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警惕早教的誤區有哪些

警惕早教的誤區有哪些

來源:秀美派    閱讀: 7.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警惕早教的誤區有哪些,早教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是家長們該如何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早教呢?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早教也是有很多誤區的,下面小編分享警惕早教的誤區有哪些,一起來看下吧。

警惕早教的誤區有哪些

警惕早教的誤區有哪些1

誤區一:只重結果,用可見知識量衡量早教效果

“家長們都很重視孩子的早教,不惜路程遙遠,也不惜花時間,專程送孩子來上課。”早教中心的老師表示,家長們是熱情的,但也很心急。正是由於心急,很多家長犯了“只重結果”的誤區,用可見的知識量來衡量早教學習效果。

勞老師表示,這是家長在早教誤區中最爲嚴重的一點,家長們不知道如何判斷、鑑定孩子的早教學習學到了什麼。勞老師分析,這主要與家長的認識觀有關。首先是長期以來教育孩子“只重視結果”的觀念影響家長對早教的認識,不少家長只重視孩子在培訓學習的過程中學到了什麼,比如今天學習到了幾個詞語,今天背誦了幾首唐詩,今天學到了幾個舞蹈動作,經過補習後寫作能力、算數能力是否分數提高了等。但是許多家長未能看到學的學習過程,孩子是否掌握一套屬於自己的學習技能和思維能力,也就是說孩子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得不到重視。

勞老師指出,孩子的潛能是巨大的,他們的大腦在6歲前,不斷吸取大量的信息,包括學習能力和思維習慣等技能,都是慢慢地培養和滲透的,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的大腦是一張白紙,你給他什麼,他就吸收什麼,所以,家長們應該看到這一點,在讓孩子參加早教的過程中,要給孩子帶來正確的信息,不要一味追求他在可見的“量”上的收穫,更要注意他是否在學習能力、性格形成上得到了幫助。

相關調查表明,超常和低智力的兒童所佔的比例都非常少,九成以上的兒童都是“正常”孩子。但是,在家長中,希望孩子“正常發展”的卻只有三成,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神童化”,將孩子是否擁有高智商與早期教育掛鉤。一些教育機構打出類似“培養超常兒童”的口號,對家長們最有吸引力,但結果只能是拔苗助長。

同時,還有的家長誤認爲早教就是單純的智力開發,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質的教育。早教的含義包括感知、動作、語言、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同時,家長們恨不得一下子將所有的知識全部教給孩子,犯了貪多求全的錯誤。他們將特長教育等同於早期教育,認爲學得越多越好,盲目攀比跟風,讓孩子處於心智發展時期,疲於奔命,這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誤區二:企望“神童化”,片面強調智力開發?

誤區三:越早越好,恨不得在孃胎裏就學習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間成名、成才。於是,早教之風越刮越烈,小小年紀的孩子,整日被逼着學這學那。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兒學得快忘得也快,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現在很多人對於早教的認識存在明顯的誤區,甚至片面地認爲早教是讓孩子早點開始學習。其實,早教不是讓孩子“早學習”,而是有選擇性地讓孩子學習適合他的項目。家長過多地關注和強調知識性,而忽略了孩子成長的健康性。

早教不是越早越好,正確的做法是,在孩子0―3歲時和3―6歲時,分別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發展的早教學習。那麼,何時給孩子進行早教合適呢?

教育專家指出,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永遠不要擔心開發過度,適得其反的原因是方法不對,想想即便是要求大人學不喜歡的東西,都會有牴觸情緒,更何況孩子。所以要多費點腦筋,把學習變爲遊戲,讓他開心學習。

誤區四:只重效果,家長熱衷讓孩子考級考證

當孩子到了幼兒園階段,各種興趣班就出現了,在這個時候,家長們往往根據自己的意願或者目前在社會上比較具有競爭力的特長給孩子報班培訓。並且,在報了興趣班後,家長還會壓制孩子過量練習,讓他們去考各種技能的等級證書。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成才。

家長們認爲,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於是,孩子無論參加什麼培訓班,目的就是“拿成績”,考級考證是有必要的。其實,教育是方法、能力、習慣的培養,不是成績的取得。

勞老師指出,首先,在興趣班的選擇上,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來選擇。其次,選擇了之後,孩子往往會在幾天後出現興趣班的厭倦期,這是正常的。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可以給孩子斷掉課程,認爲“孩子都不願意學了,就是沒興趣了”,這是錯誤的。家長不可以給孩子帶來這樣一個信息:這個東西可以不學了。這個中斷信息發出後,後來再想讓他去學習這個東西,就非常難了。

誤區五:負面引導,孩子受到不良行爲習慣影響

勞老師表示,很多家長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讓孩子從小就受到了不良行爲習慣的影響,給早教帶來了負面的引導作用。例如,在帶孩子來參加早教學習時,遲到了,家長往往都不以爲然,這就給孩子帶來一個信息:可以遲到。以後就會養成拖拉的不良生活習慣。還有就是,在早教過程中,經常因爲私人事情給孩子請假,又會給孩子帶來一個錯誤的信息:不想去學校了,可以請假。

勞老師說,別以爲孩子小,他就不知道大人的行爲是表示什麼,其實孩子對外界的一些信息,是很快吸收和模仿的,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在這方面引起重視。

在語言學習上,家長的語言習慣也要注意。例如,不少家長喜歡給孩子說話用疊字,如“吃飯飯”,“喝水水”,家長以爲這樣說話,孩子更容易理解。這也是錯誤的,其實世界上本沒有兒童語言,是很多家長在給孩子交流時低估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反而不利於孩子語言學習。該怎麼說就怎麼說,無論是說高科技的計算機,還是說路邊的一朵直觀的小花,對於孩子的認知難度其實是一致的。

誤區六:教育是學校的事,一些早教事宜由老師搞定

有部分家長認爲,教育是學校的事,我給孩子報了最好的早教機構。其實,早教教育應該包括家長在內,不少在早教機構學習過的孩子回到家後,如果有父母的配合,效果將會更加明顯。

早教其實是由家長爲主體,爲孩子創造一個適合身心發展的教育環境,所以在早教之中,父母的教育是關鍵環節,因此面對這種客觀現狀,幾乎可以說早教對於家長的教育要大於對孩子的教育。教育不應該在學校由教師開始,而應該在家庭裏由母親開始。“學校不是培養孩子的唯一場地,學校是學習書本知識的.主要途徑,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開發,培養興趣點、引發求知慾,培養良好行爲道德習慣、健康人格等的場所。學齡前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勞老師說。

警惕早教的誤區有哪些2

對孩子情商培養的誤區

3歲前務必親子同住

親情和信任是父母首先要建立的親子關係。寶寶出生後,要堅持母乳餵養,多和寶寶進行皮膚接觸;寶寶哭的時候要馬上照料,使寶寶感受到強烈的安全感。很多父母以爲不能孩子一哭就給予安慰,否則會慣壞孩子。殊不知六個月以內的寶寶只能用哭來表達需要。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那麼將來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出現急躁攻擊或者冷淡孤僻兩種極端。

專家說:“小孩三歲以前最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倪倪的父母在她出生後不久就去了美國,把她丟給了爺爺奶奶。年老的爺爺奶奶沒有太多精力照顧她,所以倪倪小時候過得很孤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回來了,但倪倪已經變成一個有自閉症的小女孩。

抑制鍛鍊必不可少

八個月時,寶寶的情緒抑制中樞開始發育,這個階段父母要有意識地對寶寶進行抑制鍛鍊。一些壞習慣如果這個時候不糾正,將來糾正起來就比較困難。佳佳在幼兒園時老喜歡打小朋友的臉,老師怎麼說她都不聽。原來佳佳以前打過奶奶一巴掌,奶奶不但沒有批評她反而笑了,於是佳佳就把打別人嘴巴當成打招呼的方式。

一些父母覺得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很困難,專家給出了幾個好建議:

彤彤老喜歡把東西塞到嘴裏,怎麼辦呢?爸爸媽媽可以在彤彤喜歡的東西上塗一層大蒜汁,告訴她那是臭的、辣的,不要放到嘴裏。彤彤真的嚐到苦頭後,就再也不會把東西放到嘴裏了;

有些小朋友特別依戀媽媽,媽媽一離開就哭鬧不止,這時媽媽可以和小朋友玩“byebye”遊戲。和小朋友說“bye?瞓ye”,暫時離開一會兒,再回來。要讓小朋友覺得媽媽不是一直離開,她還會回來,這樣,小朋友上幼兒園就不會一直哭鬧不止了。

有意識培養承受力

現在許多獨生子女承受能力差,經不起一點挫折。專家指出,承受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在和小朋友做遊戲的時候,要告訴他們遊戲就有輸贏,不要老是讓着、遷就孩子。平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稱讚其他小朋友,讓孩子知道優秀的人不止他一個,要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

承受力的培養可以從平常的遊戲開始訓練。專家提供了三種遊戲方案:聯合遊戲、合作遊戲和角色遊戲。父母可以循序漸進,帶領小朋友開展這些遊戲,並從中教會小朋友如何與人相處,接納他人,學會承擔失敗,克服困難。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