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常識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常識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常識,我國飲食在千百年的技術演進以及提升中,已經變成我文明古國燦爛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人還是不清楚的,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常識。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常識1

【五穀】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五牲】五種動物,具體所指說法不一:一種指牛、羊、豬、犬、雞;一種指麋、鹿、磨、狼、兔;還有一種指磨、鹿、熊、狼、野豬。第一種說法流傳較廣。

【五味】指酸、鹹、甜(甘)、苦、辣(辛)五種味道。烹調上講究“五味調和”。

【六畜】指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八珍】指古代八種珍貴的食品。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九雲:“所謂八珍,則醍醐、麝沆、野駝蹄、鹿脣、駝乳麋、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後世以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脣、熊掌、酥酪蟬爲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爲盛物之器。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常“舉案齊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於俎上,然後用刀割着吃。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並舉,並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鴻門宴》中有這麼一句:“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說的就是這種境遇。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爲“快”,又因以竹製成,故加個“竹”字頭爲“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質料均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製成,貴族的食器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銀或象牙製成。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常識

中國的飲食文化

風味多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着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蔔,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繫,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鹹(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

《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爲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啓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爲正宗,那些“鹹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常識2

中國傳統美食有哪些啊?

1、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屬閩菜系,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

2、驢打滾,是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麪,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3、糉子,由糉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糉子成爲端午節慶食物;

4、餃子,是中國的古老傳統麪食,源於中原宛城,深受中國廣大人民的喜愛,是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

5、麪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既可主食又可快餐的食品。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常識 第2張

中西方几種飲食的差異

1、餃子

中國人每逢春節的時候,桌上一盤熱騰騰的餃子是少不了的,而外國人與中國人一樣在春節時也吃餃子,但是他們的做法與吃法都具特色,獨具匠心。餃子在中國以豬肉或韭菜爲餡,皮是由麪粉與雞蛋混合製成的。餃子的外形像月芽,它可以蒸、煮、煎、炸等,而蒸餃中國人喜歡用姜醋醮着吃。

意大利餃子餡與中國的大異,乾酪、洋蔥、蛋黃是主料,有時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還有一種是以雞肉、乾酪做主料,主要調料有黃油、洋蔥、檸檬皮、豆蔻。他們包鉸子是把面壓成一長條、一勺勺放好餡,在面的邊緣沾上水,再用同樣的一條面片合在一起壓好,然後用刀一一切開。煮餃子的方法則與中國一樣。

2、茶道

茶道,中國的國粹之一,在中國源遠流長。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廣到西方各國,其中在英國最爲風靡。茶道在英國英國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牀前倚枕喝上一杯熱茶。英國人還別出心裁地把茶會作爲聚會的重要形式之一。茶會不但比宴會節約,也實惠文雅的多。

英國人請人赴茶會時會發出一張別緻含蓄的貼子。 英國茶會上有規矩:麪包點心自取,但茶壺始終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壺之外,還備有一罐開水,女主人給每個客人倒茶時,都會先問一下“是濃是淡”,如答後者,她就在倒茶時,兌上點開水,放糖之前,也先問一聲“您要幾塊?”以顯對客人的尊重,但切記英國茶會上沒有埋頭吃點心或捧杯牛奶飲。談話是活動的中心。在茶會上,客人們既要表現機智風趣,又忌諱說教賣弄,主人們要使場上始終保持熱烈融洽的氣氛,因此,茶會也可算是最能使人覺得風流倜儻,又是訓練外交官的極好場地。

中國茶道中國人飲茶強調“清雅”,他們極少像英國人那樣在茶內添加糖塊,中國人特講究茶與茶杯的搭配,喝茶時,有時用拳頭大小的茶杯,有時則是瓶蓋大小的,層出不窮。中國人極少辦茶會,即使有,也是主人親自給客人斟茶。但從不像英國人那樣先滿足客人的條件需求,他們大多隻讓客人品嚐自己親手泡的茶,以顯示其茶道功底。

3、咖啡

熱情洋溢意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現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個快字,作得快不超過十秒鐘,喝得也快,因爲只有兩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牀第一件事馬上煮一杯咖啡,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溫和理智中國式中國人喝咖啡不像意大利人那麼熱情如火,也不像法國人那麼浪漫似水,中國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和溫和,正像一板一眼的民族性格一樣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常識3

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爲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五味調和的美食觀《黃帝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味是飲食五味的泛稱,和是飲食之美的最佳境界。這種和,由調製而得,既能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滿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調和中得到統一。

美食的調和,是對飲食性質、關係深刻認識的結果。味是調和的基礎。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飲食五味的調和,以合乎時序爲美食的一項原則。中國烹飪科學依據調順四時的原則,調和與配菜都講究時令得當,應時而製作餚饌。追求餚饌適口,應以適口者爲珍。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爲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着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可以說中國的飲食無處不在。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爲我們積累下的屬於我們炎黃子孫的寶貴物質及精神財富。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常識 第3張

中國傳統飲食發展歷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後燒;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爲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爲當時沒竈,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鬹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竈,始爲竈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竈具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蒸谷爲飲,烹谷爲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爲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占主導地位,爲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樑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纔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裏揉來脫粒。

7、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蔔、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

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瞭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峯,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峯,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爲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爲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爲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爲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