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熱點 > 對孩子最有益的親子關係

對孩子最有益的親子關係

來源:秀美派    閱讀: 9.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孩子最有益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正確的親子關係能夠引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親子關係需要一個培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樹立好的形象非常重要,下面介紹對孩子最有益的親子關係。一起來看看吧。

對孩子最有益的親子關係

對孩子最有益的親子關係1

親子關係是人一生中最早建立的一種人際關係,是孩子與其他人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在兒童心理學裏有個很重要的概念——依戀,說的就是嬰兒和母親之間的關係。“依戀”指的是兒童與母親(或替代母親的照料者)之間形成的強烈的情感聯繫。

通俗地說,就是孩子希望時刻和自己的媽媽待在一起,不願和媽媽分離,分離會使他們感到痛苦和不安;對於母親來說也一樣,不願和自己的孩子分離;這是個雙向的關係。由於孩子是更弱小的,所以研究者更多地關注了嬰幼兒對母親的依戀,發現了依戀的形成對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艾恩斯沃斯通過觀察和分析嬰兒在陌生情景中的行爲表現, 將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分爲三種類型:

(1)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這類兒童,母親在場時能愉快地遊戲和探索, 母親離開時他們會出現不良情緒,例如哭鬧、不安等, 但母親回來後很快又恢復平靜。他們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 能順利地與陌生人交往。

(2) 迴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類兒童,母親在場或不在場對他們的影響不大,母親離開時他們也並沒有表現出消極情緒,研究者認爲,實際上這類兒童還未形成對人的真正依戀。

(3)抵抗型依戀(resistant attachment)。這類兒童似乎離不開母親,母親離開時他們極度痛苦,但母親返回後,他們又表現出矛盾心理:既想尋求與母親的親近,又在母親親近自己時生氣地拒絕和反抗母親,表現得很矛盾。

嬰兒爲什麼會對母親形成不同類型的依戀?這主要和母親對待嬰兒的方式有關。比如,嬰兒飢餓哭泣的時候,如果母親總是能夠及時出現並給予食物,那麼嬰兒就會對母親產生安全型的依戀,知道母親會在自己需要的時刻及時出現;如果母親情緒好的時候纔給予嬰兒很好的照料,情緒不好的時候會忽略嬰兒的需要的話,嬰兒對母親就很可能產生抵抗型依戀,因爲他們不知道母親會怎麼對待自己,是冷漠的還是熱情的?嬰兒完全不能確定。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 三種依戀類型的嬰兒長大後的個性和行爲有不同的特徵和表現:迴避型依戀的兒童易成長爲具有反社會性和攻擊性行爲的人,他們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輕易違反法律和社會道德規範而不會有良心的不安;抵抗型依戀的兒童容易表現出退縮性行爲,遇到不適應的環境就回避和退縮,例如:不積極與人交往,學習不主動等;只有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其人格和社會性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可見,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親子關係的質量就對兒童能力的發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開始產生重要的影響。那麼,什麼樣的親子關係是對兒童發展有益的呢?

研究者做過大量的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處於問題家庭,例如時常吵架的家庭、暴力家庭或離婚家庭的兒童,其出現行爲問題的比例遠遠高於和睦家庭的兒童。

對孩子最有益的親子關係2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帶着孩子在廣場玩。期間,又來了一位媽媽,手裏牽着3歲的娃。那孩子見到兩個大孩子很是興奮,極力想融入他們。

不過大孩子對小孩子意興闌珊。一個說:我們要不要和小不點玩?另一個說:小不點什麼也不懂,還是不要了吧?

對話被年輕媽媽聽到了。她氣急敗壞地衝到倆人面前,怒斥。熊孩子嚇得連連後退。

被怒火點燃的媽媽,像一枚小鋼炮,對準兩個小哥哥連發。指責他們用小不點三個字給自家孩子造成了多嚴重的創傷。“肇事者”嚇得不知所措,淚眼汪汪。被母親護在身後的孩子也受到驚擾,放聲大哭。三個媽媽勸的勸,哄的哄,局面頓成一鍋粥。

目睹此景,不免爲年輕媽媽擔憂。孩子的世界原本純淨透明,不摻雜質。“小不點”只是大孩子向小孩子發出的善意的`社交符號,並無貶低、羞辱之意,但被焦慮過度的母親誤讀,採取了激烈的應對方式。

表面上護子心切,實際上是母親內心既不相信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善意地對待自家孩子,也不相信自家孩子有能力進行同伴間的交往。這種不信任持續存在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怯懦,無法發展良好的社交技能。

我想起近期剛剛上映的電影《重返狼羣》。一部講述人類幫助一隻脫離羣體的小狼格林如何一步步返回狼羣的紀錄片。

故事中,收養小狼的李微漪與小狼的關係何嘗不是母親與孩子的關係。

爲了幫助小狼重返狼羣,她首先讓格林與藏獒生活在一起,這段經歷對小狼成功重返狼羣至關重要。因爲久離狼羣的格林需要學習如何與野獸共處,如何在危難時刻,展開自救。

李微漪當然明白讓養尊處優的格林身陷藏獒窩是一步險棋,但她像母親相信孩子那樣相信格林有能力在獒羣裏生存下去。

小狼格林果然使出了驚人的智慧。它趁藏獒不注意的時候,選了一個絕佳的位置,偷偷刨土挖坑,直到可以藏進自己的身體。洞口狹小,擠不進獒頭。每當藏獒來犯,格林麻利地躲進洞穴,靜觀其變。

格林的生存能力深深打動我,試想如果不是李微漪懂得放手、給與信任,那麼每天只能圍繞主人膝頭轉圈的格林要到哪裏學習獨立生存、面對險惡的本領,最後也不可能重返狼羣,成爲真正的自己。

養育孩子不正如此麼?我們相信孩子什麼,纔會激發他什麼,最終才能成就他什麼。

2、幼年是培育信任的關鍵期

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認爲人的一生要經過八個成長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機需要面對。平穩度過每一個心理危機有助於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質。

孩子面臨的第一個心理衝突便是信任危機。嬰幼兒是人一生中最爲孤弱的時期,他們完全依賴成人滿足需要。如果父母能以慈愛溫柔的方式滿足其身心需求,孩子便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足夠好的母親。意思是說在嬰幼兒時期,爲了培育孩子對世界的信任感,母親付出何種程度心甘情願的愛與關注都不爲過。

幼年是孩子形成信任感的關鍵期。而父母的言行對塑造信任感又起到關鍵作用。

我有兩個同事,同處於事業發展期,年幼的孩子常常面對媽媽外出培訓的狀況。

其中一位媽媽每次外出前都顯得非常焦慮,擔心家裏人照顧不好孩子,擔心孩子過度思念母親,她選擇連夜收拾行囊,天不亮就溜出家門,從來不正大光明地和孩子道別。

結果,每次孩子都需要很長時間適應突如其來的變化。她不在時,孩子哭鬧不止,不易安撫,她回來後,黏住母親,深怕又不辭而別。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爆料
明星八卦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