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情感 > 最高級的教養,是和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結

最高級的教養,是和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結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就心理學意義而言,沒有個性,唯有關係。個性只是在長期固定模式關係中穩定的表現而已。在不同的關係中,人們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個性特點。

最高級的教養,是和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結

“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學校完全兩個樣”,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感嘆。

“我一直覺得孩子離開我不行,後來發現我不在家的時候,他表現比我在家好多了”。媽媽從焦慮到吃驚。

“娃和我在一起很乖,但老人一帶各種無理取鬧”……

我們在生活中,常說道“有關係好辦事”,其實養娃也一樣,只要建立了健康的親子關係,那些所謂的問題都容易解決。

依戀關係,創設了孩子人生故事的劇本

每個人都長在關係中,關係是我們性格形成的土壤,也是表現不同性格特點的土壤。我們可以從下面的案例中,看到童年的依戀關係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

一位女孩張容(化名)因爲與男友李東(化名)分手尋求諮詢。只是諮詢的目的不是因爲分手之痛,而是因爲李東找了個新女友。這仍然不是痛點,痛點是李東對待新女友特別照顧,寵愛有加,根本不像當年對待自己。因爲以前談戀愛時,卻是張容對李東照顧有加,關心倍至。張容的痛點是,懷疑當年李東是否根本沒有喜歡過自己。這個想法折磨着她,讓她特別痛苦。

我們來一起走進張容的成長故事,可能就理解了她的前男友李東的行爲了。

在張容的記憶中,媽媽比較強勢控制,她從小就很會討好順從媽媽。媽媽不喜歡她哭,她就會強忍着眼淚用笑臉面對媽媽,媽媽誇她是個堅強的孩子。張容幾乎從不在別人面前流淚,即使在前男友李東提出分手時也是。她很努力地做得好,努力學習,小學時就會做飯,幫媽媽做很多事情。“很奇怪,有時不想幹活、學習,也很想出去玩,也想和別的孩子那樣,享受媽媽的寵愛,但是從來沒想過和媽媽說要去玩,也很少依偎在媽媽懷裏的記憶,會很敏銳地知道媽媽希望自己做什麼”,張容回憶道。“最希望看到的是媽媽的笑臉,我一直忘我地努力做個好女兒”,張容眼睛裏閃着淚,又硬生生地給嚥下了。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土壤裏,張容形成穩定的個性特點,會照顧人,隱忍,堅強,獨立等。同時,也有緊張、過分謹慎、不真實等特點。然而,從張容的陳述中可以看出,她也想玩,也渴望被人照顧,有時也想做個任性的小女孩。但是,她自動地放棄了這些內心鮮活的需要,從小就是個小大人。

一個嬰幼兒要活下來,就會調整自己的模式,去適應媽媽的溝通模式,這是人類得以存在下來的生物心理系統。幼小的張容要依附媽媽才能確保活下來,因此她找到一種與媽媽相處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長期下來形成穩定的個性特徵。這其中包括她對世界、他人的看法,她對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看法。她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她是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爲等方方面面,均是爲了適應關係而創造和保留下來的。因此,關係纔是根本,聯結和依戀的需要是孩子在生命力的驅動下,要活下來的第一要務和最高準則。

依戀關係,塑造着孩子的自我、情緒與人際關係

我們在早年的依戀關係裏,不斷修剪、塑造着自我的行爲、情緒、自我價值感等。在以後的生活中,不管我們是否喜歡早年的依戀關係,往往不斷尋求的還是那熟悉關係的味道,在那樣的關係裏,可能會痛苦,但卻感覺可控、安全。直到我們覺察,接納,選擇改變,開始冒險嘗試創造不一樣的關係體驗,我們纔可能重新改寫早年關係發展的命運,開啓自我的救贖和成長之路。

張容在與男友李東的關係裏,不自覺地就在創造着早年與母親的關係氛圍,在這樣的關係裏,她有一種控制感,通過照顧和關心,感受着自己是被喜歡被愛的。“我只有在付出時才能感受到幸福”,張容苦笑道,“如果我不付出,我們倆之間還有什麼可以維繫呢?”“其實,回憶起來,李東也有照顧自己的時候,但我覺得特別不習慣,不自然,他會有些失落和沮喪,我很難接受別人的幫助和照顧,哪怕是戀愛中”,張容回望自己在戀愛關係中的一些細節,反思着兩人的關係。“而李東的新女友是一個和我很不一樣的人,很可愛,坦然地享受着李東的愛,而我卻無法放鬆地享受,我想我在關係裏太患得患失了,我不相信自己會被一個人愛着,所以很努力”,張容流下了悲傷的淚水。

正視接觸傷痛是療愈的開始,張容開始能夠面對自己的這段失敗的戀愛關係,也開啓了自我救贖之路。親密關係中的相愛相殺之痛往往是自我成長的機會,然而,因爲對方是成人,我們容易把責任歸爲對方,幻想找到一個不同的人而獲得幸福。當然,這是可能的。大多時候,可能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愛自己,療愈自己。然而,逃避痛苦是我們的本能,自我成長之路往往並不那麼容易開啓。

依戀關係,是孩子成長問題的來源,更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直到我們做了父母,與孩子不自覺地創造了類似當年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只不過,我們的角色換成了父母而已。“我們最不喜歡父母身上的部分,有時會發現我們正在同樣地對待孩子”,人們通過這種方式,悄悄地完成了心理和關係的代際傳遞。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可能會發現孩子身上的各種問題,在養育中崩潰抓狂,倒逼着我們重新去看自己,因爲這是我的孩子,不能說換個就可以解除痛苦了。因此,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孩子通過呈現自身的問題,是促使我們走上自我成長之路的開始。

我們改變了,關係就變了,成長在親子關係土壤中的孩子也就變了。

幸好,關係是可以改變的。

揭開很多孩子問題表現的面紗,起主要作用的往往是關係。如果只是針對問題去改變,急切地尋求技巧應對,而起關鍵作用的關係土壤卻依然強大地發揮影響,改變問題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

或許你認爲自己想解決的是孩子的情緒管理問題、行爲問題、學習問題等,然而問題的關鍵通常是關係,把準脈,找準方向,纔可能有的放矢。

下面是幾位媽媽的故事:

A母親說:孩子做作業磨蹭,注意力不集中,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行。最後探索關係時發現,孩子說:“我就是要向壞孩子學習”,這是一種反抗的宣言。關係纔是本質。

B母親說:關注了很多公號,學習很多育兒技巧,也像書上說的那樣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耐心講了很多道理,孩子還是容易發脾氣。探索親子關係時發現,母親自己的溝通模式比較理性,不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所以就無法真正地從心裏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導致“只見方法不見孩子”。顯然只從方法層面上探討,很難有實質的幫助。

C母親說:我給孩子設立了規矩,但是,總是無效。探索關係時我問這位媽媽:“你在說這些規則時,你自己相信孩子會執行嗎?”媽媽不好意思地笑了,“是的,我也不太相信”。親子關係中媽媽焦慮無力,孩子很難信任母親內心的力量,自然難以尊重規則。其實,孩子何嘗不焦慮,等待着媽媽一聲溫柔有力的叫停。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