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蜈蚣主要特徵

蜈蚣主要特徵

來源:秀美派    閱讀: 8.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蜈蚣主要特徵,蜈蚣是脣足綱下蜈蚣目動物的統稱,爲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而蜈蚣有膽小怕驚的生活習性,下面來看看蜈蚣主要特徵。

蜈蚣主要特徵1

(一)蜈蚣的棲居地

蜈蚣分佈較廣,南從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省,北至華北地區各省均有分佈,但較多的是陝西、河南、江蘇等省。

棲居環境,蜈蚣喜歡居於潮溼、陰暗的地方,多棲息在腐木、石縫和陰溼的草地等處。畏光,晝伏夜出。野生條件下以捕食昆蟲爲主,其他大甲殼類蟲也是它的獵取對象。一般在10月以後天氣轉冷時鑽入泥土,潛伏在離地面10~13釐米的土中越冬,第2年驚蟄後,隨着天氣轉暖(3月上旬),起蟄出來覓食。

根據以上的生態特徵,人工飼養蜈蚣建立飼養池的時候,一定要把飼養池建在背風向陽的地方。但根據蜈蚣怕強光和日光暴曬的特徵,還要在飼養池上遮蔭,池內堆積一些石頭、碎磚和瓦片,池內的.飼養土要含有大量的腐草或腐葉,土壤溼度在15%左右。嚴防陽光暴曬,特別是夏天,在強烈的陽光下30分就能造成死亡。

蜈蚣有膽小怕驚的生活習性,因此蜈蚣飼養場或飼養室一定要建在沒有振動的地方。如在工廠、礦山區建場,整天有機械振動,蜈蚣一定不安,逃逸現象嚴重。

(二)蜈蚣的活動特點

蜈蚣的活動受季節影響很大,不同季節的活動各具特點。即使在同一季節內,也因受溫度、溼度、光照強度的影響而不盡相同。

1、季節性活動特點

蜈蚣主要特徵
  

蜈蚣的活動受季節的影響很大,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徵。

晚春或初夏,蜈蚣蟄伏結束後,起蟄開始活動。當溫度超過10℃時,蜈蚣從地下爬出,向上運動,並開始外出覓食,這時蜈蚣喜歡到有陽光的地方曬太陽,吸收太陽的熱量,以恢復身體的機能。

初夏至初秋,這一段時間溫度很高,蜈蚣的活動也最活躍,充滿活力。蜈蚣在夏季裏經常外出覓食,並出窩爬行,在感到溫度較低時,出來活動更頻繁,感到溫度高、光線強烈時就躲在光線較暗、陰涼的地方。

到了秋天,隨着氣溫的降低,活動逐漸減少,活力減弱,行動開始遲緩,不愛活動,且取食頻率降低。在野外很少見到蜈蚣爬行。

冬季來臨,當氣溫降至10℃以下時,蜈蚣已不在外面活動,開始鑽入土中冬眠,爲適應冬眠而把身體的新陳代謝降低到最低水平,一直到來年春天再緩緩爬出地面。

2、晝伏夜出的特性

在夏季活動旺盛的季節裏,可以觀察到蜈蚣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在白天,儘管也在窩內活動,但往往不離開窩到外面去採食,而到了晚上,蜈蚣常常爬出窩去捕獲昆蟲作食物。這是蜈蚣適應自然的結果,因爲在夏天昆蟲夜裏靜止的多、活動的少,容易捕捉。再者晚上活動相對比較容易避開天敵的攻擊和人的干擾。夜間活動時,上半夜比較活躍,下半夜就回窩靜止,因爲下半夜氣溫已經降低。

蜈蚣主要特徵2

蜈蚣的功效與作用

祛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主驚風,癲癇;痙攣抽搐;中風口;破傷風;風溼頑痹;偏正頭痛;毒蛇咬傷;瘡瘍;瘰癧

蜈蚣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調敷。

蜈蚣的禁忌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血虛生風者及孕婦禁服。

蜈蚣的.選方

①治中風抽掣及破傷後受風抽掣者:生箭芪六錢,當歸四錢,羌活二錢,獨活二錢,全蠍二錢,全蜈蚣大者兩條。煎湯服。(《醫學衷中參西錄》逐風湯)

②治口眼歪斜,口內麻木者:蜈蚣三條(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爆,並去頭足),天南星一個,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三紙裹爆,一生用),半夏、白英各五錢。通爲末,人面少許。每服一錢,熱(酒)調下,日一服。 (《世醫通變要法》)

③治中風口眼歪斜:蜈蚣一條。焙乾研末,豬膽汁調敷患處。(《吉林中草藥》)

④治驚病:蜈蚣、全蠍各等分。研細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⑤治小兒急驚:蜈蚣一條(全者、去足,炙爲末),丹砂、輕粉等分。研勻,乳汁和丸,綠豆大,每歲一丸,乳汁下。(聖惠方》萬金散)

蜈蚣主要特徵 第2張
  

⑥治破傷風:蜈蚣頭、烏頭尖、附幹底、蠍梢各等分。爲細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熱酒調下。如禁了牙關,用此藥,斡開灌之。(《儒門事親》蜈蚣散)

⑦治破傷風邪在表,寒熱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條,江鰾三錢,南星、防風各二錢五分。共研細末,每用二錢,黃酒調服,日二服。(《醫宗金鑑》蜈蚣星風散)

⑧治瘰癘潰瘡:茶、螟蟻。二味炙至香熟,搗篩爲末,先以甘草湯洗淨,敷之。(《神枕方》)

⑨治丹毒瘤:蜈蚣一條(幹者), 白礬(皁子大),雷丸-。個,百步二錢。秤、同爲末。醋調敷之。(《本草衍義》)

⑩治蛇頭療初起,紅腫發熱,疼痛徹心者:大蜈蚣一條,全蠍七個,雄黃三錢。共爲末。用雞子清調敷患處,外以豬膽皮套上。(《瘍醫大全》蜈蚣散)

(11)治蛇頭療:蜈蚣一條,雄黃二錢。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敷。(《吉林中草藥》)

(12)治便毒初起:蜈蚣一條。瓦焙存性,爲末,酒調服,取汗即散。(《濟生祕覽》)

(13)治酵耳出膿:蜈蚣末吹之。(《鮑氏小兒方》)

(14)治趾瘡,甲內惡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條。焙研敷之。 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圍。(《醫方摘要》)

(15)治痔瘡疼痛:赤足蜈蚣(焙爲末),入片腦少許,調敷。(《仁齋直捐方》);蜈蚣三、四條。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錢,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點上油。〈孫天仁集效方》)

(16)治風癬:大娛船一兩,烏梢蛇二兩。共焙研細末,體強者每服一錢,弱者每服五分,日二次,開水下。〔《江蘇中醫〉

(17)治蛇咬:白英一兩(取白色者),雄黃五錢,蜈蚣三條, 樟腦三錢。各爲極細末。以香油調搽腫處,隨幹隨掃。(洞天奧旨》蜈蚣散)

(18)治下肢慢性潰瘍:患部用紫金牛煎洗後,撤上蜈蚣末適量,用藥膏覆蓋,日換一次,十天爲一療程。(江西〈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S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撤或調敷,或油浸。

使用注意

用量不宜過大。血虛生風及孕婦禁服。

蜈蚣現代研究化學成分

多棘娛蛤全蟲含類蜂毒樣及類組胺樣物質,溶血蛋白;尚含脂肪、蟻酸及多種氨基酸的功效與作用。外角皮含幾丁質,脫乙酰幾丁質,葡萄糖胺,穀氨酸,酸性磷酸酶。

藥理作用

蜈蚣具抗驚厥、抑菌及抗腫瘤作用,能促進免疫功能。體外試驗表明,蜈蚣毒的濃度爲0.3μg/μL時可誘導兔血小板的聚集,毒素在90℃時經5分鐘處理後則失去其誘導活性。

蜈蚣主要特徵3

【中藥名】蜈蚣

【別名】天龍、百腳、百足蟲、天蟲、吳公。

【英文名】Scolopendra。

【來源】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lans .的全體。

【動物形態】體扁平而長,全體由22個同形環節構成。頭部紅褐色;頭板近圓形,前端較窄而突出。頭板和第1背板爲金黃色,生觸角l對,單眼4對;頭部之腹面有顎肢1對,上有毒鉤;顎肢底節內側有1矩形突起,上具4枚小齒,顎肢齒板前端具小齒5枚。身體自第2背板起爲墨綠色,末板黃褐色。背板自第2~19節各有2條不顯著的縱溝;腹板及步肢均爲淡黃色,步肢21對,足端黑色,尖端爪狀;末對附肢基部側板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節腹面外側有2棘,內側l棘,背面內側l~3棘。

【產地分佈】棲居於潮溼陰暗處,食肉性。傘國各地均有分佈。

【採收加工】春、夏季捕捉,捕得後,用兩端削尖的竹片插入頭尾兩端,繃直、曬乾;或先用沸水燙過,然後曬乾或烘乾。

【藥材性狀】扁平長條形,由22個體節組成。頭部暗紅或紅褐色,略有光澤,有頭板覆蓋,頭板近圓形,前端稍突出,有觸角及顎肢各1對。軀幹部第1背板與頭同色,其餘20個背板爲棕綠或墨綠色,具光澤,自第4~22背板上常有2條縱溝線,腹部淡黃或棕黃色,皺縮;自第2節起,每節兩側有步足1對,步足黃色或紅褐色,偶有黃白色,呈彎鉤狀,最末1對步足尾狀,易脫落。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有特殊刺鼻臭氣,味辛、微鹹。

蜈蚣主要特徵 第3張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歸肝經。

【功效與作用】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息風止痙藥。

【臨牀應用】用量3~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用治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溼頑痹、瘡瘍、瘰癧、毒蛇咬傷。

【主要成分】含有2種類似蜂毒的成分,即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蛋白質,還含有膽甾醇、脂肪酸、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實驗表明,本品提取物對戊四氮、純菸鹼及硝酸士寧鹼引起的驚厥均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結核桿菌有抑制和殺滅的功能;還具有抗腫瘤、抗炎、鎮痛、抗衰老和增加心肌收縮力的功能。

【使用禁忌】本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血虛生風及孕婦禁用。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