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來源:秀美派    閱讀: 5.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有什麼嗎?想必大家對元宵節都很熟悉,各地區的習俗不一樣,有的地區在這一天吃湯圓有的吃餃子,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1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元宵節的來歷

漢文帝定名元宵節

元宵節是漢文帝劉恆上臺後,爲了慶祝消滅諸呂、恢復劉姓執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創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爲慶祝性節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爲元宵節合乎人們的願望,也讓人感到吉祥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觀燈遊玩。

漢武帝提倡放燈

相傳漢武帝曾經久病不愈,請一個道士來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迴應說,武帝的病不久就會好,願在甘泉宮相會。不久武帝果然痊癒,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宮建造太一罈,並於正月上辛日夜間大張燈火進行感謝祭祀,通宵達旦,盛況空前。這在司馬遷《史記》、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中都有記載。後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燈燃放成爲一大特色的真正開始。

關於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吃湯圓

元宵節傳統食俗爲吃元宵,意味團圓、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爲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元宵又叫“圓宵”、“圓子”,南方常叫“湯圓”、“水圓”,宋人因見其煮熟後浮於水中,稱之爲“浮圓子”。南宋周必大《平國續稿》記雲:“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比……”《歲時雜記》曰:“煮糯爲丸,糖爲噪,謂之圓子。”其製法是以各色果餌和蜜糖爲餡,用糯米粉團包裹起來搓成圓球,置水中煮熟而食。圓子與耍獅、舞龍的球一樣是月亮的象徵物,食圓子含有祭月、賞月的意味。同時,元宵圓子跟中秋之月餅一樣,含有家人團圓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圓子》詩云:“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1913年,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諧音。似於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爲“湯圓”,沿用至今。元宵的品種和吃法。北宋下在燒沸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棗、桂花、桂圓等物。南宋時開始有了中間包糖的“乳糖圓子”,。其後,元宵餡又有甜、鹹之分。桂花、果仁、芝麻等製作;鹹餡多爲葷餡,單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盧氏雜說》裏的“油炸追子”其實就是一種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爲元宵餡之一。

元宵節的習俗-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日慶典規模最大、喜慶氣氛最濃的一種習俗。民諺雲:“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燈。”它有最濃厚的遊樂色彩,故稱鬧元宵。其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

隋唐燈節極盛,一般從十三“上燈”開始,十四日爲“試燈”,十五日爲“正燈”,十八日爲“落燈”。據唐人鄭處晦《明皇雜錄》載:“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影,設庭燎,自禁中至於殿庭,皆設蠟燭,連屬不絕,時有方都匠毛順巧思,結創繒彩爲燈樓十二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鏗然成韻。其燈爲龍鳳虎豹之狀。”另據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韓夫人(楊貴妃二姐)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盛況可見一斑。

元宵節的習俗-猜燈謎

唐朝燈會中還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又增加了戲曲表演。其中燈謎經過歷代發展創造,妙意橫生,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所謂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謎底多着眼於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個物或一個名稱。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爲“燈虎”(也叫文虎)。燈謎是我國獨創的語言藝術,春秋時代就有將接近遼回且掩飾的句子做成“隱語”,到漢魏時纔開始稱爲“謎”。漢武帝時東方朔就善隱語,曾與武帝寵臣郭舍人說隱語於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末後纔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也有人引用猜謎有所謂“射覆”的方法,稱之爲“射”燈謎。自此以後,每逢元宵節,全國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2

一、元宵節的來歷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有很多相關的傳說,其一是元宵姑娘的傳說。據說漢武帝時期,有一位深得漢武帝賞識的臣子東方朔。

一年冬天大雪之後,御花園的梅花開得格外美麗,東方朔便去給漢武帝摘梅花。剛進御花園,就看見一個宮女準備投井自盡,而這名宮女的`名字就是元宵。

原來元宵姑娘自進宮之後,就再未見過雙親和妹妹,每當寒冬臘月的季節,對家人的思念更甚。不能在父母面前盡孝,還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瞭解元宵的想法之後,向元宵承諾一定讓她見到親人。於是東方朔設計讓漢武帝相信,火神君會在正月十五火燒長安的說法。

漢武帝信以爲真之後,讓東方朔尋找解決的辦法。東方朔告訴漢武帝,火神君喜歡吃湯圓,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讓家家戶戶都做湯圓供奉火神君,然後在長安城舉辦燈會,以此“瞞天過海”。最終元宵姑娘在燈會上見到了自己的父母和妹妹。

其二是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教,他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觀佛舍利以及點燈敬佛的做法,於是漢明帝則下令在正月十五日在皇宮和寺廟之中“燃燈表佛”。

自此以後,元宵節放花燈的習俗就從宮廷逐漸流傳至民間,每年正月十五,不論是士家大族還是尋常百姓家,都會掛起花燈,通宵達旦。

其三是元宵節是漢文帝爲紀念“平呂”所設立。據說西漢初期,朝廷的呂氏一黨禍亂朝綱,其他大臣則帶兵反攻。

實際上是劉氏宗族及其支持者,以呂氏叛亂爲藉口對呂氏一族發動的叛變。也正是“諸呂之亂”的平定爲西漢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其四的說法則更爲可信一些。在春秋戰國時期,某一日楚昭王乘船橫渡長江,這時候他在江面上發現一種物品,形狀呈圓形,顏色爲白色,內部爲朱瓤,味道十分鮮美。

楚昭王並不知道這是何物,於是他詢問孔子,孔子說道“此爲萍實,見者爲王,當雄天下。”楚昭王食用萍實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

同時楚昭王爲了記住自己雄霸天下的理想,每年正月十五都讓人按照萍實的模樣製作食物,逐漸變成了後來的元宵的模樣。

二、元宵節的習俗--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節最爲重要的習俗,但元宵起初的模樣和現在並不相同,也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的元宵節,當時人們吃的元宵是含有肉和油的肉粥,想必當時人們也並不稱之爲“元宵”吧。

一直到唐朝時期,一種類似於蠶並且帶餡的麪食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之上。這種食物才初具元宵的雛形。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爆料
明星八卦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