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黃梅戲鬧花燈簡介

黃梅戲鬧花燈簡介

來源:秀美派    閱讀: 5.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梅戲鬧花燈簡介,對於黃梅戲有的人會覺得熟悉有的人會覺得陌生,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原名黃梅調、採茶戲,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鬧花燈這一場,下面是黃梅戲鬧花燈簡介。

黃梅戲鬧花燈簡介1

劇情簡介

元宵夜,薛剛醉看花燈,見功臣廳中有張士貴之影像,與張士貴之孫張泰發生口角,怒而打之,謀將皇帝御影打壞,並打傷人命,踢死太子,逃出京城。皇帝將丁山斬首。時樊梨花五十三歲,領兵造反。丁山顯魂,勸其自盡 。

戲曲表現

京戲、黃梅戲、桂劇、徽劇、越調、宛梆、漢劇、秦腔均有此劇目,但情節人物有異。山東梆子有《打金冠》。見《薛家將反唐全傳》第十回至十二回。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鬧花燈簡介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它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衆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採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繡娘、餘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爲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黃梅縣地處長江北岸,舊時大部分地勢低於江岸,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更爲突出。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水荒、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這就大大促進了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的發展,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

約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爲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爲中心的安慶地區,被稱爲“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絃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

黃梅戲鬧花燈簡介2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中的許多經典劇目至今仍然在大江南北廣爲傳唱,包括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鬧花燈》等。

爲了傳承和弘揚中國的戲曲文化,更好地保護黃梅戲這一優秀的劇種,中國人民銀行於2017年9月29日發行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4枚,包括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3枚,均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其中的一枚15克彩色銀幣正面圖案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並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爲《鬧花燈》劇目的典型場景(局部彩色),並刊“中國黃梅戲·鬧花燈”字樣及面額。

黃梅戲劇目《鬧花燈》講述的是一對青年夫婦元宵節觀燈的見聞,描繪了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這枚銀幣的背面圖案中,扮演王小六的戲劇演員身着藍色大褂,腳穿黑色布鞋,頭戴一頂藍紅相間的小帽,腰繫一條淡紫色的腰帶,顯得十分生活化,這身色彩鮮豔的傳統服飾,讓男主人公看起來穩重大方又神采奕奕。他身旁的妻子美豔動人,顯然是精心打扮過的,衣着也大方得體。她的衣服上有美麗的印花,碎花的格調襯托出她特有的嬌柔。她頭上的紅色絲巾和髮釵,是農村婦女常戴的傳統髮飾,一身紅色的衣裳正好與元宵節喜慶的氛圍融爲一體。自古以來,元宵佳節便是人們情有獨鍾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在過節時放焰火、觀花燈,表達着各自的美好祝願。

黃梅戲鬧花燈簡介 第2張

幣面上的夫妻二人邊觀花燈,邊載歌載舞,姿態和諧優美。男主人公左腳向上擡起,一手插腰一手握拳,雙眼平視前方,似乎在看向前方絢麗多彩的花燈。女主人公張開手臂,一隻手在男主人公的身前,另一隻手拿着一塊紅色手帕,窈窕的身材和婀娜的姿態讓人賞心悅目。她的右腳向後微微擡起,露出了紅色的繡花鞋。二人的神態自然,嘴角略微上揚,臉上充盈着笑意,表現出觀花燈時的快樂感受。設計者通過對兩位主人公姿態和神態的傳神刻畫,將他們內心的喜悅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幣麪人物的周圍還點綴着各種形狀各具美感的花燈,它們不僅造型美觀,還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洋溢着濃郁的節日氣氛。後方的幾座徽式建築若隱若現,雖然只能看到大致的輪廓,但依然能讓我們聯想到安徽安慶這個讓黃梅戲發展壯大的地方。如此巧妙的設計既點明瞭黃梅戲和安徽的內在關係,又填補了幣面的空白,讓畫面更加豐富立體。

這枚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鬧花燈”15克彩色銀幣設計精美、主題突出,人物形象刻畫生動細膩,人文氣息撲面而來。花燈的`設計新穎獨特,讓人眼前一亮,總體佈局非常有層次感和空間感,既不擁擠也不單調,給人帶來了一種非常舒適的觀賞體驗。

該枚“鬧花燈”銀幣的發行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黃梅戲這一傳統戲曲藝術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傳承,讓它融入到現代文化之中,真正意義上做到文化與藝術的相互交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中國的戲曲文化一定能實現復興,進而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

黃梅戲鬧花燈簡介3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

簡介

元宵節是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間的燈火,自然也不例外。當然,這裏要把燈與火區分開來。燈,是鬧花燈;火,是放煙火。

黃梅戲鬧花燈簡介 第3張

傳說

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爲“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爲山西民間羣衆自發的活動。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着觀燈的羣衆。

正月十五鬧花燈,在民間有很多有趣的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人們便組織起來打,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便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將人畜和財物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讓百姓無辜受難,便冒着生命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件事告訴了人們。衆人聽後,嚇得不知如何是好。當時,有個老人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燃放爆竹、煙火。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好,便分頭準備。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火光,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聽後,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爲感激天帝之女的善心,爲紀念這個事件,從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綵,點菸火,放爆竹,來紀念這個日子。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