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元宵節是什麼的象徵

元宵節是什麼的象徵

來源:秀美派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宵節是什麼的象徵,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也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感興趣的來看看元宵節是什麼的象徵及相關資料。

元宵節是什麼的象徵1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觀燈的盛況,在中國曆代文人墨客的詩文裏,留下了衆多令人神往的記載。它以熱烈喜慶的民俗意蘊和團圓浪漫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歲時文化中大放異彩,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節日。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此時一元復始,大地回春,同時國人歷來重首尚新,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爲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爲主。比如唐《兩京新記》雲:“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同時,元宵節還突破了長安宵禁的限制,使得民衆社會娛樂空間和時間大大拓展。與此相對應的,是女性這一歷來爲禮教所束縛的羣體,也暫時獲得自由,可以盡興參與到元宵節狂歡中。在唐朝,不僅平常深鎖宮闈的宮女們可以參加元宵節的盛裝遊樂,長安郊縣的少女少婦們,也可以在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有之”。這狂歡喜慶的習俗,隨着明清市民社會的發展,不僅日趨極盛,還增加了舞獅子、鬧龍燈、猜燈謎等新的習俗。小說《鏡花緣》裏記載多九公在智佳國猜了一個出典於《孟子》、謎面爲“萬國咸寧”的燈謎,謎底爲“天下之民舉安”,可見元宵節還有祈求國泰民安的寓意。

元宵節是什麼的象徵

說到祈福,這也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文化主題。清代蘇北地區,元宵夜要引火燒田,祈求豐收,童謠唱:“燈籠亮,火把紅,正月十五炸麻蟲,場邊田邊都炸到,炸得害蟲影無蹤。”陝西一帶還有掛燈籠“照黑角”的習俗,寓意把家裏所有黑暗角落都照亮,以示驅邪納福。另外,清代廣東還有婦女元宵節祈子的習俗。

元宵節還是一個充滿浪漫氣息的節日。有情人在元夕夜或初盟月下,或終成眷屬。前者有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裏所載的“東風夜放花千樹”,“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浪漫描寫。後者有《太平廣記》所記載的陳太子舍人徐德言與其妻樂昌公主,飽經世亂而忠貞不渝,最終破鏡重圓的溫暖故事。這些,都爲元宵節注入了溫馨的文化氣息。

元宵節是中國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蘊,鼓舞和溫暖了我們千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爲中華兒女的共同精神家園,我們一定要把它珍惜好、傳承好。

元宵節是什麼的象徵2

元宵節的意義是全家團圓美滿。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着團團圓圓,和睦相處。在明月高懸的元宵節夜晚,表面上是人們觀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闔家歡樂,其樂融融,而實質上,卻是中國民間世代相傳的民俗體現出的文化價值。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衆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

在元宵節上還有很多有象徵意義的活動。比如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爲“燈”與“丁”諧音。

元宵節是什麼的象徵 第2張

還有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徵。

元宵節這天人們還會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爲“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後逐漸演變爲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裏的各種祈願,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元宵節是什麼的象徵3

元宵節的意義

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元宵節被人們視爲春節最後的高潮,因爲過了這天,人們就要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國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

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每到元宵節期間,人們都會走出家門,涌上街頭,除了鬧花燈、猜燈謎外,還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敲舟山鑼鼓……其中,有很多風俗和活動都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同慶佳節,讓廣大羣衆參與其中,共同享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我們留下的審美記憶。

其實,元宵節不是一個孤立的節日,它是春節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節的意義,不能不把它放在春節之中來考察。

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範圍、人際關係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初一給家長拜年,初二回孃家拜年。以後逐步擴大拜年範圍到一般親戚朋友。在這個時段,人們的活動範圍侷限在熟人之間。初五是破五,農活可以開始幹,商店可以開門了。這個時段,社會開始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認識的)相互關係的意義。

元宵節是什麼的象徵 第3張

元宵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的“狂歡節”,連平時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婦女也可以自由出門遊玩了。當然,個別禮法之士反對這個習俗,比如宋代的司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準備出門賞燈。司馬光問:“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遊人。”司馬光說:“某(我)是鬼耶?!”這就太不講理了,總不能只讓夫人終年只看他一個人一張臉吧?好在社會不買這些禮法之士的賬,大多數婦女照樣遊樂。元宵節允許民衆自由娛樂,這是古代社會針對過分嚴格的禮法制度而設計的一個發泄渠道。一些年輕人乘機會見意中人。正如辛棄疾所說:“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衆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爲他是最高神,掌管人類命運。祭祀他,可以獲得豐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蠶事豐收。

元宵節也是一個求子的節日。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說:“一雲,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裏“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徵着生育兒子。根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於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一直到民國時代,各地多有送燈給那些無子家庭的習俗,祝願他們添子孫。清代有摸城門門釘的活動。釘,也諧音“丁”。人們希望通過摸門釘而祈求生育兒子。有些地區的人們還賦予湯圓以象徵意義。

當然,在人口壓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動已經很少看到。現代人又賦予湯圓以新的解釋,那就是甜甜蜜蜜,團團圓圓,象徵一家團圓,幸福美滿。它很符合人們的內心希望。元宵節因此獲得了新的文化意義。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爆料
明星八卦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