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產後的護理措施

產後的護理措施

來源:秀美派    閱讀: 9.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產後的護理措施,在生產的過程當中,身體器官都受到了損傷,所以產後需要積極做好護理,防止護理不當而落下月子病,只有護理得當,才能讓身體更快的恢復。下面來看看產後的護理措施。

產後的護理措施1

產後常規護理措施

1、產婦分娩後觀察2小時送入病房。護士熱情接待,並進行產後指導,注意保暖。

2、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多湯的軟食。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麥芽類食物。

3、產後24小時內注意子宮收縮及陰道流血情況,尤其是產後4~6小時,出血多者,按摩子宮壓出積血,或注射催產素、麥角等。如發現會陰部疼痛劇烈,有排便感、下垂感要及時報告醫生。

4、產後4~6小時鼓勵產婦排尿,如排尿困難可誘導排尿,無效時導尿。

5、會陰擦洗一日二次,保持會陰部清潔。

6、測體溫、脈搏、呼吸每日三次,三日正常後改每日一次。體溫超過37.5℃以上者按常規測試。

7、產後出汗多,勤換內衣,防止受涼,病室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8、指導產婦哺乳前洗手、清潔乳頭,餵奶後將餘奶擠空。凹陷乳頭應經常牽拉,乳頭皸裂處塗予後奶。

9、注意陰道惡露量、性狀、會陰部傷口等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彙報醫生。

新生兒一般護理常規

足月新生兒是指胎齡滿37-42周,體重在2500g以上,身長大於47cm的新生兒。新生兒期是指從胎兒出生到滿28天。此期是由胎兒依賴母體轉爲獨立的適應階段。由於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完善,對外界適應能力差,抵抗力低,特別是 新生兒早期(出生1周內),易受外界刺激而致病,死亡率高,故必須加強護理。

一:病室要求:新生兒窒應設在病房的盡頭,遠離感染病室。病室內以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室溫22-24℃,溼度60-65%爲宜,有條件應安置空調,以維持室溫恆定。

二:維持體溫恆定: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差,體溫不穩定,易隨環境溫度而變化 ,須每4小時測體溫一次。體溫低者,可用暖箱或熱水袋保溫,體溫高者,可先鬆解包被或頭部置放冷水袋,一般不用藥物降溫。

三:餵養:正常新生兒出生後即可吸吮母乳,以 促進母乳早分泌,並預防低血糖的發生。爲了保證母乳餵養的成功率,應堅持按需哺乳,不定時間及次數,不用奶嘴,不喂糖水,餵奶後應豎抱嬰兒,輕拍背部,排出空氣,取頭高右側臥位,觀察片刻方可離開,不宜母乳餵養者可用牛奶。

四:皮膚護理:新生兒皮膚嬌嫩,角質層薄而血管豐富,易擦傷及感染,故應做好皮膚護理,每日沐浴並更換衣被一次。

五:臀部護理:勤換尿布,每1-2小時更換 一次,腹瀉病兒隨時更換,每欠便後用溫水沖洗,紫草油或魚肝油軟膏塗搽,保護皮膚,發現紅臀時,尿布不宜包得太緊,有破潰時,應局部暴露,紅外 紅照射日兩次。

六:臍部護理 :臍帶未脫落且無感染時,地須做臍部護理,保持敷料不被污染即可,每日沐浴後用75%酒精消毒臍周,如有感染可先用3%雙氧水洗淨,後塗以2%碘酊,每日兩次。

產後的護理措施

七:五官護理:1、眼:有分泌物時,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洗,然後用0.25%氯黴素溶液滴眼,每日三次。2、耳:經常更換體位,避免耳朵受壓,取頭側臥位,防止奶液流入耳道引起中耳炎。3、鼻:鼻腔有分泌物時,可用棉球擦拭。4、口:口腔黏膜柔嫩,一般不做常規擦洗,更不能挑破“馬牙”或板牙,如有鵝口瘡,應用1%蘇打水清洗或塗制黴菌素甘油,每日 兩次。

八:觀察病情:新生兒病情變化快,應密切觀察哭聲,面色及對外反應,以判斷病情的輕重 ,新生兒正常呼吸率40次/分,心率120-130次/分,如發現呼吸<20次/分,心率<100次/分,應立即通知醫師進行搶救,並給予氧氣吸入和呼吸興奮劑,如可拉明、洛貝林等。

九:預防院內感染:1、工作人員應穿戴隔離衣、帽、口罩及清潔鞋,洗手後方可入室(室外 設消毒盆)。2、新生兒室謝絕探視,由工作人員向家屬介紹病情或室外走廊隔窗看望。3、新生兒室發現傳染病,如膿皰瘡、腹瀉等,應立即將病兒移至隔離室,工作人員有患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傳染病時,應調離新生兒室。4、嚴格消毒隔離制度:

(1)空氣消毒同兒科預防院內感染常規。(2)物體表面及地面消毒用1:200“84”消毒液擦拭,每日一次。(3)新生兒室開始用物應單獨使用,用後擦洗或浸泡消毒。操作前後洗手。(4)新生兒所用被服高壓滅菌後方可使用。(5)按時做細菌監測 。

十:出院指導:對家屬進行有關餵養、保溫、消毒隔離等知識的宣教,定期進行保健檢查、預防接種等。

護理常用知識點

1、三短六潔:三短:頭髮、鬍鬚、指甲;六潔:頭髮、口腔、皮膚、四肢、會陰、肛門。

2、血壓測量四定:定時間、定體位、定手臂、定血壓計。

3、毒麻藥“五專”:專櫃加鎖,專人保管,專用賬冊,專冊登記,專用處方。

4、急救物品五定一保持:定人保管、定時覈對、定點放置、定量供應、定期消毒、保持良好的備用狀態。

5、病人病情十知道:姓名、診斷、病情、治療、護理措施、併發症、飲食、宣教知識、心理狀態、主要化驗結果 陽性檢查結果。

6、輸液“三查八對”:三查:備藥前、備藥中、備藥後;八對:牀號、姓名、藥名、濃度、劑量、用法、時間 藥物有效期。

7、輸血“三查八對”:三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質量、輸血裝置是否完好;八對:牀號、姓名、住院號、血瓶(袋)號、血型、交叉配血試驗結果、血液種類和劑量。

8、常見輸血潛在併發症:發熱反應、過敏反應、溶血反應、循環負荷過重(肺水腫)、大量輸血後反應(出血傾向和枸櫞酸鈉中毒)。

9、交接班四看五查四交接:四看:交班本、醫囑本、體溫本、各項護理記錄是否完整準確;五查:新入院病人、危重癱瘓病人、術前準備病人、大小便失禁病人、術後病人;四交接:牀邊交接特殊重危病人、牀邊交接分娩或大手術前後病人、牀邊交接特殊檢查治療病人、牀邊交接病情有特殊變化的病人。

產後的護理措施2

護理診斷:

1、知識缺乏,缺乏妊娠期保健知識,對一些症狀並不瞭解,很難照顧自己。

2、焦慮,擔心如何做好母親有關,怕自己照顧不了肚中的胎兒。

3、恐懼,害怕分娩時的疼痛有關,同時也有聽說過別人的'分娩經歷,使自己的心裏充滿恐慌。

4、有胎兒受傷的危險與遺傳、感染、中毒、胎盤功能障礙有關。

護理措施:

1、心裏護理。給孕婦以心裏支持,告訴孕婦,母體是胎兒生活得小環境,孕婦的生理和心理活動都會波及胎兒,要保持心情愉快、輕鬆。鼓勵孕婦抒發內心感受和想法,及時耐心解釋孕婦的問題。

2、一般護理。很多孕婦爲了更好的增加營養,會吃很豐富的食物,而且是每餐都如次,這樣的做法不提倡,因爲孕婦應該是少量多餐,不能一下子吃的太飽,會不舒服,可以多吃含蛋白質、維他命豐富的食物,一些新鮮的魚、肉類、蛋、牛奶、豆製品、水果等。要及時補充身體缺乏的各種元素,給寶寶增加營養。

產後的護理措施 第2張

雖然孕婦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很多孕婦在這個時期也非常辛苦,孕婦了爲寶寶更好的長大,有很多的事情不能做,不能吃刺激性的食物,也不要吃太鹹的食物。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有樂觀的好心態,對於孕婦對於寶寶來說都非常重要。

孕婦的護理措施

孕婦不是單獨的一個個體,她身體裏還孕育着另外一個生命體。孕期常常會有這幾大反應,正確的護理措施你知道嗎?

1、噁心和嘔吐。根據限制胃內食物容量以助改善孕期胃腸蠕動減慢的原理,指導孕婦限制液體攝入量、餐後散步或少量多餐的進食原則,吃2~3塊餅乾後散步。

2、尿頻、尿急。懷孕後,膀胱再次受到擠壓,尿頻現象又重複出現。某些孕婦咳嗽、擤鼻涕或打噴嚏時有尿外溢情況。這時,只要排除尿道感染情況,尿頻、尿急屬於正常現象。

3、胃區不適。孕婦常有反映酸、暖氣、上腹壓迫感等症狀,是由於子宮增大造成胃部受壓的結果。再加上孕期胃腸蠕動減弱,胃部肌肉張力低,尤其胃賁門部括約肌鬆弛,致胃內容物倒流到食道下段,食道粘膜受到刺激而產生胃區燒灼感,孕婦主訴“燒心”。護理實踐提示,飯後立即臥牀、進食過多或攝取過多脂肪及油炸食品均會加劇“燒心”症狀,故應避免這樣的飲食。

產後的護理措施3

產後護理問題及措施

如果孕婦發生產後出血,此時正確的護理顯得尤爲重要。產婦一定要隨時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自我檢查,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憂思鬱怒等不良精神刺激,才更有利於恢復。

1、產褥期是生殖器官復原的一段時期,由於氣血虛弱,特別容易導致風寒入侵而形成瘀阻。因爲形成瘀血大多因寒而起,故產後應注意保暖,避免冒寒當風,禁忌生冷刺激,防止寒邪內侵。

2、鼓勵產婦儘早下牀活動,並逐日增加運動量,這樣較有利於惡露淤血的排出,促使子宮復舊。有條件者可學做產後保健體操,加強全身鍛鍊,儘快恢復體力。

3、積極防治感染、保持環境清潔。室內通風30分鐘,每天二次,定期消毒。保持牀單的清潔乾燥,經常更換衛生墊,每日用10%的威力碘棉球擦洗外陰二次保持會陰清潔,並用有效抗生素。

產後的護理措施 第3張

4、提供心理支持,產婦發生大出血之後雖然生命得以搶救,但由於大量失血,可出現嚴重的繼發性垂體前葉血壞死,功能減退,出現各種激素水平下降的狀態,稱席漢綜合症。產婦面臨體力差、活動無耐力、生活自理有困難等問題。對上述情況應鼓勵產婦說出自己感受,及時給產婦及家屬提供心理安慰和幫助,指導其如何加強營養,有效地糾正貧血,逐步嗇活動量,促進身體早日康復。

產後護理診斷有哪些

女性在懷孕方面要了解很多的問題,比如孩子生化了要坐月子嗎?生化妊娠是一種特殊的情況,與自然流產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由於發生生化妊娠的發生並沒有太大的痛苦,甚至有的女性沒有感覺懷孕就結束了,所以認爲並不需要象流產一樣坐月子,其實是不對的,雖然不坐月子,但也要注意營養的補充以及休息。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