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關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關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來源:秀美派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在工作之餘應該多多關心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會伴隨很多的煩惱,培養的能力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教育孩子是一份值得投資的事業。爲大家分享關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關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健康1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哪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問題同樣重要,很多時候家長們會忽略心理健康的問題。到底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1促進幼兒性格的形成

幼兒園以及家庭中,不止關注幼兒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是同樣重要的。幼兒期人格和心理的健全關乎到成年以後的一生,當孩子成爲一個獨立的社會人的時候,有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格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2 促進孩子身體健康

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之間是密切關聯,相互影響的。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心理健康又是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心舒則體壯,““心”與“身”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馬克思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藥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憊和痛苦。這說明心理健康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3 促進幼兒智育發展及未來的潛力

當孩子感到心理壓力時,表現情緒緊張,煩燥不安,心情抑鬱,感受力降低,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從而影響其智力的發展。實踐證明,心理健康的孩子學習輕鬆、愉快,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並增進體腦發展,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排除不必要的憂慮,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心理健康也影響着一個人事業能否成功,有才華而事業未能成功的人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影響其才能的發揮,比如沒有和諧的人際關係,缺乏毅力等。

孩子的心理健康2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可是精神生活卻越來越空虛。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之女,再加上大多數家庭都是居住在公寓樓裏,鄰里關係十分淡薄,小孩子的同齡人估計除了同學,就再無其他了。在這種環境裏,孩子的心理越來越孤單,心理孤兒也就產生了。

“心理孤兒”現象產生的.原因

目前,中小學生的家長大多是時期成長起來的,對家庭教育科學不甚了了,對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襲長輩的傳統或通過大衆傳播媒介獲得。這樣的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兩個極端: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節衣縮食爲子女竭力提供物質條件,把子女逼進書房題海;二是重養不重教,重肌體健康,輕心理健康;重物質投入,輕精神投入。如此,忽視了子女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有的父母爲了工作事業,無暇顧及孩子,要麼把子女託付給爺爺奶奶,要麼僱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願輕易向人開啓的自我封閉的世界。

另外,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的心理問題也相當嚴重。據中國家庭調查,家庭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或是家庭經濟負擔重,父母一天到晚爲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子女,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產生壓抑、煩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不健康心理。

再則,現在家庭居住條件普遍改善了,中小學生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天地,這有利於他們的學習和休息。但獨門獨戶的居住環境縮小了兒童青少年的生活範圍,與同齡人的交往大大地減少。許多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結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羣的。當他們與大人在一起的時候,多少是拘謹的,不能達到無所不言、無所不爲的“自由”境界,而一旦與同齡或基本上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那種高興勁頭是成人難以理解的。而孩子長期獨處,又會使他們的氣質受到損害,養成一種膽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減少“心理孤兒”現象的對策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畢業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職。父母絕不能因個人的情感、是非問題而置自己的子女於不顧。經常爭吵的父母要學會理智,忙於應酬的應儘可能早點回家,經濟不寬裕的也儘量不要犧牲養育孩子的時間去掙錢。即使是分道揚鑣的也要計劃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說聲“再見”。

作爲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關心孩子的內心和精神世界。應多與子女進行思想交流,瞭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脈搏,多安排一些時間給孩子。可以琴棋書畫,可以種花、吟詩、聽音樂、集郵、旅遊、登山。

另外,學校應與家庭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聯繫薄”,聘請心理輔導老師,建立“心理諮詢室”,並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構建“學生心理檔案”,把學生的家庭情況、人際關係、學習態度、學習動機、情緒意志、個性品質一一記載下來,開設心理輔導課,開展個別心理輔導。

影響快樂寶寶快樂童年的5個“關鍵事件”

1、由身體素質帶來的挫折

長期體弱多病的孩子總是被疾病困擾着,許多遊戲和快樂的事情都不能充分地參與,孩子會很有挫敗感。因此,加強營養保健、生活照顧、鍛鍊身體,是孩子抵抗挫折、建立樂觀的基本保證。

2、由父母帶來的挫折

父母不經意間也會讓孩子品嚐挫折感:爲了安全起見,限制孩子活動的自由;爲了訓練孩子乖巧聽話,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孩子做錯了事,過於嚴厲地批評他;當着衆人的面否定孩子,傷了他的自尊心;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使他無力企及;因孩子做事不成功而責備他;表揚其他孩子使自己的孩子感受到冷落;父母自己的心情不好,對孩子莫名其妙地發火等等。

3、由同伴帶來的挫折

同伴掌握某種技能而自己沒有掌握;想與同伴交往卻遭到拒絕;與同伴發生爭執而處於下風;同伴之間“拉幫結派”而自己被排斥;被攻擊性較強的同伴欺負;同伴無意的行爲對孩子造成侵犯等等。

4、由老師帶來的挫折

老師關注個別孩子的特殊需要,而自己沒有得到這種特殊待遇;老師不公正的批評和責備;老師表揚了其他孩子而自己沒有得到肯定;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忽冷忽熱;想與老師交流,老師卻心不在焉或者不耐煩等等。

5、由玩具和遊戲等個人生活帶來的挫折

孩子的求知慾很強,遇到新奇的事物和活動就想探個究竟,卻無奈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生活經驗不足,不能熟練地操作玩具和遊戲,於是產生挫折感;在生活照顧上,孩子很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有時是父母不讓做,有時是自己做不好,於是沮喪、灰心在所難免。

現在的還由於心理孤單,很多時候都沒有同齡人在一起互述衷腸,當碰到一些心理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只能自己慢慢消化,這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非常不利的。父母應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多與孩子溝通,提早發現孩子心理問題,並及早解決,呵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