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

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暨大研究團隊稱該發現可以在不用限制飲食,不用節食的情況下改善2型糖尿病,燃燒脂肪,減輕體重,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

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1

11月25日,暨南大學尹芝南教授團隊重大科研成果轉讓簽約儀式及在《Nature》雜誌發表新的重點科研成果新聞發佈會在廣州舉行。據悉,日前該校醫學部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團隊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爲“IL-27 signaling promotes adipocyte thermogenesis and energy expenditure”的研究論文,首次發現白細胞介素27(IL-27)可以直接靶向並促進脂肪細胞棕色化和產熱,通過燃燒脂質以減輕肥胖和改善2型糖尿病。

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

尹芝南教授爲該工作的最後通訊作者,耶魯大學Richard A Flavell教授、暨南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楊恆文副研究員及附屬珠海市人民醫院陸驪工教授爲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暨南大學附屬珠海市人民醫院的王倩博士後、李德海博士後、暨南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曹廣超副研究員及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石綺屏副教授爲共同第一作者。

IL-27直接作用於脂肪細胞,燃燒脂質以減輕肥胖

近年來隨着富含脂肪和糖等高能量食品攝入的持續增加,以及越來越多的工作形式爲久坐的性質,人們罹患超重或肥胖的比率快速上升。這大大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關節炎和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和社會負擔。因而尋找新的治療靶點,尤其是直接靶向脂肪細胞而有效減重的分子尤爲迫切。

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 第2張

在這一工作中,研究人員通過構建多種基因工程小鼠,進行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模型,並結合肥胖人羣樣本發現:肥胖人羣血清中IL-27水平下降;突破了傳統觀念中IL-27專一性靶向免疫細胞的認知,首次發現IL-27通過直接作用於脂肪細胞,導致白色脂肪細胞棕色化,並激活UCP1介導的“脂肪燃燒”;通過將脂肪組織中的脂質轉變爲熱量消耗掉,從而達到降低體重和改善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目的`。

這是首次發現IL-12細胞因子家族中的IL-27能直接作用於脂肪細胞,並且導致脂肪細胞分化及產熱,爲治療肥胖及代謝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靶點。動物實驗中,注射重組IL-27可以顯著減輕肥胖小鼠的體重並改善胰島素信號敏感性,初步驗證了IL-27作爲治療藥物的潛力。

尹芝南告訴記者,該研究最主要是改善胰島素抵抗,對治療很多疾病都有效果,比如2型糖尿病、脂肪肝、卵巢多囊綜合徵等。“在確保安全性的情況下,如果能改善胰島素抵抗,是可以讓糖尿病病人不吃藥的。”

“IL-27可以在不用限制飲食,也就是不用節食的情況下改善2型糖尿病,燃燒脂肪,減輕體重,是從機制上改善胰島素信號的敏感性。”團隊成員表示,IL-27是在本體表達的蛋白,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外源性化合物,這是該研究的主要優勢。

後續將進一步推動IL-27在臨牀上的應用

據瞭解,這一工作歷時七年,在團隊成員共同努力,並得到國內外多名專家學者的支持和幫助下才得以完成。尹芝南還透露,接下來團隊會集中精力解決基礎研究中的問題,積極推進IL-27治療的轉化及推廣,後續將進一步推動IL-27在臨牀上的應用。團隊非常期待儘快將這一治療靶點產業化,希望該成果可以惠及廣大肥胖人羣。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教育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珠海市人民醫院高水平醫院學科建設經費的大力支持。

記者瞭解到,尹芝南教授長期從事免疫與健康的基礎和臨牀研究,成果豐碩。2013年入職暨南大學以來,以通訊作者發表高水平論文30餘篇,其中Nature 2篇,Nature Immunology 1篇,中科院JCR-I區論文12篇,連續多年入圍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

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 第3張

其中在gd T細胞領域取得一系列開創性成果,並將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於臨牀轉化,在國際上首次證實人體Vg9d2 T細胞可進行同種異體回輸用於治療晚期癌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於Vg9d2 T細胞具有廣譜抗腫瘤、可同種異體回輸的特性,以及較低的加工成本,可以廣泛惠及腫瘤患者。活動上,暨南大學與廣東暨德康民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還進行了成果轉讓簽約。

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2

11月29日,記者從暨南大學(以下簡稱暨大)獲悉,暨大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團隊首次發現白細胞介素(IL-27)可以直接靶向作用於脂肪細胞,並促進脂肪細胞產熱,通過燃燒脂質,消耗卡路里,輕鬆減肥。更爲關鍵的是,IL-27可改善2型糖尿病,爲肥胖及其相關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和潛力藥物。近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此項科研成果。

“胰島素耐受不僅是肥胖的原因,而且還會引起一系列代謝性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脂肪肝、卵巢多囊綜合徵等。如果能改善胰島素耐受的問題,肥胖和很多代謝性疾病就有可能找到更佳的治療途徑。”尹芝南說。

尹芝南長期從事免疫與健康的基礎和臨牀研究,2014年,他提出從免疫系統來研究肥胖,看看能否從免疫系統的角度給肥胖治療帶來新途徑、新希望。

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 第4張

“我們通過臨牀觀察發現,肥胖病人體內的IL-27含量低,但在他們完成減肥手術後,IL-27水平又恢復正常了。”尹芝南說他和團隊特別好奇,傳統觀念中IL-27這個專一性靶向免疫細胞有沒有可能是個減肥新靶點?

團隊通過構建多種基因工程小鼠,採用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模型,並結合肥胖人羣樣本發現:肥胖人羣血清中IL-27的水平確實會下降。該研究首次發現IL-27通過直接作用於脂肪細胞,可導致白色脂肪細胞棕色化,並激活“脂肪燃燒”;通過將脂肪組織中的脂質轉變爲熱量消耗掉,從而達到降低體重和改善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目的。該研究突破了傳統觀念中對IL-27專一性靶向免疫細胞的認知。

動物實驗中,注射重組IL-27可以顯著減輕肥胖小鼠的體重並改善其胰島素信號敏感性,初步驗證了IL-27作爲治療藥物的潛力。“2型糖尿病難以攻克的根本原因是胰島素信號的響應減弱了。胰島素猶如一把鑰匙,響應它的整體信號就是一把鎖。假如鎖生鏽了,鑰匙插進去後,就會擰半天都無法將鎖打開。”論文第一作者、暨大附屬珠海市人民醫院博士後王倩說:“我們現在發現,IL-27的作用相當於把鎖眼變得更潤滑,這樣鑰匙一伸進去就立馬可打開鎖,從而改善患者整體紊亂的狀態,讓患者的血糖恢復到健康水平。”

由於IL-27是體內正常表達的分子,不是人工合成的外源性化合物,安全性高。“可以在不用限制飲食,不用節食的情況下改善2型糖尿病,燃燒脂肪,減輕體重,從機制上改善胰島素信號響應的敏感性。”論文另一位第一作者、暨大附屬珠海市人民醫院李德海博士後介紹。

“我們期待能夠儘快將這一治療靶點產業化,推動其在臨牀上的應用,研發出RNA相關藥物,爲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一系列代謝性疾病提供一個全新的治療方法。”尹芝南還透露了另一研究方向,通過IL-27水平變化,預判身體健康狀況。

不過他也同時強調,從實驗室到臨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政策、投資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3

記者從暨南大學獲悉,11月24日,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爲《白細胞介素27信號促進脂肪細胞產熱和能量消耗》研究論文。

研究首次發現白細胞介素27(IL-27)這種體內正常表達的分子,可以直接作用於脂肪細胞,通過燃燒脂質以減輕肥胖和改善2型糖尿病,爲肥胖及其相關代謝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希望、新途徑。團隊期待能儘快將這一治療靶點產業化,將該成果惠及廣大肥胖人羣。

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 第5張

尹芝南教授(左三)及其團隊。通訊員供圖

新發現:這個分子可靶向肥胖“真兇”

人體的脂肪細胞根據其形態、代謝、部位和發育分爲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其中,白色脂肪主要功能是將體內過剩的能量儲存起來,以供機體在需要時使用,這也是肥胖“真兇”。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則具有燃燒脂肪和產熱的功能。而白細胞介素,一般是指在白細胞或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它和血細胞生長因子同屬細胞因子。在傳統認知中,這個細胞因子“家族”中的成員IL-27只專一性靶向免疫細胞。

尹芝南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多種基因工程小鼠,進行採用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模型,並結合肥胖人羣樣本發現——肥胖人羣血清中IL-27水平下降。而IL-27通過直接作用於脂肪細胞,導致白色脂肪細胞棕色化,並激活脂肪細胞產熱蛋白(UCP1)介導的“脂肪燃燒”。

那麼,IL-27是否具有肥胖治療作用?研究人員給肥胖小鼠注射重組IL-27後發現,小鼠體重下降,胰島素信號敏感性也得以改善,初步驗證了IL-27作爲治療藥物的潛力。本研究改變了對IL-27功能的已有認識,首次發現IL-27能直接作用於脂肪細胞,並且導致脂肪細胞分化及產熱,爲治療肥胖及代謝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靶點。

“實驗證明,IL27可以在不用節食的情況下改善2型糖尿病,燃燒脂肪,減輕體重,從機制上改善胰島素信號的敏感性。”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之一、暨南大學附屬珠海市人民醫院的王倩博士後說,IL-27作爲體內正常表達的分子,安全性良好,具有巨大的臨牀應用潛力和市場價值。團隊在積極推進IL27治療的轉化及推廣,後續將進一步推動IL-27在臨牀應用。

暨大研究團隊發現最新減肥途徑 第6張

獲認可:歷時7年 成果被頂尖期刊發表

11月24日,尹芝南教授團隊的這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主刊上。王倩回憶,這次投稿並非一帆風順。“我們需要一次一次地驗證IL27受體在脂肪細胞表達,證明IL-27通過直接靶向脂肪細胞,而不是傳統觀點認爲靶向免疫細胞來降低體重,改善代謝性疾病。最初我們提出來這個觀點時,有一個審稿人不認可。爲此,我們做了6個方面的充分證據來證明這個現象。”

據悉,尹芝南爲該工作的最後通訊作者,耶魯大學理查德·弗拉維爾(Richard A Flavell)教授、暨南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副研究員楊恆文及附屬珠海市人民醫院教授陸驪工爲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暨南大學附屬珠海市人民醫院博士後王倩、李德海,暨南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副研究員曹廣超及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教授石綺屏爲共同第一作者。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教育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珠海市人民醫院高水平醫院學科建設經費的大力支持。

尹芝南說,這一工作歷時7年,是團隊成員共同努力,並得到國內外多名專家學者的支持和幫助下才得以完成。回憶起團隊7年來的努力和付出以及各界的大力支持,尹芝南在成果發佈會上感觸良多。尹芝南表示,團隊非常期待儘快將這一治療靶點產業化,希望該成果可以惠及廣大肥胖人羣。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