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情感 > 怎麼纔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怎麼纔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來源:秀美派    閱讀: 5.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麼纔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現實生活中,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意別人的眼光,這是一種常態,但是太過於在乎了就會讓我們自己受到傷害,那麼下面跟大家分享怎麼纔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怎麼纔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1

“在意”是一種束縛

當然,我們在意別人的眼光,在我們弱小的時候,很容易束縛我們。

比方說,你準備去要做一件事情,你跟身邊的人一通說,然後身邊的人就會用他的認知和經驗來去幫你分析,結果一分析說這個事情不能做。

因爲你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呀,一想,他說的或許對,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爲我考慮。或者,你也知道對方說的不一定對,但是,爲了不想讓對方失望而放棄了自己。

這樣的事情多不多?

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的次數多不多?

這樣的事情你看到的多不多?

很多,對不對。

假如,你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和決定,別人可能會說:你真是不撞南牆,心不死啊。

是的,對於我來說:我一定要去嘗試,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嘗試,即便是撞上了南牆,至少我知道有多疼,至少我知道這是我的經歷,而且是必須經歷的經歷。

就像當年,我自己摸索出口吃的方法並自己改好了之後,我轉頭進入商業的創業學習中,我身邊的人就有很多不理解。

他們說:李輝,你的專業那麼好,你工作的收入也不菲,爲什麼要去搞商業,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大家知道我當時是怎麼回答他們的嗎?

我說:我本來就是一無所有,我不知道我自己會不會失敗,即便失敗了,大不了我還是回到當下一無所有,對於我來說,我賺到了。

哈哈,我賺到了,你明白什麼意思吧。

我賺到了經歷,我賺到了嘗試,我賺到了無後悔。

而,我並不認爲我會失敗。

結果呢?

我沒有失敗。

怎麼纔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正是當年的那段經歷才一點點成就了現在的我。成就了現在的我的結果,成就了現在的我的性格,也成就了現在的我的能量。

其實,我並不是一直都是這樣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的。

以前的我也是跟很多口吃朋友一樣,事事在意別人,事事忘記自己,事事傷害自己。

我曾經在意着父母的`期盼,我做了一個好孩子,一個忍辱負重的孩子。

我曾經在意身邊人的肯定,我不止一次地選擇他人的建議而丟失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受傷。

我曾經在意別人的感受,我不止一次地沒有下限地成全別人,換來的是一次次地刻骨銘心地痛。

到的最後,我受夠了這種“在意別人”!

二十多年來,我不止一次地在意別人,別人可否在意過我!

我在意別人的感受,別人可否珍惜過我的在意?

我在意家人的期盼,家人可否尊重過我的想法?

沒有!

所以,那一刻起,我要開始爲我自己而活,苦,我自己去體會,難,我自己去跨越,成功和成就我自己去擁有!

這麼多年來,我取得的每個結果,我都是非常感激曾經那些給我帶來傷和痛的人們,我感激口吃,我更感激我當年的“決定”。

所以,我在說什麼?

我在說只有你的在意達到你不能忍受的極限了,也就是你對所有人都失望了,已經不再期待所有人了,這纔是你做到不在意的開始。

所有的改變都是從你受夠了開始的

矯正口吃,我收學員的要求是:你有沒有受夠口吃?

如果沒有,就不要來矯正口吃。

因爲,矯正口吃的這一條路是很枯燥的,是一條修行的路。

修行,就代表着苦。

如果,你還沒有受夠口吃,即便它給你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是,你還沒有受夠它,說明你活得還是很不錯,因爲你還有力量和耐心忍受口吃,不是嗎?

而“不在意”別人也是一樣的,只有你在意別人,別人給你帶來的你忍無可忍的結果,而且這個忍無可忍不是一次的忍無可忍,而是無數次。

無數次忍無可忍積累到一定程度,它自然會化成你爲自己而活的動力,也是你改變的動力。

所以,要解決這個“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需要你自己去經歷去感受,需要你自己跟着自己的感受走,需要你跟着你的心的感受走並做決定。

別人不能做太多什麼。

我除了理解你之外,我也不能爲你做什麼。噢,不,可以做,就是支持你的任何選擇和決定。

自己纔有資格給自己評價

我曾經說過:世上沒有人夠評價你什麼。

是的,不管我們自己過得好還是不好,別人都沒有資格來評價。

因爲,他們不知道我們自己到底經歷了什麼。

或許,在他們眼裏,我們做的不對。這是他們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來評價這個事情,而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來評價別人或者某個事情,很顯然,這個人還很幼稚。

這話雖然不好聽,但是,卻是真相。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他從不評價人和事情。

即使評價,也是讓人很舒服的評價,因爲,他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經歷上來評價的,自然評價的結果也是對方需要的。

所以,我希望不要把自己交給別人,你應該把自己交給你自己。

只有自己過得快樂不快樂,也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心中想要的是什麼。

你應該在意的是自己的感受是什麼,是保持現狀還是破繭成蝶。

這個過程,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你只需要得到自己的肯定就好。

況且,別人不一定會肯定,你說呢?

怎麼纔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2

1、別人對你並沒有那麼關注

臉皮很薄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很敏感。他們具有很高的自我意識,在跟其他人互動中,他們很難忘記自己跟他人的存在,對於其他人的評價會很關注。

他會認爲別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的身上,認爲自己是一切的中心。但是研究表明,其他人對你的注意力只有你想象的一半多。“聚光燈效應”往往只存在於你的腦海中,並不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當你覺得別人總是盯着你看時,你可以試着轉移注意力,問問自己,對方穿了什麼顏色的衣服?現場有哪個人的造型是你很喜歡的?

2、與自己的負面想法進行辯論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面對別人的目光,是因爲我們總是在想象最壞的結果,而這個最壞的結果恰恰又是我們不願意接受的。

比如,我擔心我參加演講比賽的時候,會緊張,會說話磕巴,會被別人看不起我,這樣,別人就會不願意跟我做朋友,我就會變得很悽慘。所以,爲了避免其他人的評價,我選擇不參加比賽,但我也錯過了一次挑戰自己的機會。

你想象的壞事情真的會發生嗎?如果最壞的結果發生了,真的會那麼糟糕嗎?你可以找到哪些資源來支持自己?

怎麼纔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第2張

比方說,我演講的時候不一定會說話磕巴,我可以找到方法來調節自己的.緊張。即使我緊張了,也不意味着別人就會看不起我,我可以找很多證據證明日常生活中我做錯了某件事,對方還是願意接納我。即使對方鄙視我,我也可以找到其他的人跟我做朋友。總有那麼一個人是關心我的。

如果你能夠按照這樣的思維模式去跟腦海中的絕對化想法進行辯論,你會發現他人的眼光並沒有那麼可怕。

3、提升你的自我價值

在意別人眼光的人,內心充滿了對自己的評價,同時也很在意他人的評價,容易被其他人左右。

我們都不喜歡別人的負面評價,我們希望自己可以被肯定,被欣賞。外界的評價其實並不會代表我們自身,如果你很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影響,說明你的自我價值不夠穩定。你賦予了他人評價足夠大的權利,才讓它能夠影響你。

你可以把認可自我價值的權力從其他人的手裏拿回來。比如,你可以寫覺察日記,記錄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三件好事,只要是讓你感到滿足與幸福的小事情都可以。比如,嘗試了一個新口味的冰淇淋,你很喜歡,發生這件好事的原因是因爲你願意探索。

當你覺得自己的能量下降,對自己不夠認同的時候,你可以多結合積極心理學24項優勢,想一想你的突出優勢有哪些,你可以如何把這些優勢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面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你可以進行正念冥想,不帶批判性的去覺察它,允許它的存在,從而感受到內心的輕鬆與自在。

怎麼纔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3

一、認識到其實別人沒有那麼關注你

一天早上,我一起牀就發現自己的頭髮散發出一股頭油味,坍塌油膩,而我的時間已經來不及洗頭了,想找頂帽子遮蓋一下,但是怎麼找也找不到。於是就稍微整理了一下就奪門而出,趕去上班了。整個上午,我一直在意那糟糕的髮型。

而令我驚訝的是,坐在你我旁邊的同事對此好像並沒有任何評論……

其實你身邊的人並沒有那麼關注你的一言一行,更不會有閒心去關注你每天穿什麼衣服,什麼鞋子,什麼髮型一樣的,因爲我們最關注的只是我們自己本身。所以不需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隨心而活就好。

二、學會區分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爺的事

別人如何看你,這是別人的事,你不能控制的。但你的行爲和情緒是你自己的事,這是可以控制的。

舉例:你對喜歡的對象告白,結果可能成功了,對方很高興。也有可能失敗,雙方的相處就會變得很尷尬。你告白的結果和對方的反應是你不能控制的事,也就是說這是別人的事。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隱藏在心裏不告白不管結果如何都鼓起勇氣去做

這就是自己的事,完全是可控的。同樣,害怕在人前發言,別人對你的評頭論足你也無法控制,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個傢伙都不知道在說些什麼?”或者“別人根本就沒有聽你說”,這也是別人的事。相反,害怕在人前發言,但你還是鼓起勇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些就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事。

怎麼纔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第3張

我們能控制的的.只有我們自己的行爲,爲什麼聽起來這麼理所當然的話會這麼重要呢?那是因爲你想去控制自己無法控制的事,你想去管別人的事纔是最痛苦的。

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事情上

最常見的情況是,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在人前瑟瑟縮縮無法行動,然後又厭惡這樣軟弱的自己,最後喪失信心滿滿變得更在意別人的眼光,掉進了這樣的惡性循環中。所以,最重要的是無論多麼害怕別人的眼光,也將自己想採取的行動設定爲目標。一旦採取行動,結果可能會成功,也可能會失敗,但是你會爲自己的勇敢而自豪,這樣每一次行動都會表揚自己,會逐漸累積自信。

比起別人怎麼看,你鼓起勇氣做你想做的事更有價值!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