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九月九日重陽節

九月九日重陽節

來源:秀美派    閱讀: 9.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九月九日重陽節,重陽節是流傳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時間爲每年的九月九日,又被成爲敬老節,重陽的習俗也非常多。下面分享一篇關於九月九日重陽節的相關內容,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九月九日重陽節1

在中國人心中,“九”爲大數,是個很特別的數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九”這一說法,認爲“凡數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爲九”。“九”在中國文化中也特別被看重,譬如:九霄、九州、九重天、九九歸一、九九八十一難,好像凡與“九”有關的都被附上了神祕的色彩。之所以如此,可能與“九”最初是龍形這一圖騰的演化有關,由於中國人對龍的崇拜,“九”就有了神聖的意思,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聯繫一起,稱爲“九五之尊”。

在《易經》中,“六”被定爲陰數,“九”被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稱之爲“重陽”,也叫“重九”。古代人們認爲這是個大吉大利、值得慶賀的好日子。於是,把農曆九月初九定爲“重陽節”。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有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令家人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這段記載生動地描述了重陽節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爲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被沿襲至今。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爲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九月九日重陽節

正因爲此,19 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的重陽節又定爲“老人節”。

重陽 習俗

登高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這一風俗始於東漢。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自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爲時尚。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放風箏

九月九放紙鳶。紙鳶即是風箏。北方人放風箏多集中在清明時節,而南方人則多集中在重陽,廣東、福州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陽放風箏的習俗。

飲菊花酒

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作詩、飲酒、愛菊出名。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是古人九月作糕的原意。

佩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或插於頭上。

重陽起源說

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

道家的經典「易經」中,九爲極陽,而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爲“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爲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在九月初九的這天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重陽各地習俗

山東省

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爲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滕縣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河北省

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爲“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江蘇省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

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

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爲秋祭。

安徽省

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爲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爲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

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爲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

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爲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爲戲,稱爲“風槎”。

廣東省

廣東很多地區,比如潮州、陽江等地方在重陽會放風箏。

重陽禁忌

登高原是避凶氣,不要說節日快樂。

民間俗話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有些地方在九月九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孃家。

某些地區還有忌重陽夫妻同房,夫妻那天要分牀睡。

九月九日重陽節2

一、重陽節爲什麼叫老人節

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已有千餘年歷史,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孔子認爲“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所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作子女的,如果僅是能養父母,並不尊敬他們,更不能以和顏悅色的態度對待他們,這不算真正孝敬老人。

孟子則進一步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古重陽節就被人們重視,如今這個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成爲中國的“老人節”。

在中國古老的《易經》中,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爲重陽日。

“九”在古數中既爲“陽數”,又爲“極數”,指天之高爲“九重”,指地之極爲“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祕數字。

九九重陽,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所以,“九九重陽”就被認爲是祝福老人長壽的.好日子。

九月九日重陽節 第2張

二、老人節有什麼節日意義

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與長久的“久”同音,是長壽的象徵,所以我國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爲“老人節”,也稱“敬老節”。

在我國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美德也體現在節令風俗中。不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是文明進步的體現,更是重陽節的內涵和價值所在。

對於重陽節的意義,將中華敬老傳統加以深化和外延,正是作爲中華傳統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長輩也許還沒成爲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卻仍然需要。

如今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家養老不可能,家庭養老是唯一的出路。由祭祖、敬老、孝親開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夠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重陽節成爲老人家、敬老節是對“尊老、敬老、愛老”的一種傳承,所得到的最廣泛、最普適的價值,便是“感恩”。

重陽節是一個傳統節日,但重陽節的意義,卻是永恆的。將重陽節所蘊含的深層內涵進行最大化地推而廣之。其中蘊含的傳統、內涵和價值,更應爲人所真正認知並深深銘記。

三、中國傳統的敬老風尚

歷代王朝對養老敬老也作出了許多具體規定:周朝每年舉行“鄉飲酒禮”,用以“正齒位、序人倫、敬老尊賢、息事端、敦睦鄉里”。

春秋戰國時期規定,70歲以上老人免一子賦役,80歲以上老人免二子賦役,90歲以上老人全家免賦役;秦漢之際,國家每年在仲春、仲秋舉行兩次養老禮。

仲秋之月,地方官員,要“按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八十、九十禮有加”;漢文帝規定,80歲以上老人,每月供給大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並規定“凡孝於親者人帛五匹”。

唐朝規定,“男人七十、婦人七十五以上者,皆給‘子侍’”;明朝對老人有三優:一是“尊高年”,二是“設里正”,三是“優致仕”。

九月九日重陽節 第3張

朱元璋出身貧寒,對老年媼翁,特別體恤。他“詔天下養老之政”,凡80歲以上貧無產業者,只要爲人正派,鄉里稱善,月給米五斗、肉五斤。

他還下令各州府縣,選擇德高望重的老人,“凡見官有民患者”,可以上公堂直諫。“三諫不悛”,還可直接報告朝廷。這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今天仍然在大力繼承和發揚。

爲尊重和順應九九重陽節這個“九九,久久,延年益壽”的民俗與吉祥觀念,如今將重陽節這天定爲“敬老日”、“敬老節”或“老年節”,積極開展尊老敬老活動,爲老年人辦實事、好事。各位看官,你說呢?

九月九日重陽節3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祭竈”

重陽節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古人對重陽節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寫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詩句。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主要節俗活動是賞菊、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每到重陽節就會登高遠眺,爲的是站在高出能瞻望到家鄉,表達思想的情感。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紀念祖先的佳節;也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

重陽節的意義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除了祭祖的意義外,重陽節還代表着思念、團聚,現在也代表了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孝老、愛老的風氣。

九月九日重陽節 第4張

九九重陽節的說法

《續齊諧記》中對重陽節由來的記載,是一本古代中國神話志怪小說合集。作者是南朝梁吳均。書中記載了重陽節的由來。據說汝南郡有一個人,名叫桓景。此人志趣高潔,不慕榮華,一心只想修仙學道。他拜當時著名的道士費長房爲師,苦心修學道法。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裏會有一場災禍。你現在趕緊回家,通知你的家人,各自佩戴一個香囊,胳膊上還要捆紮一個吳茱萸枝條,然後登上高山之巔,在山上喝點菊花酒,才能夠躲過這場災禍。”桓景對費長房的話非常信服,他立即起身趕回家中,按照費長房的教誨,讓家人們做好各種準備,然後在九月初九這天,帶領家人們一起登上高山之巔。一直到天色已晚,桓景才帶領家人回到家中。到家裏一看,只見家中的雞犬牛羊等畜禽已經全都死去。桓景的經歷傳開以後,人們都效仿他,在每年九月初九這一天,舉行登高賞秋、佩戴吳茱萸等活動,“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