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中國人口密度

中國人口密度

來源:秀美派    閱讀: 4.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看一個國家人口和地區比較直觀的一個重點,我國人口密度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人口分佈呈現“東密西疏”的特點,我們一起來具體的看一看中國人口密度

中國人口密度1

我國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145人

在世界各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76位。 我國人口密度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遠小於韓國、印度、荷蘭、日本、英國等人口密度排名前列的國家。我國人口分佈呈現“東密西疏”的特點,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度較大,每平方公里多於400人;中部地區每平方公里近200人;西部地區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中國人口密度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大陸人口爲54167萬人。由於戰爭結束,社會安定,生產力發展及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同彼時的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我國人口在這一時期得以迅速增長,到1969年已達80671萬人。

從70年代初開始,我國政府爲緩解人口增長過快對就業、住房、交通、醫療等方面造成的壓力,決定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這一政策實施後,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到2019年,我國人口年增長率已下降到0.36%,在世界各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68位,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人口分佈特點

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在對中國人口分佈考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璦琿-騰衝”線,揭示了中國人口的空間分佈規律。作爲城鎮化的核心要素,人口的分佈狀況能夠直接反映我國城鎮化的基本空間格局。

到2000—2010年,我國人口依然集中在胡煥庸提出的“璦琿-騰衝”線以東。總的來看,我國目前的人口呈現多中心的空間集聚格局,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關中平原是主要的人口密集區,人口密度在500人/km2以上,其中長江三角洲的寧滬杭甬Z字形核心區、廣佛深爲核心的珠江口兩翼、京津石沿線、成渝附近以及東南沿海的.溫臺、廈漳泉、潮汕等則是人口密度高於1000人/km2的高度密集區。

“城鄉二元效應”和“核心外圍效應”作用下的人口流動空間

綜合考慮全國典型城市的人口增幅情況以及相關城市人口流動增長的研究經驗,對10年之間的常住人口變動進行六類分級,即顯著降低(V≤0.75)、有所降低 0.75

中國人口密度2

基於人口密度的重點城鎮化地區發育情況判斷

2014年3月16日發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再次強調了“以城市羣爲主體形態”,提出要“發展集聚效率高、輻射作用大、城鎮體系優、功能互補強的城市羣,使之成爲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鑑於當前對我國城市羣的數量和分佈並未達成一致,筆者僅從人口密度和城鎮化空間格局視角,以2010年《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劃定的3個優化開發區域和18個重點開發區域所覆蓋的21個重點城鎮化地區爲基礎,利用上文提出的3種城鎮化門檻來初步評估我國重點城鎮化地區的發育情況

中國人口密度 第2張

總體而言,同爲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提出重點建設的我國3個世界級城市羣,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城鎮化發育水平較高,城鎮化地區已經連綿成帶,高密度城鎮化單元的空間分佈也較爲均勻;而京津冀地區的人口密度分佈則主要呈現出圍繞京津兩個巨型都市區的環狀遞減態勢,城鎮化地區的連綿程度相對較低,在京津都市區以外的區域主要呈散點狀分佈,且分佈範圍也明顯小於傳統對京津冀都市圈2+8範圍的界定;在其他18個重點開發的城鎮化區域中,東部沿海的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中西部的中原經濟區、成渝地區總體人口密度較高,城鎮化地區空間分佈連續性也相對較好,是具有培育潛力成爲城市羣的重點城鎮化地區。

結論與啓示

本文利用鄉鎮街道尺度的人口資料,對2000-2010年中國人口密度的時空演變與城鎮化空間格局進行判斷並參照國內外相關研究,基於人口密度視角,提出確定我國城鎮化地區、城市統計區和高密度城鎮化地區的指標,分別爲1000、2000和4000人/km2,進而刻畫出相應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從2000和2010年的城鎮化圖景對比發現,我國城市統計區和高密度城鎮化地區都呈現出明顯的空間擴展態勢。從人口密度和空間分佈角度對我國主要城鎮化地區的發育情況進行評價,發現我國東部3個城市羣中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空間發育條件優於京津冀,而東部沿海的山東半島、遼東半島,中西部的中原經濟區和成渝地區具備下一步重點培育的潛力。而對於當前各地正在熱議的其餘10~20個主要城鎮化地區,還需要依靠市場力量的培育和國家規劃的引導,有序發展,以期在未來逐步形成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的重要增長極。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