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食 > 每天必須吃三餐嗎

每天必須吃三餐嗎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天必須吃三餐嗎,大多數人每天都吃三頓飯,現代生活也是圍繞這種餐飲習慣設計的。實際上我們一天究竟吃幾餐纔是最有益於健康的呢?每天必須吃三餐嗎?一起來看看。

每天必須吃三餐嗎1

物質豐裕的年代下,人們的飲食習慣正在發生改變,就連人們曾經堅定執行的一日三餐,都受到了飲食新概念的挑戰。

實際上,一日三餐是標準的現代發明,兩百年前纔開始在西方社會普及——現代生活就是圍繞這種飲食方式設計的。人們被告知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工作時有午餐以及休息時間,而社交和家庭生活則都以晚餐爲中心。

但一日三餐真的是最健康的飲食方式嗎?隨着人們對飲食和健康的認識日益深入,聽從身體的反應,人們正在選擇更靈活地看待飲食和健康問題。一日三餐不是必然的。顯然,在進入農業社會以前,智人是無法保證一日三餐的。在依靠採摘、狩獵、打魚獲得食物的時代,人們只能憑運氣決定進食的時間和數量。

即便進入農耕社會,人們依然沒有辦法保障一日三餐,除了經常有歉收、災害發生,即使在風調雨順之年,人們也是根據農業勞動的節奏吃飯。大部分地方的大部分時間裏,人們一天吃兩頓飯是常態;只有在農忙的時候纔會吃三頓,並且,這三頓也不是按照平時的時間開飯的。

每天必須吃三餐嗎
  

比如,在秦朝之前的中國,由於農業發展的較慢,吃得也較少,那時候,普通人和小貴族一天只吃兩頓飯,只有皇室有資格吃四餐,諸侯則可以吃三餐。他們將每天的第一頓叫做“朝食”,稱爲“饔”,一般在上午九點左右吃;把每天的第二頓飯叫“餔食”,稱爲“飧”,一般是在下午四點左右吃。宋朝理學大師朱熹就曾在自己的.《集註》中提到:“朝曰饔,夕曰飧”。

直到漢朝的時候,普通人和一些級別比較低的官員依然都是一日兩餐,不過,在貴族的生活當中,已經普遍實行一日三餐制,這時候才慢慢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說法。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真正成爲主流習慣則是在宋朝的時候。究其原因,主要是是宋朝商業的發展,出現了早市和夜市,甚至還有“草市”,於是,開放的朝廷政策、繁榮的經濟環境等優勢條件,改變了人們原來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不過,一日三餐制的生活方式從宋朝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直到清朝的時候再次改爲一日兩餐。一方面是由於常年的戰爭,大致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減少,無法保證土地的產量,加上小冰河氣候的影響,導致糧食產量急劇下降。另外一方面,則是清朝的統治者的滿族傳統,即便是清朝皇宮中,也一直保持着一天吃兩頓的傳統飲食風俗。

不難發現,在物質不夠豐裕的時代裏,決定人們吃幾餐、如何吃的最重要因素還是生活條件的限制。而真正將一日三餐的飲食作爲一種習慣固定下來,還是在工業化的現代——工業化需要大量的人在同樣的時間一起開始和結束工作,由於要保持長時間勞動,因此,一天吃三頓飯才能保證充足的體能。

按時吃飯的習慣也決定了單位食堂和街上餐館,都依照同樣的時間開門提供服務,而反過來食堂和餐廳的服務時間也固化了人們按時吃飯的生活習慣。

隨着社會的發展,這種飲食習慣也就一併成爲整個社會的生活習慣,但說到底,一日三餐習慣,從固定到現在,也纔不過兩百年的時間。但這似乎也意味着,固定的進食時間和人的健康沒有關係,餓了才吃,什麼時候餓,什麼時候吃。

從本質上來說,就像沒有人會堅持在每個星期三下午6點準時去給汽車加油一樣,每日三餐其實並不是必要的。而所謂各種必須吃早飯、必須一日三餐才能保證健康的神話,其實都是依據現實狀態尋求合理解釋的思維慣性,在國際醫學界找不到公認的依據。從吃飽到吃少

當前,隨着人們對飲食和健康的認識日益深入,以間歇性斷食爲代表的進食方式正在受到重視。間歇性斷食——即將食物攝入限制在8小時內,正成爲巨大的研究領域。簡單來說,間歇性斷食的關鍵就是晚飯要早吃,早飯要晚吃,從而讓身體有一個整晚禁食期。

間歇性禁食得以成立,是因爲其與傳統限制飲食在代謝方面有所差別。從代謝角度來看,葡萄糖和脂肪酸是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進餐後,葡萄糖會被當做機體能量,而脂肪會以甘油三酯的形式被儲存到脂肪組織中。

在禁食期間,甘油三酯會被分解成爲脂肪酸和甘油(充當能量);肝臟會將脂肪酸轉化爲酮體,從而在禁食期間爲機體許多組織(尤其是大腦)提供主要的能量來源。要知道,酮體不僅僅是禁食期間的燃料,其還是一種對機體細胞和器官功能能產生重要影響的信號分子,酮體能夠調節影響機體健康和衰老的多種蛋白和分子的活性和表達,比如PGC-1α分子、NAD+、PARP1、CD38等。

通過影響這些主要的細胞通路,禁食期間所產生的酮體就會對機體系統性代謝產生深遠影響。比如,大多數器官都會對間歇性禁食產生反應,從而使得有機體能夠耐受或者克服挑戰,隨後恢復體內平衡。

並且,細胞會通過參與協調的適應性壓力反應來對間歇性禁食產生反應,從而增加機體的抗氧化防禦機體的表達、DNA修復、蛋白質質量控制、線粒體的生物發生、細胞自噬等,同時還能下調機體的炎症表現,這些對禁食和進食的適應性反應在整個羣體中都處於保守狀態。

但進食狀態下,酮體在血液中的水平處於較低狀態,而在人類機體中,禁食後酮體的水平會在8-12個小時升高,最終在24小時升高到2-5mm的水平。

對於此,威斯康辛大學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羅扎林·安德森(Rozalyn Anderson)認爲,這與降低體內炎症水平有關。安德森表示:“每天有個禁食期可以獲得一些好處。禁食讓身體處於不同的狀態,更容易修復和監視損傷,清除錯誤摺疊的蛋白質。”錯誤摺疊蛋白質是普通蛋白質的錯誤版本,普通蛋白質是在人體執行大量重要任務的分子,蛋白質錯誤摺疊則會導致許多疾病

安德森認爲,間歇性禁食更符合身體的進化方式。它讓身體得到休息,因此能夠儲存食物,並將能量送到需要的地方,觸發機制從身體中釋放能量。

意大利帕多瓦大學運動和運動科學教授安東尼奧·保利(Antonio Paoli)則表示,禁食還可以改善血糖反應,也就是在我們吃完飯後血糖升高的時候。保利認爲,較低的血糖增幅可以讓人體在體內儲存較少的脂肪。

但目前,大多數人,依然在大多數時候吃到過飽,以至於無法享受這種好處——許多人都是一日三餐外加零食。這意味着我們處於一種“持續進食狀態”中,其結果導致身體不斷處理新食物,而不是動用脂肪儲備。

每天必須吃三餐嗎2

家裏老人今年以來隨着居家時間增多改變了生活習慣,至今仍一日只吃兩餐。子女擔心老人是不是生病厭食,又怕營養不夠,於是找營養專家討個說法:到底是不是必須一日三餐?武漢協和醫院臨牀營養科主任蔡紅琳認爲,餐數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關鍵是建立自己的規律生活。

蔡紅琳說,從健康的角度肯定一日三餐,但一日兩餐也並不一定就意味着不科學。疫情防控期間,不少人宅家起得比較晚,活動量減少,只吃兩餐也不一定完全不健康。但是這個兩餐怎麼分配很關鍵。她建議,如果吃三餐,第一、二餐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晚餐可以不吃或少吃。

每天必須吃三餐嗎 第2張
  

“總食物量不變的前提下可以一日多餐。”蔡紅琳說,與餐數相比,量更重要。現代研究表明,如果你選擇的飲食已經有利控制膽固醇,但如能把這些原來一日三餐的食量分成4餐、5餐或6餐來吃,那麼對降低膽固醇更有利。一次吃的食物太多,使胃腸負擔加重,影響消化;就餐時間相隔太久,容易引起低血糖;突然又大量攝取食物,血糖升高又會過快。

吃兩餐的人早上九十點吃早餐、下午四五點吃晚餐較爲普遍,但不吃早餐可能會造成膽結石發病率升高。“不吃早餐的兩餐制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大。”蔡紅琳說,最大問題還是血糖會很低,這會使腦細胞缺少能量,記憶力及大腦反應都會下降,工作效率降低。

“不同的生活工作狀態,對餐數的'要求也不同。”蔡紅琳進一步分析,對於活動少、睡得早的老人而言,上午起牀後不想吃,往往做點家務才吃第一餐,下午四五點吃完第二餐未嘗不可。對於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最好規律一日三餐,均衡補充上下午工作所需的能量和營養。對於胃腸功能較弱的人,少吃多餐比較合適。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