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情感 > 教育孩子應遵循的法則

教育孩子應遵循的法則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做、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多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等。

教育孩子應遵循的法則1

第一條: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做。孩子的獨立能力非常重要,家長一定不要對孩子包辦太多,因爲家長包辦太多,實際上就等於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前些年,湖南省華容縣有個名叫魏永康的“神童”,他小時候穿衣吃飯這樣簡單的事情都由媽媽照顧,雖然他學習成績很好

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碩博連讀,但是終究因爲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而被勸退。魏永康的經歷就說明,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是最基本的素質,家長一定不能忽視。

第二條: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有教育專家認爲,在孩子有能力做家務勞動的`時候,即使孩子年齡很小,家長也要爲孩子提供做家務的機會。因爲這樣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成就感,這種心理素質對孩子將來事業的成功非常重要。

教育孩子應遵循的法則

第三條:多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孩子相關的事情,家長不要自己說了算,而是要給孩子儘量多提供幾種選擇方案,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的主見,讓孩子獲得被尊重的心理體驗。

第四條:家長不要對孩子關注太多。家長一定不要讓孩子成爲一個家庭的中心,如果一家人都圍着一個孩子轉,很容易對孩子形成溺愛。而且還會使得孩子變得極其自私,認爲別人都理所當然應該爲他服務,爲他讓步,這不是愛孩子,而是一種對孩子極大的傷害。

第五條:要給孩子制定規矩。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必須在規矩的約束範圍之內,所以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不能忽視了對孩子的“規矩”。孩子如果出現懶惰、極端自私、罵人、打人、偷東西、撒謊、亂髮脾氣等壞毛病,家長一定不能慣着孩子,而是要及時糾正。

第六條:教育孩子多關心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樂於幫助他人,這是高情商的重要體現,也是孩子長大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所以家長一定要引導孩子多爲別人着想。在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尋找機會適度“示弱”,讓孩子幫自己做一些事情,讓他體驗幫助他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教育孩子應遵循的法則2

1.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雖然家長都希望爲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但實際操作起來可能並非易事。一些家長可能在無意間過度溺愛孩子,導致孩子養成不良生活習慣。

此外,家長間的矛盾和爭吵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環境。在面臨破碎家庭或長期分離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到歸屬感的缺失。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當採取積極、健康的方式來安撫和引導孩子,避免因家庭問題採取過於嚴厲或溺愛的教育方式,更不能將對家庭破裂的怒火發泄在孩子身上。

2.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家長們總是對孩子抱有期望,但關鍵是要用正面的`鼓勵讓孩子感受到希望,相信自己有潛力。

美國人擅長用讚美的話語鼓勵孩子,無論孩子表現如何,他們都會給予積極的反饋,如“做得好”、“太棒了”或“你真聰明”。這種做法有助於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然而,我們往往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卻未能運用這種積極激勵的方式,更容易關注孩子的不足之處。例如,孩子考了95分,我們卻只關心爲什麼失去了5分。雖然高標準和嚴格要求是正確的,但這種做法可能會無形中打擊孩子的信心,使他們感到沮喪。

教育孩子應遵循的法則 第2張

3.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鬥強

成人在體力、智力和經驗方面往往優於孩子,因此與孩子進行競爭並不公平,即便獲勝也無足輕重。

當然,成人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具體的競技活動,如下棋等,但不應將勝負作爲唯一目標。家長、老師以及其他與孩子關係密切的成年人,不應採用激將法或強硬的方式激勵孩子。對於心理成熟度較低的少兒,這種方法並不合適。

如果孩子與成人發生爭執,無論誰對誰錯,成年人都應該主動與孩子和解。成年人還應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特別是向孩子道歉和承認錯誤時要及時。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知錯不改或不願認錯,認爲這樣會丟面子,那麼孩子可能會學到固執己見的行爲。

4.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未成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尚在發展中,因此父母有責任對他們進行適當的管教。然而,這種管教應當充滿關愛、人性化、科學和理性,而非將孩子視爲私有財產,任意擺佈。同時,避免使用簡單粗暴的命令式,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將家長視爲依靠,合理的管教和關愛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支持。當遇到問題或困難時,他們會向家長尋求幫助。

若家長對孩子的學業、表現、興趣等過於放任,表面上看似給了孩子更多自由,實際上孩子可能會感到家長“不關心”,從而導致兩者之間的疏遠。

教育孩子應遵循的法則3

歸屬法則:這條看起來是不言而喻的,哪個家長不想給孩子創造健康環境?但實際上也不盡然,有些家長有此心卻不懂如何做。

比如過分溺愛嬌慣順從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鍛鍊不勞動,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家長之間有矛盾、經常爭吵也是不健康的家庭環境。破碎家庭、長期分離的家庭更讓孩子缺少歸屬感。

如果家庭變化不可避免,家長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來安慰疏導孩子,而不可採取疏於管教或溺愛或過分嚴厲等極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遷怒於子女。

希望法則:家長們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遠用正面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們看到希望,認爲自己確實有希望呢?

我們對孩子期待值頗高,卻不善於用希望法則,而愛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只糾結在爲什麼丟了5分上。高標準嚴要求固然正確,但無形中也會扼殺孩子的很多希望。

力量法則:成人總是比孩子有力量,無論是拼體力還是鬥智能和經驗。因此大人與孩子較勁鬥強本來就不平等,勝利了也不光彩。

教育孩子應遵循的法則 第3張

當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賽一些他們擅長的具體項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輸贏爲目的。家長、老師以及與孩子關係密切的成年人,不可採用與孩子賭氣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對心理感情處於不成熟階段的`少兒來說,“激將法”是不合適的。

如果孩子與大人吵架賭氣,無論誰有理,大人都要主動與他們和解。成年人還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尤其對孩子,該道歉該認錯要及時進行。如果家長知錯不改或不認,覺得在孩子面前認錯是丟臉,也會讓孩子學得固執己見。

管理法則: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剋制能力尚不成熟,父母必須負起管理責任。但這種管束應該是充滿親情、人性化、科學而理性的,不可採用簡單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顧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長視爲靠山,合理的管教關懷,會讓孩子們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問題危難會求助於家長。

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的一切(學業、表現、愛好等)太聽之任之,好像是給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卻會因爲感覺家長對自己“不在乎”而產生疏遠。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