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傳統文化禮儀

傳統文化禮儀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傳統文化禮儀,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着非常悠久文化的國家,所以流傳下來的文化禮儀也是非常多的,這樣的禮儀都是我國的傳承精髓。那麼下面爲大家分享傳統文化禮儀。

傳統文化禮儀1

1.用膳禮儀

尊老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其中很明顯的體現在用餐禮儀上。開始用餐時一定是長輩先動碗筷。而且吃飯時,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咀嚼飯菜要閉嘴咀嚼,細嚼慢嚥,並且儘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禮

古人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3、見面之禮

古人對見面時所行的禮儀也很重視,有拱手禮,作揖禮,跪拜禮。拱手禮爲最普通的見面禮儀,雙手合抱,置於胸前,立而不俯。 作揖也是雙手抱拳,拱起按下低頭,上身略向前屈。跪拜禮爲古代下級向上級,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禮,較爲常見。現今也只在偏遠鄉村拜年活動能夠見到。

4、入坐之禮

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內座次以東向爲尊,即貴客坐西的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國傳統餐桌禮儀

吃飯的時候座次該怎麼安排?該如何點菜?要如何吃菜纔算有禮貌?如何敬酒、離席?

俗話說,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學問講究,以下總結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細節。

細節一:領導相互喝完才輪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來,雙手舉杯。

細節二: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領導。

細節三:自己敬別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視乎情況而定,比如對方酒量,對方喝酒態度,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細節四:自己敬別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隨意,方顯大度。

細節五:記得多給領導或客戶添酒,不要瞎給領導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領導或客戶確實想找人代,還要裝作自己是因爲想喝酒而不是爲了給領導代酒而喝酒。比如領導甲不勝酒力,可以通過旁敲側擊把準備敬領導甲的人攔下。

細節六: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墊杯底,記着自己的杯子永遠低於別人。自己如果是領導,知趣點,不要放太低,不然怎麼叫下面的做人?

細節七:如果沒有特殊人物在場,碰酒最好按時針順序,不要厚此薄彼。

細節八:碰杯,敬酒,要有說詞,不然,我幹嗎要喝你的酒?

細節九:桌面上不談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裏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會敞開了跟你喝酒。

細節十:假如,純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夠的情況,酒瓶放在桌子中間,讓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個一個倒酒,不然後面的人沒酒怎麼辦?

傳統文化禮儀

關於敬酒

1、主人敬主賓。

2、陪客敬主賓。

3、主賓回敬。

4、陪客互敬。

記住:作客絕不能喧賓奪主亂敬酒,那樣是很不禮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倒茶

這裏所說的倒茶學問既適用於客戶來公司拜訪,同樣也適用於商務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潔。客人進屋後,先讓坐,後備茶。沖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乾淨,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難免沾上灰塵、污垢,更要細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

在沖茶、倒茶之前最好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樣,既講究衛生,又顯得彬彬有禮。如果不管茶具乾淨不乾淨,胡亂給客人倒茶,這是不禮貌的表現。人家一看到茶壺、茶杯上的斑斑污跡就反胃,怎麼還願意喝你的茶呢? 現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給一次性杯子__杯託,以免水熱燙手,讓客人一時無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適量。先說茶葉,一般要適當。茶葉不宜過多,也不宜太少。茶葉過多,茶味過濃;茶葉太少,衝出的茶沒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動介紹自己喜歡喝濃茶或淡茶的__慣,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衝好。

再說倒茶,無論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滿,太滿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溼。不小心,還會燙傷自己或客人的手腳,使賓主都很難爲情。當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過杯底就端給客人,會使人覺得是在裝模作樣,不是誠心實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國人民的傳統__慣,只要兩手不殘廢,都是用雙手給客人端茶的。但是,現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這個規矩,用一隻手把茶遞給客人了事。

雙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對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隻手抓住杯耳,另一隻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沒有杯耳的茶杯倒滿茶之後周身__,雙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邊緣就往客人面前送。這種端茶方法雖然可以防止燙傷事故發生,但很不雅觀,也不夠衛生。請試想,讓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嗎?

添茶。如果上司和客戶的杯子裏需要添茶了,你要義不容辭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務生來添茶,或讓服務生把茶壺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親自來添則更好,這是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的時候最好的掩飾辦法。當然,添茶的時候要先給上司和客戶添茶,最後再給自己添。

離席

一般酒會和茶會的時間很長,大約都有在兩小時以上。也許逛了幾圈,認得一些人後,你很快就想離開了。這時候,中途離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瞭解。

常見一場宴會進行得正熱烈的時候,因爲有人想離開,而引起衆人一鬨而散的結果,使主辦人急得真跳腳。欲避免這種煞風景的後果,當你要中途離開時,千萬別和談話圈裏的每一個人一一告別,只要悄悄地和身邊的兩、三個人打個招呼,然後離去便可。

中途離開酒會現場,一定要向邀請你來的主人說明、致歉,不可一溜煙便不見了。

和主人打過招呼,應該馬上就走,不要拉着主人在大門大聊個沒完。因爲當天對方要做的事很多,現場也還有許多客人等待他(她)去招呼,你佔了主人太多時間,會造成他(她)在其他客人面前失禮。

有些人蔘加酒會、茶會,當中途準備離去時,會一一問她所認識的每一個人要不要一塊走。結果本來熱熱鬧鬧的場面,被她這麼一鼓動,一下子便提前散場了。這種鬧場的事,最難被宴會主人諒解,一個有風度的人,可千萬不要犯下這鐘錯誤。

傳統文化禮儀2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爲“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爲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着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

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入坐之禮:

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爲尊,即貴客坐西的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

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爲“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爲“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

跪拜禮:

古代漢族的一種交際禮儀。舊時使用年代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古人認爲,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爲“正拜”。

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

傳統文化禮儀 第2張

禮儀之行動篇

1、嘴甜:教孩子學會稱呼

外公、外婆、叔叔、阿姨這些常見的親人很容易稱呼,可是對不常見的客人,父母就要提前爲孩子做足功課。很多稱呼孩子平時不常用,叫的時候會口生。如果家長提前告訴孩子要來的客人叫什麼,並“排練”着稱呼一下,孩子稱呼起來就會很自然。

2、就餐:好吃的給別人留點

平時的生活一般是三口之家,爸爸媽媽比較遷就孩子,孩子愛吃的東西會有意讓他們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場的話,就要講究禮貌。要知道,好東西大家都喜歡,如果飯桌上有好東西,你不要自己一個人吃光,要留點給別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沒人喜歡的。

告訴孩子在餐桌上不要舞動筷子、勺子或刀叉,以免妨礙到鄰座。孩子落座後,應等待其他人到齊,尤其是主人落座宣佈宴會開始後方可開吃。取菜時,儘量取自己面前的,看準哪個就夾它,別翻來覆去地挑。更要小心夾菜,以免濺髒了自己或者別人的衣服。吃完飯後放下碗,要有禮貌地對還沒吃完的人說:請大家慢用。

3、待人:要學會謙讓

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沒人跟他們爭奪什麼。可是去有孩子的家庭做客,或者帶孩子的家庭來自己家裏做客,情況就不同了。家長若不加以教育,孩子之間常會有不愉快。

對孩子來說,最難接待的是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小客人。因此,事先跟孩子打招呼,教會他如何接待小客人。當你們看的電視頻道不一致時怎麼辦?你們喜歡的玩具只有一個怎麼辦?這些問題都需要家長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春節期間正是教育孩子與人和睦相處的好機會。因爲他將來長大了,也要具備謙讓、團結的品德。

4、接物:壓歲錢要雙手接

去別人家做客時要輕輕敲門,千萬不可以隨便翻主人的東西。長輩給壓歲錢時要雙手接,並說“謝謝”。拿了紅包,不要當着客人的面拆紅包,那是非常不禮貌的表現哦。

5、交談:讓人把話說完

在親友聚會大家傾談時,別人在談話中,不管是好話壞話、願意聽的或不願意聽的,都得讓人把話說完,然後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切不可中途插話進行干預(俗稱“打斷鼓柄”),中斷或制止別人發言,這樣必然引起對方不滿,不歡而散,甚至因此斷送友誼。此外,在商討問題時,更應注意這些基本禮節。

禮儀之文化篇

1、貼春聯,感受傳統文化

貼春聯,掛福字,辦年貨等一系列節前準備工作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讓他們在參與中得到樂趣,在勞動後收穫成就感。還有放鞭炮,放禮花,逛廟會,看花燈,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2、包餃子,感受家庭溫暖

讓孩子參與包餃子的整個過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擀皮,在這當中讓孩子體會到包餃子的過程,全家圍坐,和和美美,感受家庭成員相聚的溫暖氣氛。

全家人一起逛廟會,看花燈,吃小吃,溫馨無比,其樂融融,如此幸福的感覺,孩子們會輕易忘記嗎?

3、聽傳說,感受年味

讓孩子切實體驗濃濃的年味,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給孩子講講春節的傳說,講講年糕、紅燈籠、紅對聯……這些中國元素的含義,讓孩子感受中華文化,讓孩子參與貼春聯、做年糕等活動,讓他們享受勞動果實的同時,熱愛勞動,尊重勞動。

4、拜年,感受人際感情和傳統孝道

從正月初一給自家父母長輩拜年,接着鄰居們互拜,到外婆家走親戚,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熱情友善,要把感受這種濃情傳遞給孩子。

利用看望自己父母和長輩的機會,讓孩子體會孝道,學會尊重、孝敬老人。

傳統文化禮儀3

中國傳統文化與禮儀有什麼密切的關係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儘管它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發生過一些變化或改進 ,但它始終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生活產生着深刻影響。做爲一種傳統的文化樣式 ,禮儀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 ,自然存在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 ,我們對此應保持清醒的認識 ,進行揚棄 ,使它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中華古國曾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就制禮作樂,後來經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爲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儀禮》、《周禮》、《禮記》等禮樂文化的經典被先後列入學官,成爲古代文人必讀之書。禮儀是“禮”的重要組成部份之一。

中國的“禮樂射御書數”傳統六藝中,“禮”字第一,充分說明了中國人重視禮儀的傳統。《論語》上有一則故事,孔子警告兒子孔鯉說:“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學禮的話,是沒有辦法立足的。”

傳統文化禮儀 第3張

家喻戶曉的《三字經》中指出,做兒女的,從小時候起,就應熟習在不同場合的各種禮節,學習禮節儀文之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訓”、 “家訓”、“學規”中,也都有大量的關於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禮儀規範。

人與人交往,如何稱呼對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禮的規定。即使是吃飯,也應該在舉手投足之際顯示出自己的修養,稱之謂食禮。行爲合於禮,是有修養的表現,反之則不能登大雅之堂。

現在的很多人忽視了對做人應懂得的基本禮儀規範的學習。人們把那些在禮儀上不拘小節的人,認爲“瀟灑”;把身穿奇裝異服,口講粗話的人,認爲“有個性”。坐沒有坐相,站沒有站相,吃沒有吃相,穿着邋遢,見了尊長連個招呼都不打,麻煩了別人連句感謝話也不說,在公共場所目無他人、任意所爲,這都是沒有修養的表現。

其實,禮貌、儀表、風度是反映一個人文化素質和修養高低的重要方面。《禮記》中認爲: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是語言的有無,而是禮,禮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

令人汗顏的是,現在的韓國和日本繼承了些許禮儀規範,人們還比較重視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但在其發源地中國卻被視爲所謂的“四舊”和“封建禮數”而遭到拋棄。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