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婚姻關係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婚姻關係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來源:秀美派    閱讀: 4.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婚姻關係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教育孩子,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是夫妻之間,在教養孩子的理念上也不盡相同。下面是關於婚姻關係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啓發

婚姻關係對親子關係的影響1

1、注重婚姻關係,會不會導致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愛?

很多媽媽會覺得,一家人的精力就應該放在關愛孩子身上,丈夫是不可以跟孩子爭寵的!一些丈夫會認爲,妻子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感受,沒有存在感!夫妻關係也漸漸冷淡。其實,如果夫妻之間保持着能量與情感上的互動,會讓孩子感覺到充滿愛的氛圍,孩子也會很享受恩愛的父母帶給自己的安心與呵護。

婚姻關係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2、夫妻間教養方式是否一致,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教育孩子,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是夫妻之間,在教養孩子的理念上也不盡相同。當教養方式一致時,孩子接收到的信號就會有統一性,明確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要求與關愛,看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如果不一致的話,孩子就會糾結於接收哪一個人的信號、完成誰的要求,並且,面對這些爭端,孩子很容易左右爲難,對每種要求都無所適從,很難保持內心的和諧,這樣的孩子,會不會很累?

3、相互尊重的夫妻關係,會帶給孩子怎樣的體驗?

父母之間相互尊重、相敬如賓,會讓外人看來生疏,不像兩口子。但尊重並不意味着情感的不流通,尊重與包容反而會讓兩者的心靠的更近。孩子也會感受到這樣的家庭氛圍,可以毫無顧忌的把心裏話講給大人聽,學會人際互動中尊重的模式,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4、有裂痕的婚姻關係,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體驗?

夫妻間爭吵不休甚至離婚,會讓孩子夾在中間左右爲難。對於小的孩子來說,這是毀滅性、災難性的事情,會威脅到孩子的生存;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會讓孩子有無力感、孤獨感,在成人後也很難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親子關係是時下很多父母所關注的問題,但切不可因爲對孩子的關注而忘卻了身邊的愛人,更不可理所應當的認爲所有人都應該爲了孩子而生活,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屬於自己的放鬆時間。

婚姻關係對親子關係的影響2

1、教養孩子,親子互動中的“體會”、“感受”遠比教養“方法”更重要

我有一個大四的兒子,我來北京的時候,他跟我說:“媽媽,你應該要去。大陸好大,我們應該多認識,應該多往來。”我看着他長大我就想,其實他在3歲之前是奶奶帶大的,當時我在學校剛剛起步,研究跟教學非常繁重。到了3歲的時候迫不及待把他帶回臺北,因爲臺灣師大有個幼兒園,跟我的工作地點就隔一個牆。於是第一天我興匆匆帶他去幼兒園,他很安靜,個子小小的,他一直拉着我的衣角。可是我已經聽到學校的鐘聲了,我就跟他說媽媽要去上課了,下課來接你,他不哭不鬧,就緊扒着不放。

婚姻關係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第2張

晚上帶他回家的時候很心疼的,用盡各種方法跟他討論上學,可他就是一臉憂愁,不哭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他的聲音是什麼。後來他跟我說,你一定記得來接我嗎?你會記得下課來接我嗎?一個剛從奶奶身邊離開的孩子,最沒有安全感。後來我靈機一動,就畫了時鐘,說了一個長針和短針的故事給他聽,還讓他帶着爸爸媽媽的照片去上學。那天老師說他進去一點點,還是沒多說話,可是不時擡頭拿出那張紙覈對4點到了沒,不時低頭看一看爸爸媽媽還在,就這樣一個禮拜,兩個禮拜……當然這過程裏面老師幫了很多的忙,一再安慰他:“媽媽肯定記得,一定不會忘記你”。每一天我都問他,在學校裏面有沒有最高興的事,有沒有最傷心的事。他說最高興的是媽媽你準時來接我,永遠都是。終於有一天他說最高興的事情是他跟老師、小朋友一起畫圖。那天我在家裏喜極而泣,那個別在他身上的圖,久了掉了,他也出門了。從此之後他不需要那個時鐘,不需要那個照片,在我接他的時候,他跟我說你來太早了,我們遊戲還沒結束

我覺得我們好像不應該在這裏苦惱怎麼教纔有效,也許應該更瞭解孩子得到的訊息是什麼,孩子心理的感受是什麼?我跟兒子說下課就來接你,對他是什麼意義?我對他說我不會忘記,那是一個什麼承諾?所以,如果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其實我們不是在談教養的方法,是親子互動當中的體會,孩子的感覺和孩子的解讀。

在教科書上,教養是指父母有意識的、有計劃的把孩子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透過父母教養他從一個自然人變成社會化的好孩子、好學生、好公民,我們說這是一個社會化的歷程。當然在這樣的過程裏,除了求學唸書,他也傳承了整個社會的價值信念。

最近這十年內,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教養其實是一個互動的歷程,就如同剛剛我提到的經驗,我們這樣教,他如何解讀。我們中國人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如果沒有功勞其實孩子好苦啊,因爲我們一直在孩子的“不需要”上努力。如果從親子互動的角度來看,我們這樣教,可孩子是在自己的認識裏選擇性接受。如果我們沒有覺察這一行徑,還真不知道教到哪裏,開了什麼花,結了什麼果,所以知覺(體會)跟親子良性互動遠比方法更重要。

2、父母“是”什麼比父母“做”什麼更重要

教養是一個動態的社會化歷程。舉一個華人社會對青少年的研究,很多時候一個暴力橫行的青少年事實上是家庭養出來的,那找找原因在哪裏。 如圖中Time1孩子在青少年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兒,看暴力的行爲,包括他對人的敵意,或許一些暴力的傾向是怎麼產生的。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