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十四節氣是中國特有曆法,是反映我國黃河流域農事活動和氣候的對應關係的特定節令,一直到現在二十四氣節都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下面跟大家分享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1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 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和發展

二十四節氣源於物候歷,即根據自然現象的季節變化劃分時間,確定農時,現行的二十四節氣名稱大都與物候和氣象有關,《詩經·七月》、《夏小正》、《月令》等文獻關於物候和農時的記載保存了節氣制度的原始形態,直到漢代,才演變爲統一的太陽曆。

節氣制度自始至終就是農事曆法,與農耕生活相始終,在此意義上,它無法保護,也無需保護。但節氣制度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諧的古老智慧,這爲它在現代化條件下的繼續傳承和文化創造提供了契機。

二十四節氣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整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同時,二十四節氣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自然被納入了學界和政府的議事日程。二十四節氣制度源遠流長,鄉間農夫世世代代按照節氣的循環安排生產和生活,並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與節氣制度相關的風俗文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簡單易及、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婦孺皆知。鄉下人家司空見慣的農曆曆書上依然清楚地標明着每一個節氣到來的日子,節氣制度作爲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標識,早已成爲中國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當前,城市化進程不斷自己的加劇,傳統的鄉土生活和自然節律離我們漸行漸遠,“鄉愁”越來越成爲我們社會的.一種普遍流行的集體情緒,二十四節氣進入人類非遺文化名錄,在社會各界引發的巨大熱情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熱情如同一陣風,很快就會退去,而基於全面而深入的瞭解之上的熱愛才是一種文化得以傳承的動力所在,也只有以對一種文化的正確瞭解爲基礎,對它的保護和傳承纔不至於走入歧途。

二十四節氣自始至終是一種農耕曆法。華夏民族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而農耕生活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根據自然季節循環的節律、以物候、氣象、天文等自然現象爲標識劃分農耕週期、安排農事勞作的時間制度,二十四個節氣無非是對季節的進一步細分。

由於草木的榮華凋零、鳥獸的遷徙蟄藏、雨露霜雪的四時變化等氣象和物候最爲直觀,也最直接地反映了大自然的盛衰榮枯、季節輪迴,因此,古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以物候、氣象等現象標識農事時令的做法,這就是所謂“節氣”,實際上,現在的二十四個節氣名稱中,

除了四立和四仲是依據太陽的迴歸運動而命名外,其他節氣名,都是由其相應的物候或氣象而得名:雨水錶示空氣的溼度逐漸增加,雨水開始增多了;驚蟄表示隨着氣溫的進一步提高,冬眠的動物和蟲子開始甦醒;清明表示春和景明、天氣晴和的陽春三月到來了……節氣原本是一種“物候歷”。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2

農事催生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西晉哲學家楊泉在《物理論》中記載:“疇昔神農始治農功,正節氣,審寒溫,以爲早晚之期,故立歷日。”這番話說明設立節氣的初衷就是爲了“治農功”。節氣以一年爲基礎,約15天爲一節氣,劃分的24個不同的節氣。

春秋時期,五經之一的《尚書》有堯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確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節氣。在《管子·輕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節氣。時至戰國,《呂氏春秋》將節氣增加到22個,節氣初具雛形。到了漢初,《淮南子·天文訓》增補了小滿和大雪兩個節氣,形成了完整的節氣系統。

西漢著作《周髀算經》有8節專門介紹了二十四節氣,探討四季更替造成的物候變化,總結感觀認知的理性次序,通過二十四節氣和農業生產的結合,指導農民適時生產。二十四節氣的出爐,是古代農業社會征服自然的有益嘗試。

從各個節氣來看,也能窺探它對自然變化和農業生產的解讀。四立說明四季的到來,春分和秋分代表晝夜平分,夏至和冬至表明寒暑高峯的到來。穀雨意味着雨水充足,利於穀物生長。小滿是說夏熟作物顆粒開始飽滿。陸游詩中的芒種象徵着繁忙的夏收夏種時節。二十四節氣成形於農事活動,又反哺於農事活動,兩者相輔相成,和諧共生。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第2張
  

天文制約節氣在內因的醞釀之外,二十四節氣還有外因的操縱。衆所周知,地球的自轉,產生了白天和黑夜,而它圍繞太陽的公轉,需要365日5時48分46秒。由於地球自轉軸和公轉軌道之間,始終存在着66°34′的夾角,如此一來造成陽光對地球各地造成直射和斜射的區別。正因如此,西周的天文達人用圭表測影的方法,測定了夏至和冬至的時間。

在古代,天文學家把太陽在一年中運行的軌道,叫作“黃道”。整個黃道分爲360°,每隔15°列爲一個節氣,黃道被分成24個等份。

舉例而言,受夾角的影響,太陽在一年中,會南北移動。當它出現在黃道90°和270°時,分別是夏至和冬至,達到地球南北半球晝夜時長的極值。太陽位於黃道0°和180°時,直射赤道,晝夜相等,分別是春分和秋分。太陽到了黃道120°和255°,分別是大暑和大寒。

事實上,陽光決定了生物的生長節律,這就是物候。而節氣不僅表示光照的時長,也透露出光照的強度。地球大氣層的.厚度約有1300公里。太陽的輻射會被空氣的水蒸氣、塵埃和二氧化碳等物質吸收,造成熱量衰減,所以陽光的強度和大氣層的厚度有關。夏至時,陽光直射北半球,光照強度相對較高,冬至時,陽光斜射北半球,被大氣層吸走大量熱能,光照強度相對較低。

陽光作用於地球,受陸地和海洋的影響,熱能分佈不均,夏季海洋比陸地涼快,冬季陸地比海洋寒冷,空氣通常從冷向熱流動,成爲冷暖交替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樣的話,一年就有了四季,節氣應運而生。太陽輻射地球引起的複雜反應,使節氣的孕育更有意義。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3

24節氣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轉與自轉中,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爲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爲生活起居的參考,

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爲十二等分,稱爲中氣;再將二箇中氣等分稱爲節氣,此爲24節氣的來源,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爲「平氣法」。 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爲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

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所以從清代開始,才另定以春分點爲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爲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的中氣和節氣統稱爲“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第3張
  

24 節氣是我們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它起源於我國的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並且通過長短來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

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裏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公元前104年,由鄧 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