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討厭自己的家人是什麼心理

討厭自己的家人是什麼心理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人是我們生命中最親密的存在,他們給予我們關懷、愛護和支持。然而,有些人會出現討厭自己的家人的情況,這種情況背後常常有一些心理原因。

討厭自己的家人是什麼心理1

一、心理疏離感

有些人會因爲某些原因而感到與家人疏離,這種疏離常常源於性格差異、人生觀不同或者家庭環境不和諧等因素。這些因素會導致親人之間的溝通受阻,互相理解不足,從而產生疏離感。當這種疏離感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就會產生討厭自己的親人的情緒。

二、成長經歷

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家庭暴力、親人出軌、親人疏遠等不幸事件。這些經歷會給人帶來創傷,導致人們對親人產生討厭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討厭自己的親人是一種心理自衛機制,人們通過討厭親人來減輕心理痛苦。

三、心理投射

有些人在心理上會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投射到親人身上。這種心理投射會導致人們對親人產生討厭的情緒。例如,一個人可能因爲工作壓力大而產生煩躁、不滿的情緒,但是這種情緒卻被他投射到了親人身上,導致他討厭親人。

討厭自己的家人是什麼心理
  

四、自我中心

有些人由於自我中心,認爲自己的想法和行爲是正確的,而親人的想法和行爲則是錯誤的。這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會導致人們產生討厭自己的`親人的情緒。

五、嫉妒心理

有些人因爲親人的成功或者幸福而產生嫉妒心理,從而討厭自己的親人。例如,一個人的兄弟姐妹在事業上比自己成功,這種差距可能導致他產生嫉妒和討厭的情緒。

綜上所述,討厭自己的親人的心理原因有很多種。一些人會因爲心理疏離感、成長經歷、心理投射、自我中心和嫉妒心理等原因而討厭自己的親人。因此,我們應該儘可能地理解和包容親人,避免產生討厭的情緒。

討厭自己的家人是什麼心理2

心理學家認爲:孩子討厭父母的根源,或與孩子的成長經歷有關係。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一生去治癒。”說的就是家長在平時教育時,只注重學習結果不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從而導致出現的逆反心理。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原生家庭所遭遇的各種創傷,帶來的陰影是很難逆轉的。

那麼孩子的哪些經歷,會讓孩子極其厭惡自己父母呢?心理學家給出這三點原因。

虐待和毒打

父母對孩子虐待和毒打主要表現在,溝通障礙時粗暴怒吼、成績沒達到理想狀態是各種體罰、甚至打罵等。

這種教育方式可能在當時會有一定的效果,表面上孩子能聽話,並按大人的要求作出改正,從結果上是可能是爲了孩子好,但實際上所產生心理副作用更大。

隨着孩子的性格成熟,獨立意識也越來越強,被虐待和毒打所壓迫的力量得到釋放,最終情緒走向兩個極端。

第一極端:獨立意識較強的人就會極其厭惡父母,並做出憤怒、衝突、排斥等反抗情緒。

第二個極端:獨立意識較差的人在面對生活時,由於想逃離這種狀態,但又無能爲力,不敢邁出這一步,進而形成極度自卑的心理。

討厭自己的家人是什麼心理 第2張

賭博和酗酒

很多父母非常不注重家庭教育,以爲把孩子甩到學校,讓老師教育就完事了。

其實孩子最好的老師是父母,因爲父母天天跟孩子在一起,他們的言行時刻指導着孩子的行爲。

父母的言行中,賭博和酗酒是對孩子負面影響最大的行爲。因爲這類家長通常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也不會顧忌到孩子的情緒。

酗酒過程中粗暴的行爲,也有可能對孩子產生肢體和語言上的傷害。更可怕的是這種陋習會嚴重影響孩子的三觀。

當一個孩子的三觀出了問題,認知出現了缺陷,有着錯誤的榜樣。那麼孩子就會失去正確的判斷,並由此產生非常厭惡父母的心理,也就沒有什麼稀奇的了。

強烈控制慾

“控制慾”是很多家長常做的`事,只是有的家長自己並沒有感覺到而已。

比如你是否經常說過這樣的一些話:“今天必須要穿毛衣和秋褲,不穿今天就不要去上學。”

“週末玩是不可能的,要去上這個興趣班,你同學誰就在那裏上”哪怕你根本不喜歡。

“我都是爲你好選這個專業,其他專業沒有前途“甚至連人生規劃都給你選好了再來一場道德制高點的批判,哪怕你並不擅長這個領域。這些話有沒有很熟悉?

父母強烈的控制慾,剝奪了孩子的自由,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忽視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像工具人一樣,被要求按照父母規劃的方式生活學習。

這樣的後果是孩子一旦離開這個束縛,他就會強烈地渴望自由,從而更不聽話。比如有些孩子上大學後就不願聯繫父母,甚至厭惡父母。

那些心理健康的孩子也許生活平凡,但他們心靈有歸宿,愛父母、愛生活,懂感恩,對於父母來說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你的孩子開始從心理上嚴重厭惡自己了,這時就要注意了,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用實際行動去修復孩子心靈的創傷,真到孩子逆反時就後悔莫及了。

討厭自己的家人是什麼心理3

對親情的厭惡是正常現象嗎?

答案很肯定,屬於正常心理。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存在於這個世界,父母雖是生命的給予者,但也不能成爲個體思維的控制者。

相處再好的親情也免不了摩擦時刻,因爲當人在面對最親近的人時,最能釋放安全感。

相信沒有人會跟陌生人肆無忌憚地發脾氣,我們總是把最差的一面留給親人。小朋友卻很少對父母有厭惡之情,因爲他們的自我認知是不完善的。

在小孩子的世界,父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總能想辦法解決各種難題,所以會站在崇拜者的視角去看待父母,那時,只會偶爾對親情的過度控制感到生氣,但也不至於產生厭惡。

我們在生本能指引下深刻地意識到,父母是我們生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隨着個體的不斷成長,我們接觸的事物也更豐富,開始逐漸離開了父母,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這時我們會發現,原來父母並不是無所不能的,也是有缺陷的人。

第一次對親情感到厭惡通常是在青春期,一方面是因爲父母對自己的強烈控制,一點兒也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成長空間,讓他們開始厭煩父母,甚至想要擺脫。

另一方面,這個階段的孩子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內心極其渴望長成一個真正的大人,而親人還將他們看作孩子,完全不給其自主權,這讓他們很無奈。

此刻雙方是存在認知差異的,如果未能很好地溝通交流彼此的想法,小孩子的叛逆心理會很強。父母越是讓其達成某一目標,他們便越會朝着反方向前進。

當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又回想當年自己對親情的想法時,就會感到可笑和幼稚。

其實,這樣的心態誰都有過,當我們陷入特殊場景時,特定的情緒便會應運而生,但等到場景一發生改變,那種情緒也會消失。

討厭自己的家人是什麼心理 第3張
  

其次,當我們所處親情中個體的需求未能得到實現時,個體也會產生對親情的厭惡。

例如,《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家庭,本該是父母手中的寶貝,卻因爲生在一個傳統的重男輕女家庭,在童年從未體驗過父母的關愛,感到自己的存在是多餘的。

她不值得被父母愛,所以她想要被愛的需求一直沒能從父母身上獲得,但其兩個哥哥卻得到了雙倍的愛。

這讓蘇明玉對家庭的厭惡之情更加深重,所以最大的願望便是擺脫這個家,不再受父母束縛,成爲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歸屬感的需求,家庭便是個體最好的歸屬感之地,世間沒有人對家庭不渴望,之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懼怕婚姻,不再相信家庭的力量,都是因爲曾有過被家庭傷害甚至拋棄的經歷,這讓他們對家庭的`存在很失望。

除此之外,我們都會對親人產生虛擬的期待,總是片面地認爲,家人就是應該無條件瞭解自己,很多事情我們不說,他們就應該能懂。

但實際現實是,你不說,家人是很難懂得你想表達的意圖的。畢竟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僅靠心靈感應便知曉彼此很難做到。

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與現實的差異,給個體造成了很大的失望,對家人有着很高的要求,當他們並未達到要求時,便會讓我們產生不安與厭惡之情。

所以,對親情的厭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應該學會正確地處理這種特殊情感,學着理解家人,而不是單方面要求他們付出,這纔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