年延續到成年,成爲她內心難以越過的障礙。

其實,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兒童對黑暗、兇猛動物、形態醜陋的昆蟲、死亡、雷電的恐懼,都是非常正常的。

但父母不能因此忽視甚至漠視孩子的恐懼情緒,當正常的恐懼發展成過度恐懼,這將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一輩子都會產生抹不去的心理陰影。

幼小的孩子最大的依靠就是父母,當孩子面對恐懼時你都是怎麼處理的?不同的處理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1、逃避型

不讓孩子接觸他害怕的東西,對其避而遠之,閉口不談。

影響:孩子一直無法正確認識恐懼背後的具體原因,遇到類似的事情習慣性用逃避思維來面對,最後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2、忽視型

“沒什麼好怕的”,覺得事情無關痛癢,輕描淡寫的迴應孩子的恐懼反應。

影響:孩子與父母難以建立親子信任,在父母這找不到認同感,以後遇到其他心理問題或者敏感期的情緒問題,也不會找父母進行溝通。

3、嘲諷型

“怎麼這麼膽小”、“連這都怕”,不僅忽視孩子的恐懼,甚至否定他的恐懼情緒。

影響:不尊重孩子的恐懼情緒,也容易讓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變得自卑、怯弱,甚至喪失戰勝困難的勇氣。

有時候,孩子面對的恐懼來源不止是自然界的事物,最大的恐懼往往是人,“害怕父母的責罵”、“害怕被大齡班同學欺負”、“害怕陌生人”。

當孩子面對恐懼時該如何巧妙化解

那麼,當孩子的恐懼發生時,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建議父母從這幾點出發:

1、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

當孩子因害怕、恐懼而情緒激動甚至哭泣時,父母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允許他宣泄。

如果孩子哭泣,先讓他哭一會兒,給予擁抱或愛撫,看着他們的眼睛共情,“媽媽知道你害怕,對嗎?”、“媽媽在”,孩子在得到安撫後,就會願意敞開心扉,說出恐懼的原因。

2、用語言和孩子建立有效溝通

用言語疏導和描述孩子的情緒和恐懼的事物,用溫和的語氣詢問孩子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孩子沒有回答,家長可以試探性詢問,是不是蟲子跑到身上所以害怕?是不是蟲子長得很醜所以害怕,幫助孩子尋找到恐懼的原因所在。

3、教孩子換個方式認識恐懼的事物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美好的,可以嘗試教孩子換個角度看待他恐懼的事物,比如孩子害怕會說話的掃地機,可以帶孩子一起認識他,“你看掃地機有兩個眼睛,有大大的嘴巴,是不是很像個可愛的小朋友”。

孩子在重新認識恐懼的.事物後,可能會逐漸放下心裏的防線,不至於對其產生過激的反應。

4、循序漸進解除孩子的恐懼

拿學游泳爲例,如果孩子怕水從而不敢下泳池。媽媽可以先牽着孩子的手站在距離水池5米遠處,等到孩子沒那麼怕了,媽媽再慢慢牽着孩子的手靠近泳池,距離控制到1米遠左右。

再等一段時間後,媽媽可以嘗試讓孩子站在水池邊上,但先不接觸水。等孩子比較能接受了,再讓孩子在水池邊上用手或腳接觸水,到最後再詢問孩子的意見,讓他嘗試下水。

5、藉助心理暗示,讓孩子遠離恐懼情緒

恐懼也是一種負面情緒,而心理暗示最大的特點就是潛移默化,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就像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悄悄滋潤着孩子稚嫩的心靈,對於培養孩子規範的舉止、優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同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這裏媽媽們不放試一試七田真5分鐘暗示法,幫助孩子消除負面。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不是一時一刻的事情,父母需要擁有耐心,不能急於求成,需要清楚原因、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幫助孩子。隨着孩子對自己身體素質的自信、平衡感的提高、情緒管理力的提升,克服恐懼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當孩子面對恐懼時該如何巧妙化解2

一、孩子出現“恐懼感”時,背後常是這3種誘因

要了解藏在小朋友恐懼的背後,有什麼我們“看不到”的原因,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思考。

1、成人的嚇唬會不經意讓孩子留下陰影

有些家長爲了讓孩子短時間內順從、聽話,會選擇用“恐懼感”來對待孩子。比如說,遇到孩子不肯去睡覺的時候,家長會告訴孩子,如果再不睡覺,巫婆或者大灰狼會來抓他!

可能孩子會因爲害怕而馬上服軟,但是這種無形的恐懼感會深深留在孩子的心裏。有些長輩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利用孩子對老師的權威感,會祭出“老師”的名號。

“如果你再不聽話,就告訴老師,讓老師來批評你,老師不喜歡你了。”家長忽略了“嚇唬”的方法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現在的動畫影視作品良莠不齊,摻雜着許多暴力或者恐怖的原色。孩子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當他們看到這些妖魔鬼怪、恐怖暴力的動畫片時,不能很好的區分辨別。

孩子就像一張乾淨純潔的白紙,千萬不要過早地讓暴力、恐怖的元素留在上面。

2、過分保護會使孩子缺少心理挫折力

很多家長處於保護的心理,不會希望孩子被欺負,就會限制孩子跟同齡人的交往和玩耍。

由於缺少社交機會,所以面對公衆場所的社交環境時,會表現出恐懼、害怕和退縮。甚至會因爲缺少和同齡人交往相處的經驗,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更容易發生矛盾。

當孩子面對恐懼時該如何巧妙化解 第2張

3、恐懼可能是孩子吸引關注的手段之一

當孩子希望能跟父母睡在一起的時候,但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夠獨立入睡,孩子會說怕黑、怕怪獸而讓父母陪伴。這種情況就是孩子利用恐懼感來讓父母妥協。

有心理學家表明,一個人的恐懼與他所經歷過的事情有密切的相關,或者是對相關人物有比較大的恐懼感。當孩子害怕洗澡,那可能是因爲孩子在某次洗澡中經歷了一些讓他害怕恐懼的事情。

當孩子害怕打針,可能是某一次的打針經歷讓孩子“記憶猶新”,或者醫生、護士的一些行爲讓孩子感到害怕。

二、當孩子出現恐懼感時,家長的哪些方式是無用或者錯誤的

1、講道理、分析對於處於害怕的孩子來說是無用的

成人總希望用理智的溝通去解決感性的問題,這無疑是南轅北轍。當孩子處於極度的恐懼當中,理智已經被情感所控制,所以大人的說教、分析對於孩子來說相當於“天書”。

即便媽媽告訴孩子“不用怕,一點也不用怕。”也無效,長此以往還會讓孩子感覺不到安全感,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

2、否定和置之不理就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

“不過是一隻狗,有什麼好怕的!”“我小時候都不怕水的,你怎麼這麼膽小!”“打針就爲你好,痛一下子而已,忍忍就過去了!”“打雷是而已,哭什麼哭!”

成人如果用這種否定、不接納、講道理的話語去幫助孩子面對恐懼,不會對孩子克服恐懼有幫助。

3、過度保護會讓孩子缺少鍛鍊的機會

既然孩子怕水,就不要去游泳好了。這樣一刀切的做法確實能夠阻止很多危險,但孩子也會因此而缺少挑戰,缺少學習很多技能的機會。

同時,很容易傳遞給孩子一個錯誤的信息,一遇到困難就馬上放棄好了。“既然你這樣害怕,那我們就算了吧!”是很多“愛子心切”的家長的想法。

絕大多數孩子會因爲成人的看法而選擇逃避。孩子規避了危險的同時,也一同將提升自己、挑戰自己的機會也規避了。那家長該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正確克服困難呢?

三、孩子出現恐懼感時,三步簡單處理

1、共情,是家長當下馬上能做的第一件事情

當孩子出現懼怕某樣事物的時候,輕聲地告訴孩子:“我能感受到你的害怕,我能理解你的害怕。”家長請給予孩子足夠的安撫,抱着孩子,輕輕拍拍背部,或者撫摸孩子的手,讓他感受你的體溫和氣息。

用溫柔的身體接觸和感同身受的表情,耐心地傾聽孩子心中的恐懼和不安,或者只需要給他們一個安靜的空間去消化心中的不良情緒。

2、言傳身教,讓鎮定的自己成爲孩子的榜樣

身教遠勝於言傳,面對恐懼的事物,家長的表現能夠影響我們的孩子。當我們足夠鎮定,成爲孩子最強大的後盾時,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直面恐懼,克服恐懼。

如果家長都驚慌失措,或者焦慮不安,那麼孩子更加有害怕的理由了。“媽媽也這樣不安害怕,那這個事情也一定很可怕!”

3、讓孩子去歷練,是爲了更好地克服恐懼

當孩子的情緒平復之後,我們是讓孩子避開恐懼還是直面恐懼?如果我們選擇幫助孩子去克服恐懼,那麼不妨讓孩子去歷練。

即便剛開始的時候會失敗,會再次恐懼,但只要幫助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具體方法,那就能讓孩子收穫更多自信。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