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小學生急救知識講座

小學生急救知識講座

來源:秀美派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學生急救知識講座。爲了預防意外情況的發生,我們是需要爲小學生宣傳一些急救知識的,這樣才能讓孩子具有一定的安全防範意識。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小學生急救知識講座的相關內容。

小學生急救知識講座1

小學一年級五班開展了兒童急救知識進課堂活動,今天走進課堂的是張x同學的爸爸,來自xx大學附屬醫院急救中心的張醫生,他通過圖片講解、病例分析、課堂互動、闖關遊戲等形式,對孩子們進行了一堂生動的兒童急救知識培訓課。

小學生急救知識講座

本次活動主要針對孩子最常見的生活意外傷害事件展開培訓。在發生貓狗咬傷、燙傷、鼻出血、眼睛進入沙子、魚刺卡住喉嚨、皮膚擦傷、割傷以及扭傷腳時應該如何緊急處置?什麼時候需要撥打急救電話120?張醫生通過邊講解邊演示的方式對同學們進行了知識的普及和講解。

活動過程中,張醫生結合生動的ppt,在輕鬆的氛圍中,給學生們講解了急救知識,內容豐富、實用,講解時圖文並茂,並以孩子們平常易出現的狀況爲例子,充分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小學生急救知識講座 第2張

這種聲情並茂的講述讓孩子們興趣高漲,參與積極性高,現場學習氛圍十分活躍,孩子們高興地說:“真是好有趣,今天學到了很多急救知識。”

本次急救知識進課堂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急救知識,同時也傳承了“救人救己、防患未然”的急救理念。

課堂最後還進行了搶答闖關遊戲,同學們在歡樂的氣氛中不僅學到了急救知識,還收穫了獎品。

此次急救知識進課堂,使小學生們增強了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急救能力,還學會了很多意外傷害急救知識。同學們在整個培訓中獲益匪淺,相信他們以後遇到類似意外傷害情況時,能夠正確運用所學的方法進行急救。

小學生急救知識講座2

小學生安全急救知識

臨危逃生的基本原則:

1、保持鎮靜,趨利避害。

2、學會自救、保護自己。

3、想方設法,不斷求救。

4、記住四個電話:

①“110”報警電話。

②“120”急救電話。

③“122”交通事故報警電話。

④“119”火警電話。

打電話不要慌張、語無倫次,必須要說清地點、相關情況,顯著的特徵。

小學生急救知識講座 第3張

一、溺水現場急救:

溺水現場急救至關重要,應爭分奪秒。

1、迅速將溺水者拖離溺水現場;

2、清除口、鼻異物,保持呼吸暢通;

3、溺水者頭低位拍打背部,使進入呼吸道和肺中的水流出(注意時間不要長);

4、如有呼吸抑制,迅速行人工呼吸;

5、如有心跳停止,立即行胸外心臟擠壓;

6、換上乾的衣服、注意保暖;

7、儘快轉送醫院。

二、觸電現場急救:

1、切斷總電源。如電源總開關在附近,則迅速切斷電源,然後採取下一步措施。

2、脫離電源。用絕緣物(木質、塑料、橡膠製品、書本、皮帶、棉麻、瓷器等)迅速將電線、電器與傷員分離。要防止相繼觸電。

3、心肺復甦。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行心肺復甦。

4、包紮電燒傷傷口。

5、速送醫院。

三、交通傷現場急救:

1、正確判斷傷情和受傷部位;

2、注意正確的搬動傷員方法,保護脊柱和骨折肢體;

3、按先救命,後救傷的原則,先心肺復甦,後處理受傷部位;

4、迅速止血,包紮傷口,固定骨折部位;

5、儘快轉送醫院。

四、火災現場急救:

1、立即脫離險境,但不能帶火奔跑,這樣不利於滅火,並加重呼吸道燒傷。

2、帶火者迅速臥倒,就地打滾滅火或用水滅火,也可用棉被、大衣等覆蓋滅火。

3、冷卻受傷部位,用冷自來水沖洗傷肢冷卻燒傷處。

4、脫掉傷處的手錶、戒指、衣物。

5、消毒敷料(或清洗毛巾、牀單等)覆蓋傷處。

6、勿刺破水泡,傷處勿塗藥膏,勿粘貼受傷皮膚。

7、口渴嚴重時可飲鹽水,以減少皮膚滲出,有利於預防休克。

8、迅速轉送醫院。

五、中毒急救法:

1、在打通120急救電話前什麼也不做。中毒的原因有很多種,不同種類的中毒使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因此只有急救中心能夠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

2、監護人應當及時提供給醫生以下資料:

(1)吞食的有毒物質的.種類,是液體清潔劑,有毒的植物,還是某種藥物;

(2)孩子的吞食量多少;

(3)從吞食到採取措施時的時間間隔多久等等。

如果無法及時將孩子送醫院,醫生建議你讓孩子吸入活性碳。

六、燒傷、燙傷急救法:

1、迅速將孩子燙傷或燒傷的部位放到涼水中,至少冷卻10分鐘,這可以減輕傷處的腫脹程度。然後將傷口附近的衣服脫掉或剪開。如果衣服和傷口粘在了一起,不要動它,等待醫生處理。如果傷口面積比孩子的手掌還大,就要用乾淨的保鮮膜或沒有絨毛的布把傷口蓋起來,馬上送去醫院。

2、牛油會將熱量封在皮膚中,導致損傷加重。使用冰塊同樣毫無幫助:兒童肌膚嬌嫩,一熱一冷的驟然變化會對皮膚造成更深層的傷害。

3、如果有衣物被粘貼在燒傷處,應當立即剝離衣物,因爲衣物已浸滿高溫油脂,會繼續灼燒皮膚。立即用涼水,注意不是冰凍的冷水,沖洗傷處至少5分鐘。

4、使用皮膚麻醉劑和護膚品得不償失,它們很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會使皮膚更加難受。

5、如無破裂的水泡,可以在燒傷處塗抹抗生素軟膏,覆蓋住傷處,並用乾燥的紗布繃帶包紮傷口。如果水泡破裂或燒傷發生在關節處,儘早請醫生幫助治療,以免在孩子的皮膚上留下疤痕。

安全警句朗讀:

(1)小學生,上學校,走路要走人行道,過馬路別亂跑,十字路口看信號。

(2)上下樓梯不擁擠,集體活動守紀律。

(3)家用電器和煤氣,使用時要注意,閱讀說明再開啓。

(4)發生火災不要慌,快叫大人來幫忙。

(5)放學回家快快走,回家晚了爸媽愁。

(6)遇上騙子多琢磨,抓住機會趕快溜。

(7)一人在家關好門,與人說話要謹慎。

(8)發現壞人來撬門,趕快撥打110。

總之,學校安全人人講,安全學校個個贊。安全知識時時記,注意安全處處提。願同學們乘上安全之舟,揚起生命之帆,在知識的海洋裏乘風破浪。

小學生急救知識講座3

安全急救知識

緊急應對:刀傷

急救方法之1:先壓迫止血

刀是做菜的得力助手,但是有時候卻又會“反戈一擊”,傷到手。一旦手部受傷,首先要檢查傷口的位置和清潔程度,如果沒有傷筋動骨、出血不多、傷口很淺,可以用酒精擦拭消毒,然後再貼上創可貼。如果傷口出血較多,應該先壓迫止血――手指受傷流血時壓迫受傷手指的根部兩側止血,手掌受傷時應壓迫手掌橫紋稍上處及外側搏動點止血,然後消毒、包紮。如果出血很多、傷口較深、或可能傷及筋骨,要先用消毒紗布加壓包紮,然後馬上到正規醫院急症外科就診,防止傷口感染、進一步惡化。

小學生急救知識講座 第4張

緊急應對:燙傷

急救方法之2:立即用涼水衝淋

中華美食大多是“大火熱油”的煎炒烹炸,所以廚房中總會出現燙傷的情況。燙傷分爲三度:一度最輕,僅僅傷及皮膚表層,表現爲紅腫、灼痛,大多3至5天好轉;二度較重,表層下的真皮也被破壞,會起水泡、劇痛難耐,需2至4周恢復;三度最重,皮膚及皮下組織都受到損傷,嚴重者會留疤、畸形。燙傷時,應首先迅速將受傷部位的衣褲剪開,不要粗暴剝離!如果只是一度燙傷,可以立即用涼水衝淋,然後塗抹燙傷藥膏。二度燙傷,皮膚已經起了水泡的,千萬不要自行將水泡挑破,可以用凡士林紗布覆蓋傷口,再用消毒繃帶輕輕包紮。三度燙傷則必須立即送到醫院救治。

緊急應對:腰部扭傷

急救方法之3:仰臥在牀上,腰下墊一些柔軟的墊子

扭傷傷及的是軟組織,肌肉、韌帶都可能受累。足踝扭傷時要先冷敷一至兩天,待淤血稍散,再熱敷,可以用繃帶將足踝纏繞包紮,休息時注意將傷腳墊高;手腕扭傷時,將傷手擡高,用硬紙板或小木條固定託舉,只用冷敷;腰扭傷時,可以仰臥在厚牀墊上,腰下再墊一些柔軟的墊子,須先經過兩至三天的冷敷再改爲熱敷;肩扭傷的人臥牀時應該將受傷的關節墊高,手臂略處於外伸位置,傷處冷敷,三天後改爲熱敷。如果症狀依舊不見好轉,就得去看醫生了。

緊急應對:骨折

急救方法之4:應先止血、包紮後再進行骨折部位的.固定

如果跌倒或扭傷後傷處非常疼痛,並且出現了活動困難、血腫、畸形等情況則提示可能發生了骨折,這時候可不能隨意的搬動傷者。骨折有兩大類,一類是開放性骨折,骨折斷端與外界相通,否則就是閉合性骨折。前者容易發現,但也極易感染;後者則可能被忽視。骨折發生後,應先止血、包紮後再進行骨折部位的固定。胳膊、腿等四肢骨折時所選夾板的長度要超出上下兩個關節,下肢骨折甚至可以用另一側肢體固定。固定時,要在夾板中墊上衣服等柔軟的物品,然後按照原來姿勢先將骨折的上端綁好、後綁下端,再急送醫院救治!

緊急應對:噎着了

急救方法之5:從身後環抱,兩手交叉握拳,撞擊胸部中下方“窩”部位

小寶寶吃東西往往會囫圇吞棗,還喜歡邊吃東西邊玩耍,所以可能會將嘴裏的東西誤吸入氣管內,這種情況非常危險!當氣管內進入了食物殘渣時,寶寶往往會顏面憋紅、出現嗆咳,有的還可能出現憋氣、呼吸困難。當看到寶寶含着不該入口的東西時,家長應立即婉言勸說,不該大聲斥責、伸手去摳,以免孩子受到驚嚇在哭鬧中將東西吞嚥誤吸。一旦懷疑有異物進入氣管內,應保持鎮靜。

緊急應對:喝醉了

急救方法之6:飲用鹽水或鹹湯有利於稀釋血液中的酒精濃度

醉酒是男士們比較常見的“餐桌狀態”。輕度醉酒者往往旁若無人,或說個不停,或無禮暴躁,或昏昏入睡。此時雖不用過分擔心,不過最好還是要注意保暖的措施,以防酒醉者受涼;一般飲用鹽水或鹹湯有利於稀釋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加速排出。中度醉酒者則言語不清、步履蹣跚、東倒西歪。這時要避免跌倒、外傷,防止嘔吐造成的誤吸;可以選用綠豆、或赤豆熬湯,也可用白蘿蔔汁醒酒。重度醉酒者會出現皮膚溼冷,面色蒼白,呼吸緩慢,昏迷休克!此時應該趕快送到醫院救治,因爲呼吸麻痹是可以奪去生命的。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