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謹防早期教育誤區

謹防早期教育誤區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謹防早期教育誤區,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培養總是非常慎重,培養寶寶的智力是刻不容緩的,孩子的能力是否出衆決定了未來的發展高度,共同努力讓孩子的發展更上一層樓吧。下面跟大家分享謹防早期教育誤區。

謹防早期教育誤區

謹防早期教育誤區1

《人類特性的穩定與變化》一書的作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盧姆曾對近千名嬰幼兒進行跟蹤觀察,一直到他們成年,併成功得出觀察結果。他的基本結論是:“五歲以前是兒童智力發展迅速的時期。”他說,雖然每個人智力發展的方向各不相同,但用概念來說明,如果將17歲時人所達到的智力水平定爲100%,那麼出生後的前4年他已獲得50%的智力,到8歲時已獲得80%,從8~17歲獲得20%。布盧姆的研究成果被認爲是二十多年來最有意義的教育研究。他的“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的最快時期”和“學齡前即7歲前獲得的智力佔80%”已成爲國際公認的論斷。可見,要提高幼兒智力,早期教育是必由之路。得體的早期教育能使孩子的智商提高30,即上升兩個級別,使常材成爲英才,英才成爲天才,而弱材也能成爲常材。

中國古代有句成語“望子成龍”,可見中國的父母盼望自己的孩子成才的心情。然而,深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的中國人,對於早期教育存在着許多觀念上的誤區,“早慧早夭”就是其中之一。不少父母對於孩子的聰明早慧既高興又害怕,他們擔心過早用腦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導致早選夭短壽。一些試圖進行早期教育的父母常惴惴不安地就此寫信詢問兒童教育專家,而有的家庭卻因此而阻擋孩子本來很好的發展勢頭,有意讓他停頓下來,放任自流地玩。那麼,如何認識早期教育與健康的關係呢?

科學研究表明,早期的學習不但不會損害大腦,相反會促進大腦的發育。生理學揭示,嬰兒出生時,就具有和成人一樣數量的腦細胞,而六個月的嬰兒的腦細胞在形態上不斷成熟,機能上不斷分化。3歲後腦的重量已達成人的2/3,大腦皮質細胞機能的分化基本完成。成了7歲,大腦的結構和機能已逐步完善。通過腦電圖我們可以看到,幼兒的大腦雖尚未發育成熟,但卻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適應性。因此,擔心早期教育會引起大腦“超負荷”而損傷大腦影響健康,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有個別的神童早夭,是一種偶然的事情,從中根本尋找不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與此相反,倒是有大量的事例表明早慧的“神童”平均壽命高於一般人。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已有不少文章專門介紹他母親對他進行的早期教育和他的早熟,他活了83歲;從零歲開始教育而成爲最著名的“神童”的德國的卡爾·威特,9歲上大學,14歲當博士,16歲任柏林大學教授,是上個世紀歐洲的法律權威和研究但丁的權威,他也活了83歲高齡。我國唐代詩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晚境淒涼,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很是神平,他壽滿61歲:而一生顛沛的“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的杜甫,也活到了59歲,在他們那個時代可謂壽星了。我國現代從“神童”到才子,由才子到大學者的郭沫若,一生坎坷奮鬥,仍活到87歲高齡。國外有人對400位名家的壽命進行了統計,結果是:他們平均壽命66.7歲;其中發明家89歲;最短壽的詩人也達58歲。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可謂我國早期教育的搖籃和試驗基地。在學習期間,學校對這些“神童”進行了定期體驗和嚴重的健康監督。情況表明,他們不僅智力高超,而且各種基本體質數據如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握力等都超過同齡少年的初中孩子。由此可見,進行早期教育會損壽短命的說法近乎荒謬。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要不要進行早期教育,而在於如何進行早期教育。科學的早期教育應該是以全面發展、充分發展、多方培養、因材施教作爲自己的指導方針,以嬰幼兒的興趣活動爲基本的教育原則。這樣的早期教育不但有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而且可以進一步促進他們身體的健康發育成長。正如世界公認的神童維納在總結他自己和其他神童的經驗教訓時所說:早期教育就象服藥一樣,作爲家長和老師要正確掌握“藥”的劑量。

願我們年輕的父母們摒棄陳見,走出誤區,大膽而科學地進行早期教育,爲早日提高中國的人口素質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謹防早期教育誤區2

當前,家庭教育特別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早期家庭教育在兒童的可持續性發展中的獨特價值終於得到社會的認可。儘管我們已經從很多教訓中開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還沒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並且轉化爲教育行爲。導致這種局面,也許有許多客觀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並且隱蔽存在的心理誤區卻是關鍵的'因素之一。

一、極端期待心理引發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爲

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心理一旦極端化,必然在認識上誘發非理性思維,忽視孩子發展的實際,產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爲。爲了滿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虛榮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學”(潛能)與教育學上的“應學”(能力)之間的本質差異,盲目的“選擇”一些打着科學旗號的“快速學習方案”、“神童培養計劃”。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發“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價值的追求。教育過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犧牲孩子的可持續性發展爲代價。這是一種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提前學習;本着“人無我有,人有我強”,所以過度學習。一切爲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發“無個性化”的教育

家長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良表現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作爲一種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當,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當多的家長攀比心理膨脹,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隨意選擇評價標準,盲目攀比,錯位比較。其結果是孩子的個性消失,成長爲順從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個性扭曲,成長爲叛逆的“壞豺狼”。

教育過程中的心理誤區主要源於教育文化的缺陷與教育理念的偏失。當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誤區必須從家庭教育文化建設與開展親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設而言,一方面,社區文化建設必須以家庭爲單位,優化家庭精神生活環境,淨化家庭教育氛圍,減輕家庭教育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淨化教育市場,端正教育輿論導向,傳播科學的教育理論與方法,將家長的教育熱情視爲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並且轉化爲理智的教育行爲,真正成爲孩子成長的動力而不是阻力。

就親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強親情教育,利用血緣與親情爲紐帶增強家長的教育責任感;另一方面加強親職教育,樹立家長的職業教育意識與職業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長的天職”,良好的教育意識與能力應該成爲每一位家長的自覺追求。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