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 > 熊貓的神奇之處

熊貓的神奇之處

來源:秀美派    閱讀: 3.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熊貓的神奇之處,說得熊貓,相信大家都喜歡。熊貓是我國的國寶,而且很稀缺。熊貓很喜歡吃竹子,還有牛奶/蘋果等等。下面給大家分享熊貓的神奇之處!

熊貓的神奇之處1

熊貓的奧祕

熊貓,胖嘟嘟、圓滾滾、黑白相間,會賣萌也很黏人,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也是我國的國寶。

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但如今,它們成爲了世界稀有動物之一。

在熊貓身上,藏着許多讓人着迷的祕密,今天來了解你不知道的事吧!

熊貓的神奇之處
  

熊貓名字由來

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將這張獸皮展出後,當時誰也不認識,人們從獸皮上看到它有一張圓圓的大白臉,眼睛四周有兩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鏡,於是有人斷定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動物,這個動物皮子是假的!

有人卻又說它只不過是一種奇異的熊罷了。但是,經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充分研究後認爲: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與中國西藏發現的小貓熊相似的另一種較大的貓熊,便正式給它定名爲“大貓熊”。

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貓熊”標本最吸引觀衆注意,但由於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大熊貓吃糉子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貓熊”讀成“熊貓”;

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臺灣有家報紙曾撰文給“熊貓”正名,但人民已經習慣,反而覺得“貓熊”不那麼順口了。

黑眼圈之謎

每個見過熊貓的朋友可能都有疑問,比如:熊貓爲什麼會有一對深深的黑眼圈?

有些人認爲,熊貓的黑眼圈是一種保護色。像是一副深色墨鏡,遠看又像一對圓鼓鼓的大眼睛。其實,熊貓的眼睛並不大。

但因長期生活在深山林海等隱祕環境中,熊貓的視覺範圍有限,而眼睛外面的“黑眼圈”使眼睛看上去放大了無數倍,其他動物看到,就會看不清眼睛真正的大小,這足以令敵方“三思而後行”,有一種震懾以及神祕的感覺。

另外,除了眼睛周圍之外,熊貓通體的.黑白色調,使其穿梭於高山森林的雪地環境中時,與自然環境相適應,成爲保護色,這是一種說法。

還有人認爲,熊貓之所以長着黑眼圈,完全是由基因決定的,是祖先爲它們留下的“禮物”,與保護色無關。

在長期嚴酷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和熊貓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它們卻一直生存了下來,並保留了原有的特徵。

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還只是推測。

熊貓的神奇之處 第2張
  

挑食之謎

熊貓還有一個衆人皆知的獨特習性,那就是早期的熊貓都是吃肉的,在神話中作爲蚩尤的坐騎,那是兇猛無比的食鐵獸,當然這只是神話,經過進化,如今靠賣萌的熊貓卻變成了愛吃竹子的雜食動物。

熊貓是有名的“挑食大王”。據調查,活在野外的熊貓,吃得最多的便是竹子,但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種竹子,八月竹、實竹子、筇竹、大葉筇竹、箬竹、少花箭竹、短錐玉山竹、北背玉山竹、冷箭竹等;

其中冷箭竹,是熊貓最愛吃的一種竹子,並且只吃一兩年生的嫩竹,竹子佔熊貓全年食物量的90%以上。

一隻體重爲200斤的成年熊貓,在春天每天要花12小時以上吃掉20~36斤的竹葉和竹竿,或者60~72斤的新鮮竹筍;

同時排出20斤糞便,才能維持新陳代謝的平衡。熊貓無竹不歡,視竹如命,在一些竹林枯死的地區,熊貓寧可餓死,也不吃人類提供的其他食物。

熊貓的神奇之處 第3張
  

熊貓會絕種嗎?

一般成年的熊貓體重都在100斤以上,但是熊貓寶寶剛剛出生的時候,體重非常輕,大概只有100克,個頭和老鼠差不多。

照顧寶寶對於熊貓媽媽來說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通常歷時18個月,有時甚至長達兩年,但是熊貓媽媽依然義無反顧,任勞任怨,直到熊貓寶寶能夠告別它獨立生活。

儘管熊貓媽媽這麼認真地照顧自己的寶寶,熊貓的數量仍然很少。這是因爲熊貓的繁殖十分困難。

熊貓的發情期很短,而且,生活在動物園中的雄性熊貓,甚至出現了不發情的現象。

另外,熊貓的生殖器官也有缺陷,這使野生熊貓越來越少了,動物學家們只能越來越多地藉助科技手段讓雌性熊貓懷上寶寶了。

這些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目前尚未得出結論。

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熊貓身上的,謎團會一一被解開。

熊貓的神奇之處2

大熊貓作爲我國特有的古老物種,已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萬年。在長久的歷史中,大熊貓被作爲神奇異獸,對其記載撲朔迷離,充滿傳奇。

衆多古名爭議

從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戴維在四川雅安發現第一隻大熊貓後的一個半世紀以來,多位學者對大熊貓古名開展研究,有貔貅、騶虞、貘、貊、白豹、白熊、竹熊、百羆、食鐵獸等數十個之多。

大熊貓古名討論延續上百年,如今認同度高的大熊貓古名主要有“貔貅”“騶虞”和“貊(貘)”3種說法。

貔貅說。《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黃帝與炎帝作戰“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大多學者引用這一記載認爲貔貅即爲大熊貓,是黃帝馴養的上古神獸之一。

熊貓的神奇之處 第4張
  

騶虞說。《山海經·海內北經》載:“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里。” 《說文》載:“騶虞,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

從虍吳聲。”《正字通》雲:“騶虞或作騶吾,騶牙。吾牙字雖與虞異,其爲騶虞一也。” 騶吾與騶虞是古時異名。

在後世的傳頌中大熊貓不斷被神化爲“仁獸”。晉朝依照它的形象製成求和的“騶虞幡”。明代永樂、宣德年間,多次有騶虞現身的記載。

貊(貘)說。晉人郭璞是第一個全面、系統註解《山海經》的人,在其所注《山海經·中山經》中記載:“邛崍山,在漢嘉嚴道,有九折阪,出貊。

貊似熊而黑白駁。亦食銅鐵。”這一記載中的描述應該是與現代我們所認識的大熊貓形象最接近的,這也是近代以來對大熊貓若干古稱的研究中,最早明確記錄棲息地的文獻。《康熙字典》將“貊”通作“貘”,是古異體字。

貊(貘)除了在上述《山海經》的記載外,在古文獻出現較多。《說文》:“貘,佀熊而黃黑色。

出蜀中。”《神異經》:“南方有獸,毛黑如漆,食鐵飲水,名齧鐵。”貊(貘)被認爲是大熊貓,其存在的爭議主要是白居易寫的《貘屏贊並序》中對貘的描寫:“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

寢其皮闢瘟,圖其形辟邪。”白居易寫的貘,鼻子像大象,更像是今天所見到的馬來貘(又稱亞洲貘),不符合現代大熊貓的特徵。但《山海經》等古代典籍中的貘亦不一定與白居易所寫之貘是同一種動物。

從以上大熊貓古名研究可看出,大熊貓在歷史上真正可以稱得上是隱士,對其記載不僅少,而且不一致。

單從外形來說各種記載也是相去甚遠,以致對其古稱爭議不斷,甚至有學者懷疑古人是否真的見過大熊貓。

梳理近幾十年來對大熊貓古稱的研究,大多是就古文獻記載之外形、習性與現代大熊貓是否相似而考證,而古文獻記載又多有矛盾之處,窮究文字以致迷霧重重。

我們不妨另闢蹊徑,從古文獻中記載的大熊貓棲息地的角度來印證古書之記載,破解過去研究中的一些爭議。

大熊貓古稱“貔貅”“騶虞”之說,皆將其傳爲神奇異獸,且上古之事,實難考證。那麼有明確棲息地的“貊”是不是就真的指現代之大熊貓呢?

邛崍山在哪

漢嘉嚴道,即今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是正在建設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縣境現存野生大熊貓28只。古人所稱邛崍山並不是我們現代所指的邛崍山脈、邛崍山系等連綿數公里的山脈,而是位於古嚴道(滎經)西部的一座歷史名山。

在《山海經》《水經注》《漢書·地理志》《華陽國志》《太平寰宇記》等古代地理志書中均有提及。

《漢書·地理志》:“(蜀郡)嚴道,邛崍山,邛水所出,東入青衣。”《華陽國志》:“邛崍山,山上凝冰夏結,回曲九折,王陽去官之所。”因邛崍山上的九折阪回曲九折,險峻至極,這裏也是歷史典故“孝子回車,忠臣叱馭”的發生地。

《漢書·王尊傳》:“先是王陽爲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崍九折阪,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

及尊爲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耶。’吏對曰‘是。’尊叱其馭曰‘驅之。’王陽爲孝子,王尊爲忠臣成爲佳話。”

險峻的九折阪和其上的邛崍山在滎經何處呢?明清以來的志書大概都依當時茶馬古道的走向,認爲大相嶺是古邛崍山。

2004年,隨着在歷史上隱匿了上千年的何君尊楗閣石刻的發現,明晰了古南方絲綢之路的走向並非途經大相嶺;

而是沿滎河西進,翻越今滎經與瀘定交界的野牛山(其最高峯爲被稱爲亞洲最大360度觀景平臺的牛背山),進入瀘定的興隆鎮(今沈村)。野牛山即爲古邛崍山,翻越其上要經過今天稱爲九把鎖的地方,亦爲古稱九折阪的位置。

食鐵獸之謎

確定了古邛崍山的確切位置,我們再來考證郭璞注《山海經》中記載的邛崍山所出貊是不是大熊貓呢?

史書中的貊或被我們現代人認爲是大熊貓的動物古名在史書記載中往往都有進食銅鐵的`說法,被稱爲食鐵獸。

食鐵獸與現代大熊貓憨態可掬的形象可謂大相徑庭,因此食鐵獸被認爲是貊而不是大熊貓。

古人關於貊食鐵和諸多食鐵獸的傳說最早出處應來自郭璞之記載。考證郭璞記載之真僞,且先看古邛崍山有沒有銅鐵。

銅鐵等礦不存於地表,深埋於地下,不經人力開採,活動於野外的動物是無法得到的。因此,今天我們往往認爲大熊貓食銅鐵是古人爲了形容大熊貓是神獸的誇張說法。

真是如此嗎?宋《太平寰宇記》嚴道縣詞條中,有如下記述:“九折阪,即嚴道山,王陽回轡之所,與鄧通所賜銅山相連,即邛崍山之西臂也。

山有獸名貊,似熊而斑,能食銅鐵。”其實古邛崍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嚴道銅山的礦源地。

《史記》載:“漢文帝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漢文帝將一座銅山賜給了他的寵臣鄧通開礦鑄幣,留下富可敵國的成語典故。

至少在漢代以前,嚴道銅山都是古代最著名的銅山之一。在25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管子·山權數》中也曾記載商湯開採嚴道銅山之礦用於鑄幣。

可見,從有人類文明開始,嚴道銅山就是重要的銅礦礦山被開發利用,與之相連的古邛崍山是嚴道銅山重要的礦源地。

從今天的礦產資源普查數據可以得知,古邛崍山即今天滎經縣野牛山脈,亦是全縣最大的銅礦、鐵礦儲藏地,也被稱爲大礦山,礦產開採有數千年的歷史。

有礦產開採就有裸露在地表的礦石,在礦山及周圍活動的動物纔有機會去食用。

那大熊貓從食性來說會去吃銅鐵嗎?郭璞記載之邛崍山所出貊食銅鐵應是一種舔食,而不是成塊成塊地吞進去。

郭璞在他所注的另外一本被稱爲辭書鼻祖的《爾雅》裏,是這樣記載貘的:“似熊,小頭,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和他所注的《山海經》相比,多了一個“舐”字,舐即舔的意思,而且加了食竹特徵,更像大熊貓了。

其實我們如今觀察到有很多動物都有舔食土壤、石塊以獲取微量元素的習性。1980年12月18日,《光明日報》亦曾報道臥龍自然保護區一隻大熊貓將盛飼料的鐵盆咬成碎塊吞進肚子的事情。

可見,古人食鐵獸這一說法應是有事實依據的。據此,如果再進一步考證古邛崍山之貊不是馬來貘,應該可以很清晰地確認貊即爲今之大熊貓了。

馬來貘現分佈範圍侷限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泰國、柬埔寨和緬甸,雖然不能確認其在古代有沒有在古邛崍山範圍內分佈,然查閱當地志書等皆未見其有任何記載,亦未有化石等考古發掘。

而從現在古邛崍山範圍內尚分佈的數十隻大熊貓來分析,大熊貓在這塊區域生生不息,已生存了數百萬年,我們應當可以更傾向於確認此處所出貊並非馬來貘。

熊貓的神奇之處 第5張
  

薄太后的寵物

1975年6月上旬,在西漢薄太后墓南陵的從葬坑裏,發現了一個完好的大熊貓顱骨。按葬品分析,大熊貓很可能是薄太后的寵物。

這是迄今爲止發現大熊貓與人類活動有關聯的兩處考古發掘之一。從考古的角度印證了司馬相如在那篇著名的《上林賦》中,對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人工飼養貘(大熊貓)的記載。

爲什麼少得可憐的大熊貓與人類活動有關聯的考古發現會出現在薄太后的墓葬裏,而古人對大熊貓有確切棲息地的最早記載會出現在嚴道邛崍山?我們來細細梳理裏面的故事,便會覺得順理成章了。

前文所述古邛崍山是漢文帝賜他的寵臣鄧通嚴道銅山的礦源地,而薄太后就是漢文帝的母親。

漢文帝在歷史上以孝子著稱,“二十四孝”裏“漢文嘗藥”講的就是他們母子的故事。《華陽國志》蜀志載:“漢文帝時,以鐵銅賜侍郎鄧通,通假民卓王孫,歲取千匹;

故王孫貲累鉅萬,鄧通錢亦盡天下。”卓王孫是卓文君的父親、司馬相如的岳父,蜀地冶鐵大王。從《華陽國志》的記載中可以看到,擁有嚴道銅山的鄧通,藉助冶煉專家卓王孫的技術,共同合作開發了當時的嚴道銅山。

漢文帝、薄太后、鄧通、司馬相如都是同一時代的人物,歷史記載與司馬相如的文章及當代的考古發現,應該可以互相印證邛崍山所出貊即爲大熊貓的歷史事實。

我們或許還要質疑當時西安皇宮裏的大熊貓爲什麼不應該來自離西安更近、現在還有大熊貓分佈的秦嶺片區呢?如果大熊貓像其他動物一樣在歷史上被人們廣泛認識和記載,那這一疑問應是合理的。

而我們看待幾乎完全隱沒在古人視野裏的大熊貓,這一可愛的動物甚至在中國幾千年的繪畫、雕刻、器物裏都沒能留下半點身影;

那我們更應該相信當時出現在皇宮裏人們鮮有所見的大熊貓,是來自有清晰棲息地記載且合情合理的嚴道邛崍山。

我們可以合理推定,自有人類文明以來,大熊貓一直處於隱者的狀態遠離人類而生存,這或許也是大熊貓能在地球上生存幾百萬年成爲活化石的生存智慧,因此在歷史上鮮有記載。

因漢文帝賜鄧通嚴道銅山開礦鑄幣,使得人們有機會深入到人類農業耕作活動範圍以外大熊貓生活的深山密林。

大熊貓作爲珍奇物種被發現,並被擅長邀寵的鄧通帶到了京城,圈養在皇家園林,併成爲太后的寵物。或許是大熊貓這一物種太過珍貴,甚得太后喜愛,在薄太后死後,將它作爲陪葬品葬在墓裏。

因爲第一次發現大熊貓是在開採銅鐵礦的礦山邛崍山,觀察到了大熊貓有舔食銅鐵的習性,便將其如實地記錄下來,以致被後人著書時廣泛引用,而傳爲神乎其神的食鐵獸,讓本在歷史上若隱若現的大熊貓成爲一種神奇異獸而存在。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