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書法給人的啓示

書法給人的啓示

來源:秀美派    閱讀: 7.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書法給人的啓示,書法相信大家都應該不陌生,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有接觸過的,練習書法對於我們來說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書法也分很多種類別,以下是書法給人的啓示。

書法給人的啓示1

書法的實踐派和理性派自古有之。當代著名學者熊秉明先生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對這兩種派別進行了闡述,他認爲:“中國書法理論的理性派所主張的是‘尚法’,書法家們在創作時,保持一種恬靜的心情,作品在完成後,應具有均衡的美、明朗的美、秩序的美。”而對實踐派(他認爲是感性派,是從理論角度所指)的定義,他認爲是“着眼於創作時機體運動的舒快”和“着眼於筆墨在紙面上所造成的各種效果”。

雖然熊秉明先生對理性派和感性派是站在理論角度的體系來思考的,但他所說的旨義最終還是要回歸一書法的實踐中來證明他所說的觀點。就理性派而言,古人曾經給出了很多的答案,或是一個“佐證”,如“意在筆先”、“凝視靜氣”、“心爲君、手爲輔”,等等,這些意思都是在說,書法創作前應當是要有所思考的,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法度”的要求,並且這種法度的建立是唐人所創造的。

但對於感性派(我們姑且叫它實踐派)來說,手在實踐中好像並不完全聽從於心的安排,而是在不斷地修改“意”給出的標準答案,最後是隨機應變,或是水到渠成的。

但是,我們現在並不想討論中國書法的理性派或是感性派,而是基於這兩個理論概念,對當代書法的理性派和實踐派的一些現象進行較爲系統地分析,其目的是實現書法“兩條腿”走路,讓書法家們真正迴歸到書法創作與學習的“正路”上來。

當代書法出現的兩極分化現象

所謂兩極分化,它在形式上表現爲“美”與“醜”兩種形態,美的東西是指作品形式、字形結構及章法、筆墨上的美,醜,則與美完全相反。在繼承性上,也有兩種,一種是完全繼承,另一種是在繼承之後又放棄堅守傳統,而自成一體,個性書風明顯。大致來說,兩極分化現象就是書法作品所釋放出的美感的兩種對立形態。當然,這兩種對立形態,也有意識上的,也就是說是理論認識上的對立面。

爲什麼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從上面的概述中簡要可以得知,一方面,人們對書法的認識出現了一定的“誤區”或缺陷,這個誤區是指對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知識上的認識有所偏差或是不完整、不完善、不健全,和與此相反的人的對立,比如,盡知中國書法史和理論知識的人,他們往往看問題是系統的、全面的,而不知此知識的人,只能囿於某個點上來看待,並且固化自己的思維。

另一方面,一些書法愛好者在實踐中不斷重複自己的認識,固化了自己的理論和實踐行爲,因此,在書法的感性實踐中也與模仿傳統與非模仿傳統之間就出現了對立分化的狀態。

書法給人的啓示

造成書法兩極分化的主要成因

一是書法教育的偏失。改革開放以來,國人對書法的熱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在一些書法家的帶動下,廣大書法愛好者在工作之餘,堅持臨摹,堅守傳統,可謂是形勢喜人,一些書法愛好者由此也走上了專業化的創作道路。

但是,隨着學習者越來越多,卻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正是由於這個現象的出現,書法也由此進入到了“短板”、“斷涯”的地步,特別是很多高樣設立了書法專業以後,這個現象尤其突出。一方面,一些的書法愛好者進入到了專業學習的位置上,而更多的書法愛好者卻仍在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是書法教育的偏失。

教育上的偏失,會給學習書法的人帶來跟不上隊的問題,且不說書法系統的理論認識,就連一個“點”的認識他們也是無法突破的,比如,喜歡楷書的人,只認爲唐代楷書是最美的,是最好的,殊不知,魏晉也有楷書,魏碑也屬於楷書,官方有楷書,民間也有楷書,從書法的本質意義上來講,民間的楷書恰恰具有稚拙、樸素之美,這個“點”正是突破書法認識的關鍵因子,然而,更多的人卻拘泥於這個“點”不能自拔,原因也是書法教育的不完整、不全面所造成的。

二是書法大賽的影響。由於物質的極大豐富,當代書法在各級書法家協會的倡導下,經常舉辦一些書法大賽,旨在通過比賽,選拔出一些書法人才,並用這些人才帶動書法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這個初衷是好的,但是,其中的導向卻非常關鍵。

中國書法家協會提出的“根植傳統,鼓勵創新”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但在前些年的書法展中,醜書亮相,一下就拉開了傳統與創新的距離。“根植傳統”應當是分母,是根本,而“鼓勵創新”則是分子,而實際結果中卻有相反的現象,導致書法愛好者對此無所適從。

受到名額的限制和信息不對稱因素的影響,受過系統教育的書法愛好者和沒有受到系統教育的人在比賽中也有不平衡、不對等獎勵效果,二者不在一個重量級上進行較量,本來就是不符合規則的,正如舉重比賽一樣,60公斤級和80公斤級何以能同時比賽200公斤的重量一樣。

三是實踐與理論之爭。在這裏,我們把實踐派和理性派暫且叫做未進入院校進行專業訓練和進入院校進行專業訓練。當代書法的實踐派是很多的,他們大都是從書寫開始,很少考慮書法理論體系的學習,只注重臨摹、書寫和創作,而理性派則是通過專業知識的全面系統訓練,先是對中國書法史進行完整學習,爾後再突出某一個點或面的研究,最後再付諸於實踐。

然而,這種現象未必就是書法的完美性,往往也會出現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換句話說,即使是書法博士,未必書寫水平就高。

實踐派與理性派之爭,其主要表現就是實踐派認爲自己的書寫能力很強,而理性派則認爲實踐派書法太過單薄,缺少理論上的龐大支撐。從時下一些書法家的作品中就能看到他們的爭辯之理。

一些並未上過專業學院進行書法修造的書法家,他們大都是自學和體悟,在書法大賽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一些書法碩士、博士,儘管讀盡書史,但書法的書寫水平並未達到博士的應有,相反,不是摹師就是摹古,當然,這些都屬於個別現象,並非全部。

書法給人的啓示 第2張

書法的本質要求及啓示

不論是實踐派還是理性派,它們的最終歸宿仍是書法的本質。中國書法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是不斷完善和提升的過程,但都離不開自身的本質要求。什麼是書法的本質?古人從理性派和感性派來區別了這一概念,理性派認爲,書法的本質是建立或遵循一個法度,是通過人的“意”來再現這一法度要求,而感性派則強調在“意”的基礎上,隨着書寫過程的進行,可以不再受到原有“意”的支配,隨性而寫,水到渠成。

書法史是一個燦爛的光輝史,不論哪個時期的作品,都代表着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我們不能說,只有唐代的書法纔是最好的,最傑出的,就去否定魏晉民間的書風。書法是通過書寫而來的,書寫就必須要“遵法”,離開法度,書寫無從談起,這就是中國書法藝術性的根本要求。

唐人建立了法度,而後來的宋人又“我書意造本無法”,這兩種意象形成了對立,但“宋尚意”又上書法出現了另一個嶄新的高度。因此,我們不能認爲,“宋人尚意”就不去遵法,恰恰相反,宋人的法是沿着另一條路子走下去的。

我們知道,五代之後,唐以前的“手授口傳”便被戰亂所失傳,宋人爲了尋找建立一個新的“法度”系統,經過了長期的探索,他們從書法的內在本質的要求上提出了書法的“法度”在於意境之美,蘇東坡的“蕭散簡遠”、黃庭堅的.“書韻”、米芾的“自成一家”等等,都是要求要人們在遵從書寫規則的前提下,創造出書法的意境“法度”。

當代書法家們在借鑑、吸收前人經典作品的前提下,立足新時代藝術性的要求上,尋找探索書法的自然本質,有時候可以說書畫一體,把繪畫中的藝術性要求放置於書寫之中,運用筆墨原理,實現“書畫同源”、“書爲心畫”的古代書法理論的可能性。不管是哪一種原理,但書法藝術性的大目標是沒有改變的。兩極分化的書法藝術,可能會給人們帶來暫時的“不適”,但這個時代及物質基礎卻是一個總體要求。

書法給人的啓示2

書法的章法佈局有什麼口訣?寫書法有這些技巧

書法章法佈局的口訣,有起首頂格墨漲潤,句末無逗字相連。左右呼應守軸線,平頭容易齊腳難。濃淡枯潤自然見,筆斷意連節奏感。字密行疏要自然,行間分明顯美觀。隨形盡態求異變,疏可走馬知其白,密不透風守其墨等。

書法中的佈局,字和字之間的疏密,字體的多少都各不相同,所以在寫的時候要有大有小,有豎有橫,具體的書法佈局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就是用整張宣紙豎着寫,就是中堂用紙。

屏條使用的時候和條幅一樣,形式是豎而且窄長的,是條幅的組合,以四條或八條或者再多至十條、十二條、十六條等合爲一堂,可以用來寫書法也可以用來作畫,要注意整體的藝術效果。

書法給人的啓示 第3張

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包括正文、題款和印章三個方面,作品的主體就是正文,內容一般是文章詩詞,格言警句等,也可以寫既有實用功能又有觀賞價值的令人賞心悅目的吉祥的文字。

大家在學習書法的時候要注意書法的技法,書法的技法包括筆畫、筆法、結構、墨法、章法等,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整體的技法相結合,中間的起承轉合都要注意。

不同字體的技法也不同,寫隸書的時候,要橫平豎直,左折右波;蠶頭雁尾,蠶無二設,雁不雙飛,書寫的技法就是要寫平畫,注意起筆回鋒下垂形成蠶頭之勢,寫的時候順勢右行,儘量鋪毫,極力波發,提空回收,讓字體形成”雁尾”之勢。

在寫楷書的時候,要注意正書的點、橫、撇、捺、豎、鉤、挑、折等點畫的八種寫法就完成了,比較有代表性的正書有《宣示表》和《薦季直表》。

在寫的時候行書的時候,應該注意不急不緩,行書的連筆較多,行書比草書要規整,比楷書要流動,是介乎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法字體,代表作品《蘭亭敘》。

書法給人的啓示3

草書的起源,書法發展歷程

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還有漢代的簡帛朱墨手跡,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代的碑帖之爭等書法演進。

中國書法的歷史演變:草書、行書、楷書、隸書,楷書是從隸書的逐漸演變中出現的,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進行了發展,草書也是起源自隸書,其實草書、行書和楷書,它們都是源自於隸書。

中國書法的歷史和中國文字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從甲骨文發明以來,中國書法的字體經歷了由 篆書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發展階段。

書法給人的啓示 第4張

楷書,這種書體是源自於東漢時期,楷書也被稱之爲“正書”、“真書”。它的特點也非常的明確,在字的形狀上是方方正正的樣子,筆畫上講究平直,因爲可以當做“楷模”,所以給起名叫做楷書。

隸書也被稱爲“古書”、“隸字”,是在篆書基礎上爲了方便快捷的書寫所演化產生的字體,通俗來說,其實就是將小篆簡寫,圓線筆畫變爲平直方正的筆畫,據說這是因爲在監獄裏創造的,所以稱“隸”。

草書的起源和行書等書體是差不多的,在史記中有說是起源於戰國,因爲是草稿上所書寫,故此有了草書的說法。

在漢朝初年,演變過程也非常曲折,應該是先有“章草”,再有“今草”,再有“狂草”等等草體。章草出自隸書,是由隸書快速書寫而成,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早期的“章草”,其實就是隸書的變體,粗略化書寫,筆法上沒有什麼規範,到了東漢後才成熟,往後的魏晉時期更是到達頂峯。

行書大概是在東漢末年中出現,行書一直長盛不衰,魏晉唐的發展,宋朝的時候已經是到了高峯。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